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都拜讀了李敖的《北京法源寺》,閱讀後滿足感充斥了心裡,因為這本小說的背景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主題:清朝的變法維新運動。中學時對這段歷史萌生了許多政治上的看法與變法維新讓我啟發的改革精神,至今都非常受用。李敖的《北京法源寺》彌補了我對那段歷史的一些念想。
從康有為年輕時遊訪北京法源寺再到民國已變得垂垂老矣的他,變法維新的過程和其中的維新者,在對於為國犧牲,佛法的真諦,中國的政治前途,為國犧牲的本質,相異的政治理念做了一番深入的爭執與解讀,讓我能以更多角度重新解讀光緒皇帝,康有為,譚嗣同的這場百日維新的運動。中學時常以滿漢的性質來看待晚清末年的歷史,卻忽略了無論滿漢其實都是為了改革中國的未來。書中也介紹了許多歷史知識,像是菜市口砍頭行刑法,北京的一些歷史景點的來歷,地方性的歷史典故,中國的歷史人物等等。其實很少能閱讀一本有著豐富歷史材料和背景的小說,這也讓中國歷史增加了一些趣味。
回到這場變法維新,我常問自己當時中國這場百日維新原本將是歷史轉捩點但為什麼卻失敗了?守舊派和維新人士這兩大集團的鬥法還得從中國的歷史角度和教育文化,再以當時皇光緒帝的權力地位的視角出發。在中國歷史上,幾個人有著改革的理念往往是很難成事的,要從守舊集團奪得權力更是難上加難。其實縱觀今天世界的政治局勢,再到我們國家的局勢都能發現有着許多相似和可以借鑒的地方。
“以死明志”,讓我想起突尼斯小販的自焚所點燃的阿拉伯之春。死亡所能帶來的影響和意義在這場運動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我相信如今很少人能有從容以死的心作為改革運動的明燈。譚嗣同以死來證明變法維新行不通也以死來為改革鋪路,我很欣賞這種從容的去犧牲,因為死容易,但活著把事情幹成更難,如今卻是死很難,活著“不”把事情幹成很容易。許多改革無不留血,是死事還是死君?作者將死這一層面帶入一個人的犧牲將會有哲學層面,社會層面和君臣層面的角度去解讀。
如今很難找到一位真正有智慧的領袖對抗當權者的腐敗濫權。思考能力的下降,知識水平的低落,也造成了政治亂象的普及化。閱讀過這場運動的人都能體會有識之士為了國家的未來,為了人們的福祉所展現的救國之道,如今很難再看見了。當突尼斯小販自焚的那一刻,點下了改革之火,10年後的今天,許多政府看似忘了阿拉伯之春的起點,也忘了政治是為民服務之道。
當時的譚嗣同,光緒,林旭等等,再到如今許多以青年為主的政治運動,似乎少了對政治真正的了解和少了擔任政治家的能力。以我國來說,社會輿論缺乏統一的目標性,仇恨的言論也瀰漫在網絡世界中。大家似乎掌握不了本質,也少了以知識為基礎的思維摩擦來批判政治。常在想是不是要到了突尼斯小販自焚的境地,政治才有所改革。
書裡提到了唯心的佛學,還是行善的佛學,這就是唯心與唯物。我們究竟是以唯心來判斷人生還是以實際行動來判斷?佘法師在書裡說的一段話說:“好比如吃飯,想吃和說吃並不算真正的吃,一定要有吃的行為,這就好比善,善也要有行為“。以世俗角度說,行當然是人生的圭臬,但以佛學角度,唯心的善也沒錯。這牽扯到哲學層面的探討,像是笛卡爾說的”我思故我在“,我認為是內心的鬥爭,一個人思考時所體現的個人特質,可是我可以是思想齷齪,但行為良好的人,反之亦然。那什麼才是定義我們自身?是以心還是以行?這就是永遠都能探討的話題,也必須讓話題繼續作為燧石,來擦出思維上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