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eList - Make your site Live

Thursday, 25 April 2019

读后感 - 《中华帝国的衰落》 17-04-2019


西方的角度看待中国儒家政治体系衰落的事迹。书本后半部都专注于满清后期到民国的社会变革,当然作者也着重于儒家的政治体系在中国历史上直到近代的转变。

前面的章节介绍了农民,士绅,商人和朝代循环在中国的本质与特性。在农民和士绅之间的纽带,朝廷与地方士绅的关系,在到商人与士绅在本土事物上所扮演的角色,这种种链接反映出了历朝历代中央与地方的微妙关系。特别是像盐商在社会的角色等等。

不过书里以清朝晚期作为整个中国文明的衰落期,并不是我想像中会以儒家体系的内在本质分析中国历朝历代能将文明延续的主因,甚至说儒家政治体系到底在中国的历史道路上是被赋予自然历史的演变还是处于一种毫无变革诱因的保守文明。第五章至十一章都在讲述清朝历史,当然作者分析了民间与官府之间的互动和太平天国在当时传统社会所发生的诱因。此外,一个外族政权,也注定在最后的日子将由汉人势力集团所取代。

对于清朝历史,在中学时花了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有关书籍。特别是晚清后期,我感到莫大的兴趣,初中开始观看纪录片,阅读晚清的事迹还去看了编年史,因为其引人之处在于这是一个千年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对撞时期,也是一个让我们窥探千年下来的中国文明式的社会面貌。

此外,清朝晚期对于西方意识形态和科技的交流碰撞,加上许许多多中国人纷纷提出的救国思想和融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我认为这段时期可媲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千年文明下的儒家思想如何渐渐让西方思想融入并在中西文明之间取得平衡,这至今仍是可以被讨论的课题。

李鸿章,张之洞,辜鸿铭,梁启超,康有为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开启了中国在知识界和工业界的新面貌,我特别欣赏李鸿章和辜鸿铭,一个是尽自己所能顶着中国的担子斡旋于列强之间,辜先生则是对中西文明融会贯通,并坚持中国文明拥有其独特和能延续的一面,他可以算是将两个文明的本质融合的最佳代言者。(大家可以阅读他的书籍,特别是《中国人的精神》)

晚清历史在这里就不加以赘述。中国千年来的政治发展至今已经完全改变了其自身的历史面貌,如今的中国又崛起为强国但过去朝代循环的历史依然历历在目,这是否将成为中国政治唯一不变的历史洪流,这是非常值得我们予以借鉴的事。当然,现在对中国的预测仍然言之过早,中共政府也竭尽所能避免改朝换代的历史发生在自己身上。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是否也代表中国儒家文明已经得到全面的发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髓是否还有影响力?如今的中国社会像是以金钱为主的文明体系,传统文明的经典是否还能继续教化人心和引领中国的历史发展,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