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30 April 2019
读后感 - 《起源》 28-04-2019
通常很少会对小说写读后感,但这次的故事内容是我长期感兴趣的课题,从简的说就是科技与宗教的冲突。这次的故事地点发生在西班牙,一直以来很喜欢Dan brown的作品,其原因是书里的历史,古迹建筑,资讯等等都是实际存在的人事务,恰恰只有故事纯属虚构。每当阅读完毕,都能在历史,文化,艺术,或一些冷门常识上有所收获。E.g (生命游戏,米勒尤里实验,熵entropy,西班牙皇室墓穴,Guggenheinm Museum Bilbao的展品 等等)
这一次的题材环绕于人类一直以来所寻找答案的疑问,“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谁创造了我们?科技与宗教的分歧,宗教千年来的作用,宗教是否还能生存?科技到底带给我们怎样的一个未来和无神论者与信教者的分歧等等。故事以一名科学家发现了人类的起源,也发现了人类会到哪里去的疑惑,这个在现实中连科学都不能解释的事务,作者竟然能假设这一类的剧情发展和解答人类长期以来的困惑。
当然作者最终是以“我们是宇宙物理法则下衍生出来的生命体因为我们只是消耗能量的工具(熵),而人类在50年后将会和科技融合成为另类的生物群体,也是在生物分类法加多一门-第七生物科技王国。书里列举了科学家所做的实例模拟例子和达尔文的理论,我也查阅了资料的准确性,其书中的例子也是实际存在。
智人未来也将走向尼安德塔人的路,变成历史,而人类将与科技融合并存。现在已经有很多生物与科技的合成技术,其道德伦理仍非常具有争议性,但也是时候清空自己的内心,接受人类逐渐走向复杂的科技之路。你只要上TED或一些科技网站,就能发现现今科技技术的确让人不寒而栗,而这也足以动摇我们对心灵和人类的定义。
对我而言,宗教只是一个媒介和工具来辅助人类在文明上的不足。当然在心理上,人们对宗教有一种难以释怀的依赖性。创世论仍然深具人心,当我们知道宗教在许多地方犯下错误时,仍然选择视而不见,这是非常典型的人类性格,现今的宗教应该以科技并行,并规范其道德界限,而宗教必须承认毫无科学根据的论述。每个人心中都了解宗教力量的式微和宗教已经被许多人所滥用,我们该有的思维是去除宗教核心的内心论述,让宗教作为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而不是作为人类心灵发展的方向。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能开始对未来人类的新定义做准备,在心理上也必须准备现有价值观的不准确性,或许说进入不同时段对事务和价值观都有不同的诠释。我始终认为宗教拖慢了人类在心智上发展的道路,也延迟了智人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如果心智仍然被宗教条约束缚着,这样很难真正发现心智的最大潜力。
我们至今仍对起源没有正确的解答,我们永远都有一个疑问,那一刻发生一切的起点,但这个起点却又是怎样发生的呢?建议你睡前想一想这一个会陷入漩涡的问题。
Thursday, 25 April 2019
读后感 - 《中华帝国的衰落》 17-04-2019
西方的角度看待中国儒家政治体系衰落的事迹。书本后半部都专注于满清后期到民国的社会变革,当然作者也着重于儒家的政治体系在中国历史上直到近代的转变。
前面的章节介绍了农民,士绅,商人和朝代循环在中国的本质与特性。在农民和士绅之间的纽带,朝廷与地方士绅的关系,在到商人与士绅在本土事物上所扮演的角色,这种种链接反映出了历朝历代中央与地方的微妙关系。特别是像盐商在社会的角色等等。
不过书里以清朝晚期作为整个中国文明的衰落期,并不是我想像中会以儒家体系的内在本质分析中国历朝历代能将文明延续的主因,甚至说儒家政治体系到底在中国的历史道路上是被赋予自然历史的演变还是处于一种毫无变革诱因的保守文明。第五章至十一章都在讲述清朝历史,当然作者分析了民间与官府之间的互动和太平天国在当时传统社会所发生的诱因。此外,一个外族政权,也注定在最后的日子将由汉人势力集团所取代。
对于清朝历史,在中学时花了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有关书籍。特别是晚清后期,我感到莫大的兴趣,初中开始观看纪录片,阅读晚清的事迹还去看了编年史,因为其引人之处在于这是一个千年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对撞时期,也是一个让我们窥探千年下来的中国文明式的社会面貌。
此外,清朝晚期对于西方意识形态和科技的交流碰撞,加上许许多多中国人纷纷提出的救国思想和融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我认为这段时期可媲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千年文明下的儒家思想如何渐渐让西方思想融入并在中西文明之间取得平衡,这至今仍是可以被讨论的课题。
李鸿章,张之洞,辜鸿铭,梁启超,康有为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开启了中国在知识界和工业界的新面貌,我特别欣赏李鸿章和辜鸿铭,一个是尽自己所能顶着中国的担子斡旋于列强之间,辜先生则是对中西文明融会贯通,并坚持中国文明拥有其独特和能延续的一面,他可以算是将两个文明的本质融合的最佳代言者。(大家可以阅读他的书籍,特别是《中国人的精神》)
晚清历史在这里就不加以赘述。中国千年来的政治发展至今已经完全改变了其自身的历史面貌,如今的中国又崛起为强国但过去朝代循环的历史依然历历在目,这是否将成为中国政治唯一不变的历史洪流,这是非常值得我们予以借鉴的事。当然,现在对中国的预测仍然言之过早,中共政府也竭尽所能避免改朝换代的历史发生在自己身上。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是否也代表中国儒家文明已经得到全面的发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髓是否还有影响力?如今的中国社会像是以金钱为主的文明体系,传统文明的经典是否还能继续教化人心和引领中国的历史发展,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Friday, 12 April 2019
读后感 - 《李伟玲 - 一个客家女子的新加坡故事》 06-04-2019
这是一本收集了李玮玲在报章上所刊登的文章, 当然这是经过她本人决定后再交予编辑稍作润湿后的文章合集。
她着重于品格教育,这或许是当今世道最该关注的教育课题。我们正处于在一种价值观偏离的时代,或许学校和父母都该加强孩子在性格塑造和培养同理心的教育方式。整体社会风气也扮演了左右价值观的角色。当然,新加坡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保留了朴素低调,勤俭刻苦的精神。我所接触到的新加坡社会也是一个基于良好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当然这种趋势是否有减弱却是见仁见智。
常言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恰恰是永无止境的道路。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坚守自己的信念,正面对待生活上的考验,这才是人们所该追求的正面人生观。
Sunday, 7 April 2019
讀後感 - 《宇宙必修課》 28-03-2019
仰望星空的你都在想些什麼?拥有什麼样的領悟?
宇宙里的繁星皓月滋養了我們的心靈,也造就了我們的生命。虽然宇宙羞澀難懂,但其定律和精神卻能套用在萬物身上。此书的科学知识有些难以理解,但还是解答了我对宇宙的一些疑惑。
自初中时,就一直对时空和宇宙感兴趣。我常在脑海里反复思索时间的定义和宇宙的起源,因为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然的思考世界从何而来?这也是人类自身对生命探索的自然反应。当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宇宙就一直不断的扩张,而在地球上,所有事物的运行定律都和宇宙的原理就這樣開始並行相通。人类的智慧能侦测和研究宇宙的变化和光年以外的星系,這樣的成就究竟是宇宙需要觀眾還是宇宙預設讓人類智力去欣賞這一切的美好。重力,电子,反物质,黑洞,光,暗能量种种宇宙中的物质对于我们的起源和生存息息相关,但現今也只有人類能研究不同物質所帶給宇宙的意義。
特别在时空上,我常在脑海里游走推理着,时间是否能倒流?或能有軌跡预测未来?每当深入思考时,脑細胞好像跌入一个无敌漩涡,然后不断的被挤压直到你放下这个没有真正答案的问题。时间的分秒如何界定? 每一秒的内在意义是如何去界定?因为是方程式的结果吗?时间为什么能让我们运行并驱动着所有事物。试想想没有时间定律的空间,当下也将不复存在。時間處在宇宙框架下的定律,但是否能跳出这个框架下去了解时空和宇宙的相互聯繫與存在本質?
過去,我曾执着于各物质上的意义,好比說如何赋予事物原理与意义?當看見紅色,這個顏色本身為什麼是紅色?當然紅色只是一個名詞賦予顏色的一個顯著意義但我們更應該以跳出原有世界規範的框架下看待任何事物。宇宙讓萬物生生不息,內在的運轉定律是什麼?我們如何掌握宇宙對周遭環境的改變?像是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電波輻射從太空中穿透地球,我們如何捕捉這些看不見電波並找出其意義對事物有何影響?
其實在腦海裡思考宇宙,絕對能讓你擁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體會,或許我們的腦海裡就已經是浩瀚無邊的宇宙了。当你以宇宙观思考事物和看待周遭的社会,你会轻松很多,因为这样能过滤出许多羁绊你许久并毫无意义的观点。宇宙所带给我们的定律,却能放诸四海,我们的确很渺小,但渺小的我们仍时常以狭隘偏激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当宇宙观的角度去思考时,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偏见将显得毫无意义,而宇宙觀也能讓我們擁有更包容和持開放的態度看待一切。
最後,讓心智與時間和宇宙結合去探討生命的真正意義吧。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