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1 February 2017
读后感 - 《中国人的精神》
在北京的王府井书店买了这本书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中学时期就已经知道辜鸿铭这一人物,因为在晚清时期的他被誉为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我想了解在晚清有识之士带领中国人在突破思想的框架后的精神产生了什么变化?国民的思想精神在清朝之后,共产中国以前又以什么形态出现?这些都是我的疑问。
辜鸿铭如何在那样的时代以融汇中西方的思想与文化并作出这本《中国人的精神》?晚清时代的中国人恰恰在这种时期需要一个自我定位的答案。我相信现在的中国人也需要找回一个属于中国人真正的精神寄托。那什么又是中国人的精神呢?书里以“中国人的生存精神,也就是中国人的心灵,性情,感情综合体作为解释”。
这个精神又是以什么形态下存在并继续传承?根据辜鸿铭先生所写,儒家给了中国人一个国家的概念。儒家或许可以被解释为中国的宗教,或是给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和一种作为公民的指南。这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着强烈的关系。中国人的人性是温和的,是一种善的体现。中国人被教导需要做一个良民与拥有忠于君主和秉持孝道的责任。这种精神也让中国的灵魂继续存在了5千年。(详细解说还必须看这本书)
书里还提到中国女性和中国男人娶小妾的问题。这个有点意思因为书里所表达的是因为中国女人的无私,纳妾才有可能实行。书里有一段用来形容纳妾的正当理由“在中国一个妇女的牺牲就是无私地为她的丈夫而生活,而中国男人的牺牲则是供养和保障他的妻子”。当然这是一种对当时纳妾风气普遍时代的一种解说。我们不必以现今的视角去探讨这个问题。最后辜鸿铭用了贞洁,腼腆,有魅力和文雅来形容中国女性。
总结一句就是中国人有一种难得的温顺。如今我们在台湾,香港,特别是马来西亚华人多多少少秉承了中国人应有的精神。晚清的祖辈们仍延续了中国人的精神精华并在华人世界里继续传承。无可否认,中国经历共产主义和文化大革命,那些原本在晚清之后中国人所应有的精神和文化已经逐步消失。庆幸的是那一种中国人的性情仍在我们血液里流淌。
荣誉是人的基本原则,让我们继续秉承书里所说的恬静,责任,温和,孝顺,忠诚,内敛的精神继续做一个好公民。
(我只用了这写词,而辜鸿铭先生却用了一本书讲解这些词,如要了解,强烈推荐此书)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