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5 November 2016
读后感 - 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
在探讨华人的政经文教课题上,依据学者们的研究能让我们拥有更加全面的判断与视野。在一定学术研究的框架下进行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定位思考才能更准确的勾勒出我们未来的向。
这本学刊里的一些专题论文能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华人在马来西亚所面对的课题。
第一篇专题论文就探讨《马来西亚国民型中学的华校特征及其保障机制》。里面列明了像文化认同,校长资格,华文环境,校园用语等等机制以保障华校特征。这些数据是以全国国民型中学的基础加以分析。当然如果以教育法令诠释,已经没有国民型中学的存在。华社在教育的问题上还是面对诸多困扰。在现阶段,如何取舍华文元素在华教的比重将会是我们面对的两难问题。
其他论文也以华社的历史背景进行研究。华人并不是马来西亚的过客,我们自身的历史有许许多多值得研究和传承的地方。例如这本学刊里的一些论文像《从乔治市街道的中文命名窥探槟城华人的乔治市中心意识》,《锡米山华人社区的形成与变迁初探》,《马来西亚战前领袖的形成:以李孝式为例》。这些能让我们更加全面了解华人自身过去的经历并能为华社在做出任何抉择前提供很好的判断基础。除此之外,这些论文也能滋养华人学者对本土研究的渴望并慰藉他们心灵上对华文的归宿感。。
现在华人所接触的本土历史是占较少的比例。我们很多人上了华小再到独中或国中在到升上大学都鲜少接触华人在马来西亚本土演变的全面历史。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华社,如果缺乏一定程度的马来西亚华人历学术知识,这将会是华社的一大隐忧。
我们必须支持像华社研究中心,《学文》和本土的学术机构。在他们的努力下,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历史才能得以以文字记录并继续传承。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