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eList - Make your site Live

Saturday, 20 June 2020

讀後感 - 《想像的博物館》 2020年6月14日


作者以建構一座博物館為由,介紹和展示了歷史上那幅畫該掛在博物館的什麼位置(想像的博物館),像入口大廳,沉思室,餐廳,客廳,娛樂室,廚房,畫廊,音樂廳等等,該以什麼畫配搭。作者也介紹了畫作本身的含義,作者的軼事和歷史事件。絕對值得一讀。

我能了解欣賞藝術品所會有的一種晦澀交流,就像當我在羅浮宮,雅典的博物館,北京故宮還是台南奇美博物館,甚至大大小小我參觀過的博物館和畫館,我都會盯著展品許久或在博物館這個建築下享受時光停止的寧靜。

當然屬於門外漢的我並不了解藝術,總是希望可以在作品上得到些感觸。 我選了一些書裡提到的畫,就讓我們欣賞吧,本想從書上拍下但燈光和書上的皺摺,還是從網上拿吧。



Arnolfini Portrait BY Jan van Eyck  - Year 1434
《阿諾菲尼夫婦》揚 范 艾克 
(National Gallery - London)



The Doni Tondo by Michelangelo - Year between 1503 to 1507
《多尼圓形畫》或《聖家族》米開朗基羅 
Uffizi Gallery - Florence



Riva Degli Schiavoni Looking East - Giovanni Antonio Canaletto - Year 1730
《斯拉夫人堤岸達到:往東邊看去的視角》 加納雷托  
#很喜歡這幅畫,特別是裡面那隻小白狗,悠閒的走在大道上。


Jupiter and Io by Antonio Da Correggio - Year between 1531 to 1532
宙斯和伊歐》 柯列喬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Marriage A-la-Mode by William Hogarth - Year 1743
《時髦婚禮 -伯爵夫人-早起》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Interior of a Picture Gallery with the Collection of Cardinal Silvio Valenti Gonzaga by Giovanni Paolo Panini - Year 1749
 樞機主教席維歐 瓦倫提 貢扎加的畫廊《喬凡尼 保羅 帕尼尼》 
Wadsworth Athenaeum, Hartford, CT


Gerichtsszene by Alessandro Magnasco - Year between 1710 to 1720

《法院場景》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The Little Street by Jan Vermeer - Year 1657
《台夫特街景》
Rijksmuseum




Hell by Francois de Nome - Year 1622
《地獄
Musee des BeauxArts Besancon France Giraudon The Bridgeman Art Library






The birth of Venus by Sandro Botticelli  - Year 1484
《維納斯的誕生》
Uffizi Gallery - Florence


Water by  Giuseppe Arcimboldo  Year 1566
《水》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Cherries by Fede Galizia - Year 1610
《櫻桃》


The Icebergs by Frederic Edwin Church
《冰山》
Dallas Museum of Art, Texas, US

The Pantry by Frans Snyders - Year 1620

《食物儲藏室》

 Royal Museums of Fine Arts of Belgium - Brussels


The Bean Eater by Annibale Carracci  - Year 1584
《食豆者》
Galleria Colonna, Rome


Lady with an Ermine by Leonardo da Vinci - Year between 1488 to 1490
《抱銀貂的女子》
The Princes Czartoryski Museum, Poland



Triple Portrait of Charles I by Anthony Van Dyck -  Year 1635
《查理一世的三重肖像》
British Royal Collection




Louis XIV and His Family by Nicolas de Largillière - Year 1709
《路易十四家族與文塔杜瓦夫人肖像》
Wallace Collection, London


Amor Vincit Omnia by Caravaggio - Year between 1602 - 1603
《勝利的愛神》
Gemäldegalerie, Berlin





Frederick the Great Playing the Flute at Sanssouci by Adolph Menzel
《腓特烈大帝在無憂宮的長笛演奏會》
Alte Nationalgalerie, Berlin


The Lute Player by Caravaggio - Year 1596
《彈魯特琴的男子》
Hermitage Museum, St. Petersburg




L'Origine du monde by Gustave Courbet - Year 1866
《世界的起源》
Musée d'Orsay, Paris

最後,有太多很棒的畫,可惜不能在這裡一一分享,我就將《世界的起源》作為這篇讀後感的結尾。















Wednesday, 17 June 2020

讀後感 - 《純真博物館》 2020年5月31日


詮釋了一種接近極致的愛,或說近乎病態的愛。

我能体会凱末爾對芙頌那極致的愛,而他那種對芙頌的思念情感與內心感受的複雜性的確能讓人更接近愛的真實感覺。這也是內心最淳樸的愛,並不是受世間的流言蜚語和成見所能理解的。因為芙頌,凱末爾和未婚妻分開了。

在忍受了339天沒見芙頌的煎熬下,終於與芙頌重逢但是又再等了八年才等到芙頌與丈夫離婚。簡短敘述一下情節,芙頌原是凱末爾的情人也是遠房親戚(成為情人時,她18歲,他30歲),他們倆都會在邁哈邁特大樓的屋裡纏綿,並享受著當下的幸福時刻。在凱末爾訂婚那晚,芙頌本該準備第二天的數學考試但還是和父母出席了凱末爾的訂婚晚宴,還約定第二天繼續在邁哈邁特大樓見面。可凱末爾訂婚後的第二天,芙頌就與她的父親消失了,也就是這消失的339天。

之後凱末爾也因為內心真正愛的是芙頌,所以未婚妻離開了他。在這段沒有芙頌的日子,凱末爾鬱鬱寡歡,直到有一天終於收到了芙頌母親的信並約他見面。凱末爾抱著忐忑的心情和準備好這次要向芙頌的父母提親並重溫與芙頌的幸福時刻。可是當凱末爾抵達時,發現和自己所期待的重逢大相徑庭。此時此刻,發現芙頌已經結婚了。接下來就是凱末爾在整整八年多的時間裡都以親戚的身份去芙頌的家,並在奇情異想的內心裡和芙頌生活在一個時空下。

最終芙頌也離婚了,凱末爾終於等到與芙頌結婚的機會,讀到這裡,如重釋負,因為凱末爾將得到屬於自己一生的真愛。這一本厚厚的書,寫出了凱末爾內心對芙頌那歇斯底里,接近精神折磨的一種愛,也寫出了一個人因為愛而產生了極細膩的內心境界。

作者的確在伊斯坦堡建立了以這本小說為藍圖的博物館(https://www.masumiyetmuzesi.org/),因為这八年裡,凯末尔在芙颂的家拿走了许多小物件作为收藏。每一件都代表著他對芙頌的情感回憶。我能體會物件賦予內心的一種精神寄託,讓愛寄託於物品,並以此讓心思漫遊在與愛人的幸福時刻裡。

故事重现了70年代土耳其上流社会的生活,也窥探了土耳其人在伊斯兰与西方文化影响下的社会面貌。很喜歡那些被敘述出來的伊斯坦堡街道,閉上眼睛靜靜的幻想,然後在腦海裡浮現出自己穿梭于這些街道中的樣子,彷佛與主角一樣感同身受。

其實最讓我引起共鳴的是凱末爾對芙頌的內心世界。書裡正是要讓內心情感一字一字的鋪出來,思念愛人的幻想和與自己的內心獨白,幻想著與愛人的對話。愛的確就是多種人格的體現,這種因愛產生的內心獨白,其實是永無止境的。當我們真正感受愛時,當下的所作所為的確不能讓人所了解,但又有什麼關係呢?最重要的是忠於自己的情感世界。

愛對身體造成了各種折磨,總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支配著你,讓你五臟六腑都深深受傷,你的內心會感受到絞痛,腹部像胃酸倒流,麻木無力的四肢和每個腦細胞都在思念著你所愛的人,此時周遭事物亦然被隔絕,時間被無限延長,那一分一秒就像墜入黑洞,直達奇點,並把你壓縮成一個分子。這就是愛的感覺,一種讓你存在于世界的自我感觸,也是激活了身上每一個細胞的驅動力,驅使著你走向璀璨奪目的未來,不過同時也肆虐著你的身心。

我能感受凱末爾對博物館的心境和想法。博物館就是將時間轉換成空間的世界,而總是能帶來一絲平靜。他一生中參觀了5723博物館,或許是時候認真想想自己參觀了多少間博物館?每一次在博物館,時間彷彿因為我而暫停,然後就像靈魂出鞘一樣,看著自己的軀殼在博物館裡流蕩,這種抽離自身的心境,像自己遍布在無數個時空下。

每當望著展品時,時間與記憶就像卡帶一樣迴轉著,並靜靜體會展品和期待與它們的心靈相通,這也讓我產生了一種細膩情感,或許是沉思的一種吧?因為當你望著展品時,其實是與自己的對話,然展品將自身的經歷加入對話一樣,腦海裡的對話不斷碰撞,激起了那微妙的存在感。。。這或許就是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

雖然結局讓人唏噓,但凱末爾對芙頌的愛始終如一,在人生最後的日子裡,凱末爾要讓所有人知道,他的一生過得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