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1 February 2017
读后感 - 《中国人的精神》
在北京的王府井书店买了这本书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中学时期就已经知道辜鸿铭这一人物,因为在晚清时期的他被誉为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我想了解在晚清有识之士带领中国人在突破思想的框架后的精神产生了什么变化?国民的思想精神在清朝之后,共产中国以前又以什么形态出现?这些都是我的疑问。
辜鸿铭如何在那样的时代以融汇中西方的思想与文化并作出这本《中国人的精神》?晚清时代的中国人恰恰在这种时期需要一个自我定位的答案。我相信现在的中国人也需要找回一个属于中国人真正的精神寄托。那什么又是中国人的精神呢?书里以“中国人的生存精神,也就是中国人的心灵,性情,感情综合体作为解释”。
这个精神又是以什么形态下存在并继续传承?根据辜鸿铭先生所写,儒家给了中国人一个国家的概念。儒家或许可以被解释为中国的宗教,或是给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和一种作为公民的指南。这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着强烈的关系。中国人的人性是温和的,是一种善的体现。中国人被教导需要做一个良民与拥有忠于君主和秉持孝道的责任。这种精神也让中国的灵魂继续存在了5千年。(详细解说还必须看这本书)
书里还提到中国女性和中国男人娶小妾的问题。这个有点意思因为书里所表达的是因为中国女人的无私,纳妾才有可能实行。书里有一段用来形容纳妾的正当理由“在中国一个妇女的牺牲就是无私地为她的丈夫而生活,而中国男人的牺牲则是供养和保障他的妻子”。当然这是一种对当时纳妾风气普遍时代的一种解说。我们不必以现今的视角去探讨这个问题。最后辜鸿铭用了贞洁,腼腆,有魅力和文雅来形容中国女性。
总结一句就是中国人有一种难得的温顺。如今我们在台湾,香港,特别是马来西亚华人多多少少秉承了中国人应有的精神。晚清的祖辈们仍延续了中国人的精神精华并在华人世界里继续传承。无可否认,中国经历共产主义和文化大革命,那些原本在晚清之后中国人所应有的精神和文化已经逐步消失。庆幸的是那一种中国人的性情仍在我们血液里流淌。
荣誉是人的基本原则,让我们继续秉承书里所说的恬静,责任,温和,孝顺,忠诚,内敛的精神继续做一个好公民。
(我只用了这写词,而辜鸿铭先生却用了一本书讲解这些词,如要了解,强烈推荐此书)
Tuesday, 7 February 2017
读后感 - 《港英时代》
一國兩制這幾年面臨了嚴重的考驗,因此找了一些相關的書籍資料來了解香港與中國關係的微妙之處。我很好奇香港在港英時代和回歸後的社會性質和政府與市民的關係變化。
為什麼回歸後香港市民的心始終與中國離心離德?這其中的原因還是那四個字 ”自由民主“。
說到到這一點,我堅信只有價值觀才能籠絡人心。回歸祖國本來是一件好事,香港不可能永遠都當殖民地。那時的人們都認為回歸是必然的雖說制度上有所不同。英國的軟實力在文化價值觀上得以體現,像是極少插手人們事物,灌輸自由民主。最重要的是讓香港人民認為香港的社社會文化與問責制度能成為一種作為中國民主富強的典範。香港模式正是中國未來應該走的路。
這裡也可以從另一個論點出發,中國持續的強硬手段是不能挽回香港市民的心。長此下去,中國在國際間的軟實力也將不會壯大。台灣人民也將繼續排斥中國(以自由民主的角度)。雖然現在的中國在國際的影響可以說是如日中天但那都是經濟與軍事外交。中國並沒有輸出真正意義的軟實力和令人著迷的價值觀。
港英時代下的香港是一種文化百花齊放的時代,是社會自由風氣的時代,更是經濟成長的時代。港人一直認為真正現代富強的中國的也應該是這樣的模樣。不過,未來在文化價值觀的統一已經在彼此間越走越遠。台灣與香港社會對中國的鴻溝將越來越大,到最後以硬實力來逼迫的統一的手段也越來越近。
自由民主的確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指標,當然經濟力量也很重要。過度自由民主的社會也將對社會帶來一定的危害。國家,社會,人民的一切事物都必須平衡再加上人民的理性成熟度。以經濟視角來評論,中國完全超越台灣香港,但現在就差人心未歸因為以價值觀來評論的話,中國征服不了香港台灣。
最後,是選擇經濟還是價值觀?沒人能預知,僅此希望社會是朝理性,正義,民主,更重要的是政治人物朝向紳士文化發展。
還是那句老話:”得民心者的天下“。(要多數的民心)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