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eList - Make your site Live

Monday, 22 March 2021

觀後感 - 《癲佬正傳》

 


思來想去,選擇了《癲佬正傳》作為我敘述觀後感與想法的第一部電影。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電影是我們生活的縮影,每一部電影都能在最小程度上啟發你,讓你若有所思的看待生活。對於人事物的感觸,對特定角色的解讀往往反映著我們多重性格的本質。電影無形中增強了我們對周遭事物的敏感度,也投影出了大家腦海裡所呈現的畫面。無論佳作與庸作的電影能像陽光透過棱鏡,普出心中不同的色彩。讓我們繼續保持陽光和棱角的存在,繼續創造各種色彩的電影。

這部電影講述了社工(馮淬帆)的困境與難處,精神病患被社會歧視的常態,和社會人士對精神病患存在巨大的認知誤差。這部電影看了無數次都能讓我心有所動,因為引起了內心深處對憐憫,惋惜,痛恨,希望,唏噓的共鳴。無私,同理心,關懷的精神也通過社工與記者在走訪精神病患中慢慢展現出來,其實就是社工這一平凡與日常的工作反倒能在人們心裡譜出一絲平靜。因為他對這份工作的熱忱,對人的關懷,讓我們了解如今的社會其實越來越缺乏關懷與同理心。

在戲裡,有幾句很棒的對白:

記者:可他們這樣有損市容啊,為什麼不干脆把他們抓起來呢?

社工:如果我覺得你有損市容,我能不能抓你啊?香港是講人權的,他們又沒有犯法,怎麼能抓他們呢?你喜歡也可以學他們一樣,可是他們是瘋子,因為正常人不會跟他們一樣,所以你會說他們是瘋子或是神經病。可是其中有很多不是瘋子,那些叫做流浪漢。兩種人是不同的。

記者:你們怎麼分別?

社工:你分不出來嗎?

記者:這些人他們的精神都有毛病,讓他們隨便在街上走,萬一他們砍人怎麼辦?

社工:萬一我跟你砍人又怎麼辦?你說怎麼辦?

記者:無言以對。

其實是因為我們不了解精神病患的世界,加上以往一些暴力傾向的精神病患所犯下的=的前例,讓我們自然而然的對他們產生歧視與抗拒。可是流浪漢或精神病患有自己的的生活方式和對周遭事物有一種不同的感觀,所以不能以我們所理解的方式去幫助他們。戲裡主要的兩個案例至今影響著一部分人看待這一類課題的角度。

周潤發飾演的是一位弱智的流浪漢,居住在鋁片所搭出的一間破舊不堪的小屋裡,屋裡堆滿垃圾。社工追著他並發現了这间小屋,進去之後才赫然发现他的女儿已經病入膏肓,可是周遭的环境却是杂乱不堪。社工和记者看到这一幕才知道事态紧急,马上叫了救护车,连忙送流浪汉的女儿进院。

在醫院時,社工想起同事說過流浪漢還有一位兒子,再追問之下,流浪漢帶著警察和社工們在樹林找到了兒子,也就是被流浪漢活埋,可是流浪漢始終認為他的兒子還活著,這一幕所帶出的唏噓感是多麼的強烈,像一種對社會現實可是卻又無奈的控訴。由於這是社工同事所兼顧的一家,他怒氣沖沖的在投資金行找到他的同事,並打了他一拳,質問他你就算要賺錢也不可以不顧流浪漢一家。

社工的同事說:我照顧他們十年了你不能說我沒有關心他們,我和他說過你不能結婚,你養不活人家,也去找到女方的父親說他是個瘋子不可以把女兒嫁給他,希望能拒絕這門婚事,可是她的父親說,我女兒也是個白痴。我也曾經告訴過他們不能有孩子,你們養不起,但他們也不聽。你不能說我沒關心他們,我看著這兩個孩子出世,我已經盡力了,可是又有什麼用?上個禮拜我已經辭職了。

社工面臨的精神壓力和低薪的困境和迫於現實環境的無奈,往往很難繼續支撐下去。在這個現實的社會,在這個金錢的社會我們又能做得了多少?那種落寞,無語的眼神,讓我想起我們總是知道這些問題,可是卻也一直假裝視而不見,但卻又不能不理會而陷入的窘境。

第二個案例是由秦沛飾演已康復的精神病患者,其實也是出於社會大眾的懼怕心理和不理解對精神病患課題的處理方式,加上歧視,厭惡,導致他又重新復發。這就是社會的本質,直到今日,我們仍以偏見,和不理性看待事物。秦沛最後因為街坊鄰居的逼迫下,開始復發,還闖進了幼兒園殺人。其實他只是需要最簡單的理解和關心,可是恰恰我們自詡為受過教育的社會卻不能拿出同理心來幫助這些人士。

社工最後因為處理一件精神病患持刀的事件,不小心被精神病病患所傷,也就這樣離開人士,而記者從此決定繼承他的遺志。社工的倒下讓我們少了一名真正所該敬佩的人物。為善就是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堅持不懈的去理解與幫助和抱著極大的同理心看待不同的人事物。這一部電影時常讓我感觸良多,對社會,對人,對善,對惡,對金錢,對人心都有種深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