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7 September 2021
读后感 - 《吴作栋传 - 登高望远》2021年9月25日
Sunday, 26 September 2021
读后感 - 《奠基人足迹 - 新中建交30年》2021年9月20日
这是一本通过图片回顾新中建交30周年的历史图册。读过李光耀先生的书籍或观看过他的演讲就能了解他对中国的精辟分析,这也造就了坚韧的新中关系和新加坡作为两岸之间的中间人地位。这在历史堪称绝无仅有的殊荣,也象征了小国大外交的生存之道,也不是任何政府能拥有这一等的外交智慧和手腕。
李光耀先生以拥有华人基因和华社为基础的社会背景,建立和维持了新中国家之间的一种特俗关系, 加上他与蒋经国的深交,使李先生能斡旋于中国与台湾之间。大家都了深知1993年在新加坡举办的汪辜会谈,和2015年的习马会,中国和台湾当局都选择在新加坡会面,新加坡在背后的外交影响力是如此强大。除了两岸关系,新加坡也发挥了世界级的外交实力,并以新加坡为主办国,举办了了2018年Trump和金正恩的会面。这也是新加坡逐渐往成为区域和世界各国中间人的道路,当然这也是因为新加坡拥有诚信和廉洁的政府。
随着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加上国际秩序的转变,新加坡是否还能保持小国大外交的实力来促进两岸关系和各国间的关系?李光耀所积攒下来的外交实力还能保持多久?这也是新加坡在未来所将面对的复杂的外交处境。此外,新加坡在台湾的星光部队是否还能继续得到中国的默许?在2017年新加坡的装甲车在香港被扣留的事件,这无疑是北京所释放的一个信号。当然这并不是中新关系走向式微,而是地缘政治势力的转变。
虽然中新两国在经济,社会,政府间有着紧密的伙伴关系,但是随着愈发自信和实力强大的中国,加上已拉开序幕的中美竞争,新加坡还能创造出什么样的价值来持续小国大外交的本领?新加坡迟早将面临一些调整,也将面对北京政府对台湾愈发强势的态度。新加坡第四代和第五代的领导班子是否拥有能力延续中新领导人以往的特殊关系?新加坡的领导人是否还能拥有像李光耀,吴作栋,李显龙的魅力和备受尊重的地位?新加坡如此弹丸小国,这些挑战如果处理不当,足以覆灭以往的努力。
亚洲社会里,父亲德高望重,徒弟和儿子自然享有福荫,但这种福荫也会逐渐失去。。。
Saturday, 25 September 2021
读后感 - 《应许之地 - 奥巴马回忆录》2021年9月19日
Sunday, 29 August 2021
读后感 - 《李敖风流自传》2021年8月18日
李敖80岁生日的礼物,娓娓道来他这80年来在生活,牢狱,政治,文学,朋友,依旧对抗等等所面对的轶事和将脑海里所激荡起的涟漪随笔逐流的写下。其实更像一本80老者絮絮叨叨其80岁人生的崎岖旅程。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他对抗执政当局的手法,对台独运动的批评,引领中国知识分子的走向,白话文创作,以及他在国民党高压统治下被关进牢里的日子。他的确是一位身怀傲骨的奇才,也是有仇必报的真君子。在这一个时代,的确越来越少人能理解他,但是他的学说,文字,思想却深深的影响着中学时期的我。
他总是能抽丝剥茧拆穿别人的谎言,并附上证据辩驳。其实他所要表达的是原则与正理,因为他深知他是活在一个虚伪和以利益为先的政治环境下。许多人都在会不自觉的以诡辩和歪理来证明自己的做法。我依然记得他对民进党台独的批判,因为民进党的党章第一条就是要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可是民进党执政了两次都没去实行,并时常以台独为诱饵来左右民意。这就是李敖所说的对于台独不必那么认真,每当选举或民调下跌,民进党总是能拿来用用拯救自己。
政治上的甜言蜜语太多了,而李敖总是像良药苦口般的继续让我们在思想激荡下有所领悟。其实这也是因为人性使然,相信每个人对于政治上的虚伪作法或谎言都会有基本的判断但是还是会不直觉的相信者赤裸裸的谎言。
读了李敖大师的情史,真是对他佩服之至。其实他对性与爱的看法很直接,这就是内心感觉和肉体的欲望,没必要遮遮掩掩,而是随着自己的情感进而幻化为性与爱。他的恋爱是浪漫文学史,他的性欲是文学世界下的发泄口。他曾经为爱自杀,为爱遗憾,但也为爱留下再生的因缘。
我向往他的一些思想和行为和他那五四精神的遗蕴,以文笔之才横扫乌烟瘴气之政坛,以文学创作滋养人心,以能言善道驳斥谎言诡辩,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继续点亮华人世界里的那一道光。
Saturday, 7 August 2021
读后感 - 《一本读懂四书五经的故事》2021年7月25日
Sunday, 27 June 2021
读后感 - 《家园何处是》2021年5月31日 / 《心安即是家》2021年6月13日
Sunday, 13 June 2021
读后感 - 《吴作栋传》2021年5月26日
Saturday, 5 June 2021
读后感 - 《我的名字叫紅》2021年5月22日
Monday, 22 March 2021
觀後感 - 《癲佬正傳》
思來想去,選擇了《癲佬正傳》作為我敘述觀後感與想法的第一部電影。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電影是我們生活的縮影,每一部電影都能在最小程度上啟發你,讓你若有所思的看待生活。對於人事物的感觸,對特定角色的解讀往往反映著我們多重性格的本質。電影無形中增強了我們對周遭事物的敏感度,也投影出了大家腦海裡所呈現的畫面。無論佳作與庸作的電影能像陽光透過棱鏡,普出心中不同的色彩。讓我們繼續保持陽光和棱角的存在,繼續創造各種色彩的電影。
這部電影講述了社工(馮淬帆)的困境與難處,精神病患被社會歧視的常態,和社會人士對精神病患存在巨大的認知誤差。這部電影看了無數次都能讓我心有所動,因為引起了內心深處對憐憫,惋惜,痛恨,希望,唏噓的共鳴。無私,同理心,關懷的精神也通過社工與記者在走訪精神病患中慢慢展現出來,其實就是社工這一平凡與日常的工作反倒能在人們心裡譜出一絲平靜。因為他對這份工作的熱忱,對人的關懷,讓我們了解如今的社會其實越來越缺乏關懷與同理心。
在戲裡,有幾句很棒的對白:
記者:可他們這樣有損市容啊,為什麼不干脆把他們抓起來呢?
社工:如果我覺得你有損市容,我能不能抓你啊?香港是講人權的,他們又沒有犯法,怎麼能抓他們呢?你喜歡也可以學他們一樣,可是他們是瘋子,因為正常人不會跟他們一樣,所以你會說他們是瘋子或是神經病。可是其中有很多不是瘋子,那些叫做流浪漢。兩種人是不同的。
記者:你們怎麼分別?
社工:你分不出來嗎?
記者:這些人他們的精神都有毛病,讓他們隨便在街上走,萬一他們砍人怎麼辦?
社工:萬一我跟你砍人又怎麼辦?你說怎麼辦?
記者:無言以對。
其實是因為我們不了解精神病患的世界,加上以往一些暴力傾向的精神病患所犯下的=的前例,讓我們自然而然的對他們產生歧視與抗拒。可是流浪漢或精神病患有自己的的生活方式和對周遭事物有一種不同的感觀,所以不能以我們所理解的方式去幫助他們。戲裡主要的兩個案例至今影響著一部分人看待這一類課題的角度。
周潤發飾演的是一位弱智的流浪漢,居住在鋁片所搭出的一間破舊不堪的小屋裡,屋裡堆滿垃圾。社工追著他並發現了这间小屋,進去之後才赫然发现他的女儿已經病入膏肓,可是周遭的环境却是杂乱不堪。社工和记者看到这一幕才知道事态紧急,马上叫了救护车,连忙送流浪汉的女儿进院。
在醫院時,社工想起同事說過流浪漢還有一位兒子,再追問之下,流浪漢帶著警察和社工們在樹林找到了兒子,也就是被流浪漢活埋,可是流浪漢始終認為他的兒子還活著,這一幕所帶出的唏噓感是多麼的強烈,像一種對社會現實可是卻又無奈的控訴。由於這是社工同事所兼顧的一家,他怒氣沖沖的在投資金行找到他的同事,並打了他一拳,質問他你就算要賺錢也不可以不顧流浪漢一家。
社工的同事說:我照顧他們十年了你不能說我沒有關心他們,我和他說過你不能結婚,你養不活人家,也去找到女方的父親說他是個瘋子不可以把女兒嫁給他,希望能拒絕這門婚事,可是她的父親說,我女兒也是個白痴。我也曾經告訴過他們不能有孩子,你們養不起,但他們也不聽。你不能說我沒關心他們,我看著這兩個孩子出世,我已經盡力了,可是又有什麼用?上個禮拜我已經辭職了。
社工面臨的精神壓力和低薪的困境和迫於現實環境的無奈,往往很難繼續支撐下去。在這個現實的社會,在這個金錢的社會我們又能做得了多少?那種落寞,無語的眼神,讓我想起我們總是知道這些問題,可是卻也一直假裝視而不見,但卻又不能不理會而陷入的窘境。
第二個案例是由秦沛飾演已康復的精神病患者,其實也是出於社會大眾的懼怕心理和不理解對精神病患課題的處理方式,加上歧視,厭惡,導致他又重新復發。這就是社會的本質,直到今日,我們仍以偏見,和不理性看待事物。秦沛最後因為街坊鄰居的逼迫下,開始復發,還闖進了幼兒園殺人。其實他只是需要最簡單的理解和關心,可是恰恰我們自詡為受過教育的社會卻不能拿出同理心來幫助這些人士。
社工最後因為處理一件精神病患持刀的事件,不小心被精神病病患所傷,也就這樣離開人士,而記者從此決定繼承他的遺志。社工的倒下讓我們少了一名真正所該敬佩的人物。為善就是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堅持不懈的去理解與幫助和抱著極大的同理心看待不同的人事物。這一部電影時常讓我感觸良多,對社會,對人,對善,對惡,對金錢,對人心都有種深深的感悟。
Saturday, 30 January 2021
讀後感 - 《北京法源寺》2021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