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eList - Make your site Live

Monday, 29 January 2018

读后感 - 《我的前半生》17/01/2018


在这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道出了封建王朝到近代社会的转变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由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或许我会说下场最好的皇帝所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料。

想像一下电视里所看的清朝连续剧,如今拥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呈现在我们眼前。清朝,中国最后一个朝代而这个朝代最后一个皇帝活到了1967年。这种感悟非常写实,两千多年的帝制和过去延绵不断的王朝也随着最后一个皇帝的逊位而烟消云散。溥仪,承载了两千多年帝制的过去,也见证了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这种传奇性的转变历程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从初中开始就已经对清朝历史感到浓厚的兴趣。宣统皇帝(溥仪)这个名字对我而言再熟悉不过。溥仪在紫禁城里做了16年的皇帝。他亲述的成长过程颇有意思,书里叙述了一个皇帝的日常生活,内心世界,宫里的礼仪,太监们如何服侍皇帝,宫里轶事等等。可想而知一个中国皇帝的生活能在近代历史得以延续,这对当时的社会和现代的我们感到有一种难以理解的情感。

我常在想清朝结束的那一刻,帝制结束的那一刻,人们心理寄托的转变,改朝换代的迷思,甚至整个社会氛围是以什么样的形态体现?加上溥仪逊位后仍以清朝皇帝的尊号居住在紫禁城,甚至他的大婚典礼在北京街头引起不小的震动。

溥仪的一生经历了高潮迭起。他的成长过程隔绝了现实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在二战结束后,溥仪被苏联囚禁5年然后再回到中国接受改造而这个改造过程完全体现了两千多年帝制生活下的他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地方。《我的前半生》引起我最省思的是溥仪在紫禁城16年的生活和1950年开始在共产党的统治下对战犯所进行的改造。溥仪从帝王思维,生活习惯,待人处事,起居饮食等等,转变成一个普通老百姓。从一个皇帝的内心独白到囚犯的生存心理,这种内心挣扎,猜疑,忐忑,困惑到最后放下心防并真正接受改造,这无疑是一个让人啧啧称奇的过程。

中国延绵不断的帝制文化以溥仪作为这个过去与现在的转捩点。我们现在说的是一个皇帝的一生能呈现在我们眼前。溥仪活到了1967年,仿佛是几千年帝制与现代的历史缩影。此后的他变成了一个自食其力的中国公民但他的内心变化,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主题思维变成生活在60年代下的靠双手劳动的中国公民。

从小就渴望自由的溥仪终于在1959年,也是他51岁时被特赦,这才真正体验到自由的滋味。当宣布特赦的消息时,他哭了。经历多年的忐忑心路历程,内心精神终于得到解脱。他每一个心境细节,每个想法都写在书里。我常在想这样的人生起伏,心理是如何转变?从九五之尊到一介平民,尤其在改造的过程中,溥仪的仆人和侄儿都开始对他不满并举发他的罪行。这种人生经历,不得不说溥仪仍有过人之处,简单来说就是能屈能伸。不过,这恰恰是因为当时的共产党相信一个人无论犯下多么严重的错误都是能被改造的。(甚至是皇帝)

我认为他在伪满时期经历了精神分裂和忧郁。为了复辟,甘愿为日本人的傀儡,在这期间日本人对中国东北做出的种种罪行,溥仪都置若罔闻。但是改造过程中,溥仪聆听了生还者的故事,心里很不好受,总认为没人会原谅他的过去了但是那些失去家人,甚至失去一整个村庄的人们原谅了他。战犯所所长也尽力的帮助他改造,这让溥仪非常感动。

阅读完毕,我隐约能感受到溥仪心中仍有一部分保持着复辟梦而这个梦锁进了他内心深处。人的一生总是不断的变化着,不到最后一刻也不会知道自己最后的遭遇。庸庸碌碌的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时间?

我们只是宇宙中的一缕丝烟,在时间的夹缝中挣扎的生活着。此时,想起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只有这个时刻我掌握了我自己的人生。






Monday, 1 January 2018

读后感 - 《马来西亚的印度人及其历史变迁》 26/12/2017


一个偏差政策的影响是深远的。英殖民政府在经济与种族上的分而治之,至今仍影响各族的生活。

印度族群的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印度人与华人的处境的确有相当大的差别。从印度族群的人口结构,宗教,经济分布,可以了解印度族群不像华人拥有经济和社团的坚定后盾。华人的方言社群,最终以华人为整体归属但是印度族群却不然。在等级制度深严的印度文化加上印度人对于自身宗教的维护(印度教与回教)都造成10%人口的印度人无法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团结。这在资源分布不均的国家结构下,印度族群要争取自身的权益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

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马来特权的存在,华人与印度人仍不可能达到心里所希望的理想国。宪法规定加上各种资源偏向马来族群,至此导致原本经济上已经落后的印度族群得不到公平的翻身机会。有些惊讶的是,书里提及的新经济政策数据《1970 -2004年的三大族群的股份权对比》1970年,印度族群原本拥有的1.1% 下滑至1990年1%在到2004年的1.2%在到2011年2.4%。这个进度无疑是悲哀的。基本上印度所获得的资源,和教育补助少只又少,导致了印度族群每一代的恶性循环。

一直以来政府已经注意到印度族群的问题并成立委员会提出原因与解决方案但政府却没有意愿去执行。我们是否还能建立一个公平对待各族的马来西亚,这已经不是换不换政府的问题,而是实际执行操作的现实问题。当一切只剩下政治利益的权衡,毫无方向只因为赢取选票,我们都败了。除了政治上,我们已经面对了构建国家内在价值的问题。国家的形成不是只有国旗,国家制度,国歌或领导人,更重要的在于人与一个国家的实际结合而这往往是最难实现的。

愿我们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