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eList - Make your site Live

Monday, 30 July 2018

读后感 - 《圣巴图罗缪大屠杀》《Massacre de la Saint-Barthélemy》 22-07-2018


宗教屠杀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这本书说的是法国天主教与胡格诺教徒的宗教纠纷与1572年8月24日的圣巴托罗缪屠杀事件。一直对这件事拥有极大的兴趣,试想想彼此都是法国人,也同属一个源流的宗教但却因为对基督教义的不同诠释而发生了长达30多年的宗教战争。

最值得关注的是在胡格诺领袖纳瓦尔国王与法国天主教国王的妹妹玛戈举行婚礼后的两天,在巴黎发生了圣巴托罗缪大屠杀。这场联姻原本是要给法国带来和平与宗教和解但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屠杀事件。这背后的导火线是如何点着?试想想巴黎天主教徒当时的心理状态。在那段期间,巴黎是天主教徒占多数的城市。因为婚礼的关系,许多胡格诺贵族领袖也放下戒心进城,所以历史流传着这是法国国王和太后的诡计以便一次过杀害这些胡格諾领袖。

发生大屠杀的夜里,法国国王对局势已经鞭长莫及并躲在罗浮宫。全城弥漫着哀嚎声,巴黎的天主教徒在胡格诺教徒毫无警戒下被屠杀。在此前,天主教徒在门上画上白色十字架,证明这一家是胡格诺,需要被净化。

那一夜的触发点到底在什么因素下被点燃?厚厚的一本书试着还原事件的来龙去脉以解释巴黎天主教徒当时极度失控的屠杀与不理性。那一夜,只要他们认为你是胡格诺教徒,就连孕妇与肚子里的婴儿也不放过。这场极度凶残的屠杀为什么发生原本促进和解的大婚典礼之后?为什么原本一切和解的努力会付诸一炬并挑起了巴黎天主教徒的神经。

巴黎天主教徒如何一夜之间变成野兽?只要不是天主教徒,他们就尽情残杀并丢进塞纳河中。这许许多多的因素太令人出乎意料但也就是这些预料不及的因素拼凑在一起进而产生了不可挽回的悲剧。借鉴历史,我们能从各方面分析并了解各因素之间纽绳如何串联在一起,日后发生宗教纠纷前,我们将引以为鉴并逐一击破。

天主教徒与胡格诺教徒断断续续的战争,加上国王朝令夕改的和平敕令,使双方一直憎恨对方。过去的战争中所累积的仇恨加上彼此极力拼击对方对基督教义的诠释。这种种迹象就算得到法国国王长期的调解也无济于事。国王是天主教徒但他认为无论什么教徒都是他的子民,他在御前会议的确尽量平衡各方势力,这就很像我们今天多元社会的架构,如何化解各种族和宗教的对立并维持稳定和平,这是需要极大的智慧和手段。

我们想想一个城市在什么样的特定历史环境下会一夜之间失去控制,而这里说的是大规模一夜之间的变异。今天的极端宗教份子,加上多元社会的对立冲突,似乎正酝酿着一种让人一夜之间失去理性的因子。或许我言过其实了,但我们不得不观察社会的动态发展以及人们被压抑的程度。时至今日,宗教和种族屠杀仍发生在我们的周围。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固然有其历史因素,但人心的变幻莫测加上人们长期生活在被压迫的社会下逐渐失去了对自我的认知。歇斯底里像电流般流过全身,内心仇恨的释放一夜之间像传染病般迅速蔓延。巴黎的天主教徒们自以为背负上帝的使命残杀异教徒,当时巴黎各处都血流成河,尸体堆积如山,屠杀延续了数天。。。

这种社会长期被压抑加上历史因素并不只会发生于宗教事故。我们随时都处于一种让人转变成失去自我的的磁场里,虽然我们都尽量的维持磁场稳定但突发效应往往使我们措手不及。人类过了几百年也依然围绕着宗教问题并相互厮杀。我们都一直活在历史的相互矛盾里,甚至是内心灵魂都矛盾不已。

这起事件,这本书让我最感受到的是人的脑里和内心像水一样拥有毫无固定的形体,我们一直不断的转变形状,有爱有恨,有恩有仇,有死亡有重生,但我们永远是水,那洗涤万物的水,也是那浑浊人心的水。俗语说的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就像水一样随着历史长河继续流下去,无论千年万年,我们还是那即洁净也污浊的水。。。



书或许沉闷,你们可以看1994年的法国电影<La Reine Margot>或 2010年的<Henry of Navarre>





















Wednesday, 11 July 2018

读后感 - 《雖千萬人,李敖往矣》10-07-2018


至今仍懷念《李敖有話說》的節目,對當時中學的我在思維上擁有一定程的影響。這本書記錄了他在微博上所寫的每則限制140字的短文,但卻無形中成了他的精髓之至。

李敖“亡”矣,但其精神是我們能學習並流傳下去。他對中國與台灣問題的獨特見解,就像他說的蔣介石比共產黨更共產,毛澤東比國民黨更國民黨,其含義不言而喻。每篇140字對生活,政治,愛情,生活,仇人,恩人,政治,兩岸,詩人,文學,文人,古詩,寓言等等擁有一種反轉式的解讀,讓我以另一種角度思考問題和另一種在情感上有所不同的感悟。

對於李敖先生在看書寫作方面的造詣,讓我望塵莫及。我很想了解他的看書心得和如何攝取一本書的精華並達到運用自如的能力。因為他信手拈來就是一本書裡的章節或一句名人的話,彷彿電腦般的搜索和提取能力。他依據真理和事實對事物進行批判,對事物本質的追求也帶給我們一種歷久不衰的精神指標。

他埋頭於書叢中,以筆為伴,其唯心的精神境界已讓我們無法感同身受。對李敖先生的學問,只能在閱讀中細細品嚐。讀後感也無法呈現他書裡的精神,哪怕是一丁點的精髓也無法以讀後感呈現出來。

他的離去,像是一個文人時代的夕陽。世界少了對真理的訴求,少了據理力爭的勇氣,鏗鏘有力的聲音化在了空氣裡,一點點式微並化作細雨,下在了塵土裡。

閱讀吧,追求真理吧,像那夕陽落下,朝陽才能破曉而出。









Tuesday, 3 July 2018

读后感 - 《香港-大英帝国的终章》 29-06-2018


鸦片战争后,香港被割让给英国,开始了155年的殖民历史。中学时将重心放在了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之后才渐渐的去了解这一个在中国笼罩下的英殖民地。

作者以港人的人文生活和社会轶事来述说整部香港的历史。这就像一本历史故事,将香港的一草一木,街景,生活,建筑,民生等等的演变过程书写的非常细腻。从香港的开壇历史开始,然后把蛋家和港人的生活方式,新界的传统氏族与香港的乡绅到转变成如何与港英政府的磨合描绘的非常深刻。作者俨然就是写出了一整部香港殖民历史的总结。

我对一国两制与中共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下的相互影响感兴趣。中港之间如何磨合?港人心态上的转变过程,香港本土文化被影响的程度,香港所坚信的法治和意识形态如何在港人心中保存等等,这些都是我非常想去了解的课题。去年阅读了《港英政府》一书,但仍找不到我要的答案。

回归21年了,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反抗的香港。一个在过去都是由英国委派港督所统治下的香港却没有招港人拥有如此的厌恶感。我认为港英政府在”无为而治“的政策上发挥的炉火纯青。最感到庆幸的是香港保留了华人传统与一些在大陆失去的儒家思想精髓,这也是我一直期盼中国所该有的面貌,因为香港完全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

当我们回顾1841年到1996年的香港历史,其所拥有的弹性和文化实力就是在这种理念下成长。我常在想如果没有香港,华人世界该有多枯燥乏味。港人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地位应该继续被拥护,这一东方之珠在华人世界里所带出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香港过去专注的“搵钱”精神和发展起华人世界里的娱乐事业,而这也深深影响着华人文化世界的灵魂。无论是电影,歌曲还是明星,都让华人世界有一个心灵依靠(当然台湾也是之一)。其所代表的是华人世界里的多样性,也代表了华人在世界影视上的软实力,这一切都有赖于港英时代下的管治,而这一管治看似简单但其背后的原理异常复杂,隐形之手影响着这一种精神文化的发展导向,的确让人敬佩。

遗憾的是,直到1997年7月1日的12am,港人都没有政治选择的权力。那一种被殖民宗主国巧取但最后却又被他们在毫无征询港人的意愿下回归,整个历史过程,港人完全被忽视但也是这一中忽视造就了港人的拼搏精神。这一切就是香港的本质,既来之,则安之。内心深深担心着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将失去原有的理念。

香港这璀璨明珠是否能在2047年秉持着自身的文化和法治底蕴并继续与中共政府共荣,我希望这《50年不变》能延续到长长久久,让香港以不变应万变。

谢谢作者把我带入了整个香港殖民史的历史细缝中,如此细腻之细节让人读后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