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eList - Make your site Live

Wednesday, 29 August 2018

讀後感 - 《社約論》 15-08-2018


中學時讀過西方哲學史。对于卢梭,洛克,孟德斯鸠的理念非常著迷。他們的學說塑造了我對政治歷史的看法和對三權分立,民主自由和法制的堅信不疑。社約論是盧梭的經典著作,是一本必讀的書籍。一直以來都是從參考資料了解這本書的思想精神卻沒真正閱讀這本著作。在現今民主自由逐漸式微的氛圍下,或許讓我們回顧先賢所留下的智慧以重新思考民主自由所對人類的影響。

盧梭所強調的直接民主,在我思來想去之後,這無疑是一個在現實社會所難以實行的制度。不過,直接民主的精髓必須得以執行。人民必須直接參與政治,而不是讓渡自身的權利予議員。這裡以人民自身的權利是不可讓渡為基點,以讓人民擁有在政治上的最後決定權。不過要以何種形式才能確保權利不被利用和剝奪呢?

盧梭對於代議制是有所保留,他堅信直接民主也就是人民直接參與政治。人民用選票投選代議士,其實只是將自己的權利讓渡於代議士,一旦選出議員,人民反倒成了奴隸。人民也只有在選議員的時候才擁有自由的權利。好比馬來西亞今天的政治亂象,許多人為了當選議員,鼓吹民粹主義並信口開河許下承諾,再以政治詭辯來闡述毫不實際的政策,卻不是提高人民的政治智慧為目標。我們能深深體會,選後的人民變成奴隸的感覺並任由政府的宰割。民主制度也變相成為了政治人物為達到私慾的橡皮圖章。

盧梭以公共意志作為人與人之間的契約基礎。換句話說,公共意識是民主自由政治的基石。不過,我對於以服從人民的公共意志為最後依據有所保留。實行公共意志的前提必須是人民擁有良好的教育和理性的思維並擁有一定的道德操守才能成立。盲目的遵守公共意識並不能真正為人民和國家帶來好處。比如ISIS以一小撮極端分子的理念為公共意識並建立殘暴的伊斯蘭國,這種的公共意識是否還需要得到遵守?種族極端主義份子以自身圈子中為公共意識並發動種族理念,這一類的公共意識必須得到遏制。

以兩種角度出發,我們是否要忽視一個社會事物在向善本質上的正確性?還是純粹盲目的遵從公共意識以顛倒事物本質原本該有的正確發展?這兩者在本質上有所差別,因為以事物的正確性和公正性為基礎去影響公共意志才是我們所該秉持的理念,而向善與同理心正是這個正確性的基礎。

書裡也提及治人者不能兼任立法者,意思是行政權和立法權不能同時讓同一個人掌握,因為這容易讓人掌控國家並滿足自己的私慾。不過,我們國家所奉行的西敏寺制度卻是以這一種方式兼任。當行政者擁有立法權,我們能看見一切立法的出發點將會開始偏移。三權分立向來並不分立,或因人為操縱使然,或因現實社會並不能出現真正的三權分立因為人心如水,擁有不同的情感心態。終歸究底,民主的真諦已變成一種木偶劇形式,人心永遠是扮演那最後的提線人。

當人民集會反抗掌權者而掌權者卻以要維護公共社會安全而阻止人民集會,這就違反了民主自由的精神,也破壞了主權體與人民的契約。政府其實只是主權體與人民的中間角色。我相信現今許多國家的政府早已忘了這個角色的意義。人民擁有絕對重組社會契約的權力。不過,政府常以小部分的輿論支持作為政權合法性的基礎並自詡獲得民眾支持以繼續掌權。人們該怎樣防止政客對於支持度的曲解與利用?擴大基本民主權力,並以直接民主為方向,或許可以遏制政客以不同的手段繼續維持毫無民意基礎的政權。

馬來西亞的三權分立早已分崩離析,至今我們也仍看不見一個真正遵守法治基礎的理念的政府。民主自由仍是政客維持權力的法器,選舉也只不過是一場場魔術秀,讓人民蒙蔽其中。政客對於民主的曲解,人們對民主自由的期望總是建立在相差甚遠的兩極線上。民主自由式微,讓人們開始思考民主自由是否真的是一個適合於我們的制度?過度自由已影響社會之間的凝聚力與和諧力。民主自由也變成惡棍的庇護所,當我們打著民主自由的旗號時,又有多少人能理解自由民主的真諦。

或許民主自由的追求永遠是其次的,而人民的溫飽,教育,擁有彈性空間的社會才是我們真正所嚮往的生活。人類從部落制度走向羅馬共和制再往王宮政體發展,最後走向民主政治,未來也將會出現我們意想不到的主義。中國式的特色社會主義讓國家走向富強已經成為人們學習的對象。其實大家都錯了,任何形式的主義都不重要,因為這些制度或主義的運用都因人而異並擁有不同的詮釋。我們應追求心靈上的完美社會,而這也是大家所熟悉的除強扶弱,社會安定,同理心社會,理性社會,彬彬有禮等等。。。

不論什麼制度,能讓人類文明在歷史上留下璀璨光明,能讓我們的靈魂精神像宇宙無際般的的延伸下去,這或許就是所謂的烏托邦。



















Friday, 10 August 2018

讀後感 - 《沙烏地阿拉伯 -人民,宗教,歷史與未來》 01/08/2018


伊斯蘭教一直無辜背負着極端宗教的惡名。大多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與我們現在所堅信的價值觀顯得格格不入,但這是因為“人”假借真主的名義以行自身貪戀之實。極端伊斯蘭教徒甚至与我們生活在截然不同的時空下。這些的起因是什麼?之前閱讀了中東的歷史書籍,現在是時候好好了解兩大伊斯蘭聖地的所在地,沙烏地阿拉伯。

作者深入訪問了從沙地最下層的貧民至沙地王室的親王們,讓我們能窺探這身負伊斯蘭聖地的國家所面臨的問題和沙地人民如何生活在伊斯蘭教義中和沙地的轉變如何影響穆斯林世界。瓦哈比派系是否能繼續在穆斯林世界裡獨居傲雄。閱讀之後對伊斯蘭不同派系,像蘇菲派,伊斯瑪儀教派或漢巴厘學派等等有更深入的了解。作者也短住在虔誠的沙地婦女家中以了解女人如何完全依照伊斯蘭教義的生活着。

試想想在完全實行伊斯蘭法的沙地生活,那會是一個怎樣的體驗?從小所接觸的都是伊斯蘭課程,從小被教導要服從阿拉,服從沙烏地皇室。作者也以沙地的宗教教育分析了沙地男性的性格,他們大多屬於毫無競爭力和不思進取的一群,而這恰恰也是這個國家教育和宗教體制的問題。沙地的許多工作都必須由外勞來擔當,因為本地根本沒有適合的勞動資源。年輕男性畢業後選擇不去工作,靠著政府救濟金,女性畢業後卻不能正常的進入就業市場。我認為當宗教支配著你所有的生活,就像小說《1984》一樣,處處被管制,處處被監控,人們雖虔誠的對待宗教但卻被扼殺了呼吸自由空氣的權力。

沙地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能影響其他穆斯林國家。(雖然網絡普及,許多人都能自詡為烏瑪並對伊斯蘭作出詮釋)一個極保守和以古蘭經為指導原則的國家,當周圍國家的叛亂或阿聯酋的經濟開放早已動搖了這個皇室政權和人民對保守主義的看法。阿拉伯之春過去7年了,沙地王室仍以金錢,宗教和分而治之的方式延續了其權力並暫緩了國內民眾的憤怒不滿。

這個政權有許多值得借鑒和研究的地方。一個仍由皇室全權管理的國家,加上當我們信奉著普世價值觀時,為什麼他們仍能擁抱保守伊斯蘭主義。這其中所衍生出的社會矛盾令其轉型發展更加躊躇不前。當伊斯蘭教義與現代價值觀起衝突時,沙地皇室該如何權衡? 直到今年,女性才被允許駕車。讓我醒思在一個極度保守的宗教國家,如何改變社會本質?當然這背後是因為有王室的政權穩定所帶來的改革基石,但這個改革力度和深度究竟能走多遠?王室必須權衡保守派,自由派,甚至要顧及一心嚮往像先知默罕默德生活的人民,因為他們從小就已經完全被宗教化,大力度的開發會影響穩定,甚至激起民變。

試想想你這一生都被教導要遵守先知的生活準則,並依照古蘭經的指導生活著,因為這樣虔誠的生活才能上天堂。如今,社會需要改變,許多人會以一種褻瀆宗教之名看待改革而這恰恰對政府是非常危險的隱憂。如今沙地年輕人就業機會非常低,生活成本上漲,加上王室的揮霍,這些都讓人們看在眼裡。當貪污腐敗最終能能超越宗教並團結人民向統治者和宗教師反抗,這就代表著水已煮沸,是爆發的時候。這就像馬來西亞一樣,是貪污腐敗團結了人民。這或許在國家進程的角度上是好的,但問題的本質依然存在。

沙地最終是走向改革還是繼續趨向保守仍是未知數。想起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的一本書《文明的衝突》而沙地所代表的伊斯蘭在這最後的文明中繼續做垂死掙扎。從歷史上的哈里發到現在伊斯蘭國家的紛爭,加上伊斯蘭世界缺少一個領導國家,整個中東地區,甚至伊斯蘭世界是否能加速體制內和在宗教內的改革,仍有待於沙地王儲這一次的改革。

宗教時至今日仍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伊斯蘭或基督教仍能存在多長時間?或許我們能思考以後有什麼形式的信仰能接替現今的宗教位置以滿足人類的心靈需求。換個說法,或許有那一種形式的信仰能作為工具以讓人類滿足更大的貪戀,這時或許就會有新宗教的出現。宗教是人類所編寫的歷史故事,不同時代對宗教或神都有不同的見解,其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讓人類作為一種統治手段。

最後,一個國家的問題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大力推動,而這時民主自由能暫緩實行。政治改革的大方向要正確,其細節和時機的拿捏是要基於對社會擁有極高的敏感度才能有所發揮。我們是一個伊斯蘭教徒佔大多數的國家,必須時刻察覺伊斯蘭以什麼速度和程度改變著我們的社會。保持極高的敏感度和頻密的宗教對話或許是我們能保持世俗和普世價值觀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