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了66年,华人和非穆斯林的困境依旧存在。
华人的主要问题就是遭受各种不平等的待遇和时时刻刻被巫裔质疑对国家的忠诚度,这也就是各族对国家认同差异的问题。
华人仍旧被当作寄居于马来西亚的政治性公民,而非国族。简约的说,所谓公民国家,是建立在公民权及所有公民权利平等的基础上,而不论其原籍,文化背景,并充分尊重差异。如果说民族国家是建立在共同族群的基础上,权力特权只授予主体民族成员,那么公民国家则以公民权创造了一种新的认同,一种与族群意识身份相分离的政治认同。同时提供新的政治联系。
可是华裔公民的处境相当尴尬,因为我们既不属于马来人所强调的国族地位,也不属于他们原地主义的范畴。我们只是被赋予了一种在政治上妥协下的公民认同。虽说独立了那么多年,三大族群依然在各自不同的建国想象上寻求共识与容忍差距,至始至终,马来人也不愿将其他族群纳入国族的地位,在这种公民不等于国族的诠释下,华人的处境就一直默默忍受这个国家的差别待遇和被当作在马来西亚一种独立于巫裔的文化社群。
华裔争取平等的运动已历经数十年,却依然没有相应的思想力度去延续,由于长期忽略理论上的建设及知识结构性的问题。造成华人社会往往论述无力。无法产生支撑其诉求的理论基础,没有理论就难以厘清平等的吊诡性也让华人自身的定位逐渐模糊,进而导致未能面面俱到地照顾到其严格意义上的正义面,以及在马来西亚复杂的现实环境下持续争取应该拥有的国族地位。
各族对平等也有各自的诠释,看回新经济政策,华裔所认为不平等的新经济政策,竟在马来民族主义者眼中被视为是对马来人的平等待遇追求。他们反对平等,认为平等不能保证公平的结果,绩效制不该跨族群,而是应该在自身种族内进行。它必须顾虑巫裔低收入者的竞争能力与需求落后华裔,因此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对他们是平等的。所以巫裔始终认为应该得到的更多,因为他们仍旧无法与华裔竞争,这也是两族之间在思维认知上有着极大的差异性。
此外,华人力量的式微也因为华裔学术界与东南亚华人研究(我常说南洋华人学术界的最后堡垒)的没落,还没足够发展出一种语言能足以从事深度抽象认知及细致书写的工作。在没有政府与官方学术机构的支持下,华人自身也未能在民间进一步完整的发展学术,我们看到整个马来西亚多元社会的发展与华人问题的相互交错,远远超过学术界的理解能力,也无法以自己的理论框架与学术语言去了解马来西亚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因为,其背后涉及的是完整的语言和学术训练,而这些正是马来西亚华文体系所严重缺乏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熏陶的大学环境中让学生完成大学训练,这极大可能造成华裔生的价值,人格训练是出现偏颇。
追根究底,当争取独立时,华人的处境相当被动,如今是时候思考是否该持续以协商和忍让的方式与巫裔一同治理国家,还是我们能进一步接受削弱华人的政治地位,进而融入于马来人所坚持的国族地位。或许能以新加坡作为借鉴,以英文为主,加上大比例华裔群体或许能建立新国族地位,但这些并不符合马来西亚的国情,如今,我们或许还有能力持续让马来政治持续分裂,然后游刃其中,可是我们永远都敌不过他们随时以马来人和伊斯兰的口号的振臂一呼再此让我们陷入困境。
最后,我们必须深思,华裔或许是时候通过更激进的宣传手段去打击极端种族和宗教主义分子,不再畏惧于所谓的敏感问题,并让更多巫裔青年认知只有开明多元才是马来西亚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