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eList - Make your site Live

Tuesday, 27 March 2018

读后感 -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研究》 20-03-2018


全面讲解了马来西亚各个社团的成立背景,像宗教社团,血缘性社团,业缘性社团,地缘性社团,秘密会社,文学团体和大会党总会等等。特别是宗教篇,讲解了马来西亚不同籍贯所信奉的神祗,以及众多道堂所建立的缘由。书里也讲解不同神仙的来历,这些我们或许每次都会困扰的何方神圣和神龛,像是大伯公,拿督公,龙母,玄天上帝,法主公,广泽尊王,惠泽尊王等等。此外,还有姓氏堂号的由来,像我们常见的颖川堂,主要是姓陈的堂号,陇西是姓李的堂号,宝树堂是姓谢的堂号等等。马来西亚18世纪初所成立的社团(包括宗教)历史都包含在书里。

这些都是学术研究,但是一直以来我所深思的是华人社团该如何延续?这是华人最后的文化堡垒,或许更贴切的说是华人最后的力量堡垒。虽然这些社团的功用逐渐遭到年轻一代的离弃,但他们或许忽略了如今我们仍可以拥有华人文化的自主权都是许许多多社团在背后的艰辛付出。纵观现在的华裔青年大多都以FB留言参与社会活动而这恰恰是社团活动衰落的主因。

社团会馆每年都出资出力举办活动,像颁发奖学金予会员子女,各籍贯的文化活动,全国性的文化活动,全国性的商业活动等等。从殖民地时期到现在,在对华裔不公平的政策,这些社团都会联合起来对政府施加压力。华裔群体的社会存在和背后的运作原理,社团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今我们该如何保持这个力量已变为非常棘手的问题。

社团的接班问题在90年代就被提起,特别是血缘性社团(姓氏社团),如今已走向没落。未来的社团是否该进行整合?或以怎样的形式整合?社团会馆要以怎样的号召力来让年轻人加入?青年的生活重心已转变成娱乐性与物质性。过去大家都以社团会馆为中心,主动帮助会馆筹办活动和筹钱等等,而这些会馆所办的活动也能让年长者拥有一个寄托,也是大家相聚交流的好平台。

现今的社团会馆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未来5到10年将会遇到很严重的瓶颈。其中一个原因是许多新血都在外地工作(也包括我)。从小就接触社团会馆的活动,十几年前所见到的社团活跃分子,今夕依然是他们在带动着社团的团务但如今他们已两角鬓白。

那一份赤诚之心,那一份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那一份对先辈的钦佩之情都在逐渐流失于现在所处的社会,我们的生活价值观已变的薄弱,加上对事物的心态愈来愈冷淡。是我太悲观吗?我常想90年代后期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最佳年代,因为价值观依然扎实的存在和意识形态转向包容和自由民主的方向发展。

如今我们所坚信的价值观是什么?对人和事物的看法又迈向怎样的意识形态发展?传统价值观的颠覆究竟对我们的思维心智产生多大的影响?这些都是能探讨的。希望我们的社团仍能连绵不断的发展下去。退一万步说,身为青年的我们如果有能力就在金钱上支持,以让愿意付出努力的人少了一份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