读后感:
这本书主要讲述情境力量的影响并叙述了去人性化,匿名性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环境影响个人行为的主要因素。往往恶行发生时,人们会将犯罪者归咎于个人内心的缺陷但却忘了情境与系统的强大对犯罪者的影响。社会体系的规范如何影响个人行为与想法。人们在这种体制下学习成长并一直生活在这个体系的框框内,我们该如何跳出体系并活出内心的自己。
一个政府,如何通过政策影响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想法甚至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观。我们必须了解社会整体体系是如何建立并影响人类向善或向恶的行为。
书里用了一些例子:
1) 希特勒如何让德国人民屠杀犹太人
2) 卢旺达种族屠杀事件
3)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4) Abu Ghraib torture and prisoner abuse
普通人会在什么情境下作出以前自己认为绝不会做的事(有悖人性的事)。最终恶行的发生才发现作出恶行的都是社会上的平凡人。
在社会里最重要是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不要过于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活出自己的理念,并往行善的方向前进。独立理性的思考,不要害怕别人质疑你的观点。跳出社会体系并拒绝不合善行的权威指示。善待并真诚地对待其他人。
这些link或许能让你们更了解这本书的宗旨:
1) www.prisonexp.org
2) www.lucifereffect.com
3) http://pdf.prisonexp.org/powerevil.pdf
Sunday, 13 September 2015
Sunday, 19 July 2015
《学文》-居銮华语
读后感:
2015年6月27日出席了居銮华语探究讲演会。由邱克威博士主讲《马来西亚”居銮话语“ 调查研究-一个特殊的社会语言变异个案分析》。
我很庆幸能出席这样难得的一场讲演会。居銮华语终于能被记录在本地的文史中也让我们居銮的特色文化得以保留。那一晚,出席者不多,更不用说年轻人了。我觉得非常惋惜,这是一场对居銮文化本身的一个讲演会而这也是第一次居銮华语从它的发展,言语特色,音调都完完全全的被研究并记录下。
这里我就不多说那场讲演会的内容。邱博士所主编的《学文》是一本鼓励记录马来西亚文史研究的刊物。这一期有将”居銮华语“的研究个案刊登在《学文》里。我强烈推荐《学文》因为它记录了本地的文史个案像是《叶亚来街的由来》,《马六甲洛阳印务局史略》,《马来人与原住民之间的交流》,《槟城宗祠家庙简历》等等。这些许许多多的本土文史个案,我相信会让许多读者更了解自身的文化并与不同的角度看待我们自己的历史。
希望更多年轻一代支持这一类刊物因为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少了他们的研究,我们将失去更多本土文史个案,我们也将逐渐脱离我们自身的本土文化。这本刊物让我们一窥以往我们先辈的生活,像是《丽的呼声》电台频道。这些能让老一辈娓娓道来的往事已深深烙印在他们的记忆里而我们也只能从这些研究个案了解当时的生活面貌。
现在的社会已逐渐磨灭我们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我们必须不时的放慢脚步,想一想,我们的文化前进了吗?我们有延续自身的传统文化精神吗?我们正面对文化逐渐消失的灾难。华人文化历经艰辛走到今天但我们是否还能多走一个世纪?
走到今天的我们,是马来西亚公民,也是华人文化的传承载体。只有不断的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为我们的未来定位。
套用《下南洋》纪录片的一段话:我们从那里来?要到那里去?
2015年6月27日出席了居銮华语探究讲演会。由邱克威博士主讲《马来西亚”居銮话语“ 调查研究-一个特殊的社会语言变异个案分析》。
我很庆幸能出席这样难得的一场讲演会。居銮华语终于能被记录在本地的文史中也让我们居銮的特色文化得以保留。那一晚,出席者不多,更不用说年轻人了。我觉得非常惋惜,这是一场对居銮文化本身的一个讲演会而这也是第一次居銮华语从它的发展,言语特色,音调都完完全全的被研究并记录下。
这里我就不多说那场讲演会的内容。邱博士所主编的《学文》是一本鼓励记录马来西亚文史研究的刊物。这一期有将”居銮华语“的研究个案刊登在《学文》里。我强烈推荐《学文》因为它记录了本地的文史个案像是《叶亚来街的由来》,《马六甲洛阳印务局史略》,《马来人与原住民之间的交流》,《槟城宗祠家庙简历》等等。这些许许多多的本土文史个案,我相信会让许多读者更了解自身的文化并与不同的角度看待我们自己的历史。
希望更多年轻一代支持这一类刊物因为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少了他们的研究,我们将失去更多本土文史个案,我们也将逐渐脱离我们自身的本土文化。这本刊物让我们一窥以往我们先辈的生活,像是《丽的呼声》电台频道。这些能让老一辈娓娓道来的往事已深深烙印在他们的记忆里而我们也只能从这些研究个案了解当时的生活面貌。
现在的社会已逐渐磨灭我们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我们必须不时的放慢脚步,想一想,我们的文化前进了吗?我们有延续自身的传统文化精神吗?我们正面对文化逐渐消失的灾难。华人文化历经艰辛走到今天但我们是否还能多走一个世纪?
走到今天的我们,是马来西亚公民,也是华人文化的传承载体。只有不断的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为我们的未来定位。
套用《下南洋》纪录片的一段话:我们从那里来?要到那里去?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