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eList - Make your site Live

Monday, 27 September 2021

读后感 - 《吴作栋传 - 登高望远》2021年9月25日

 


第二部吴作栋传。

新加坡政府在传承廉洁与诚信的价值观和延续良政的行动算是做到了极致。这也是小国因为生存所必须具备的危机感,所以万事只能精益求精。在这里就不加以赘述吴先生治理下的新加坡,毕竟他执政时期有李先生坐镇的内阁,加上政策都是以理性和常理来推行,所以都能理解。如今的新加坡的确是富足安全,当然居安思危对小国来说极为重要,是时候该设想这一种家长式的政治制度将如何融入现在的政治潮流中。

如今以高度制度化的政治管理,或曰政府已是巨细靡遗的操控着所以事物,其实对我而言,这在某种意义上慢慢成为了所谓的国强民弱的现象。当然新加坡的公民并不弱,可是他们逐渐的适应了强而有力的政府。换个说法是当这个政府衰落了,新加坡还能拥有恢复元气的动力吗?

在这一个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国家,是否真的能像瑞士,纽西兰,丹麦,比利时等国拥有经得起历史洪流的冲刷还得以立足?或只能在历史长流中昙花一现?我认为新加坡的确很难做到像欧洲历史渊源的小国所能拥有的复苏和传承能力,因为这是历史与文化的差异和地缘政治的使然。

此外,新加坡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公民所应该拥有的自由意识,却以商业和生存的思维来维系国民团结,这缺少了人类最基本的思想碰撞和内心的精神自由,以国强为主的政策也将会走到强弩之末的地步,我们不能忘了公民内心精神的深度和广度才是国家的立身之本,因为如果一个国家能作为创造出更多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的温床,这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意义上的国家。

优良的政府也会有集体盲思的时候,新加坡在各种政策的平衡点还有进步的空间。无可否认,新加坡政府对每项政策和决定都以非常精准的数据和分析为依据来实施,这对一个小国的生存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就象紧紧拉着的绳子,久而久之会有断裂的风险,只有发展出韧性的国家体制与政策,才让一个国家的核心实力真正强大。

其实在阅读后觉得比较遗憾的是王鼎昌先生在卸任总统3年后病逝,可是当时的新加坡政府并没有给予国葬,还辩称这个决定其实是考虑了王鼎昌“作为总统的整体贡献,也包括了那场记者会(1999年7月,王鼎昌总统将自身在履行总统职务时所招受到政府机构的委屈并公诸于世)”这里有矛盾的地方,一方面政府认同王鼎昌总统在任时深得民心,而且鞠躬尽瘁,一丝不苟的履行总统职责,但却以总统的整体贡献为基准,所以只给予国家协助的葬礼,这一点所释放的信息就是政府对于自身威信的批判是几乎是零容忍,这是非常遗憾的事。

乌托邦与现实,就像是每个思想自由的人们所追逐的隐形界线。









Sunday, 26 September 2021

读后感 - 《奠基人足迹 - 新中建交30年》2021年9月20日

 


这是一本通过图片回顾新中建交30周年的历史图册。读过李光耀先生的书籍或观看过他的演讲就能了解他对中国的精辟分析,这也造就了坚韧的新中关系和新加坡作为两岸之间的中间人地位。这在历史堪称绝无仅有的殊荣,也象征了小国大外交的生存之道,也不是任何政府能拥有这一等的外交智慧和手腕。

李光耀先生以拥有华人基因和华社为基础的社会背景,建立和维持了新中国家之间的一种特俗关系, 加上他与蒋经国的深交,使李先生能斡旋于中国与台湾之间。大家都了深知1993年在新加坡举办的汪辜会谈,和2015年的习马会,中国和台湾当局都选择在新加坡会面,新加坡在背后的外交影响力是如此强大。除了两岸关系,新加坡也发挥了世界级的外交实力,并以新加坡为主办国,举办了了2018年Trump和金正恩的会面。这也是新加坡逐渐往成为区域和世界各国中间人的道路,当然这也是因为新加坡拥有诚信和廉洁的政府。

随着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加上国际秩序的转变,新加坡是否还能保持小国大外交的实力来促进两岸关系和各国间的关系?李光耀所积攒下来的外交实力还能保持多久?这也是新加坡在未来所将面对的复杂的外交处境。此外,新加坡在台湾的星光部队是否还能继续得到中国的默许?在2017年新加坡的装甲车在香港被扣留的事件,这无疑是北京所释放的一个信号。当然这并不是中新关系走向式微,而是地缘政治势力的转变。

虽然中新两国在经济,社会,政府间有着紧密的伙伴关系,但是随着愈发自信和实力强大的中国,加上已拉开序幕的中美竞争,新加坡还能创造出什么样的价值来持续小国大外交的本领?新加坡迟早将面临一些调整,也将面对北京政府对台湾愈发强势的态度。新加坡第四代和第五代的领导班子是否拥有能力延续中新领导人以往的特殊关系?新加坡的领导人是否还能拥有像李光耀,吴作栋,李显龙的魅力和备受尊重的地位?新加坡如此弹丸小国,这些挑战如果处理不当,足以覆灭以往的努力。

亚洲社会里,父亲德高望重,徒弟和儿子自然享有福荫,但这种福荫也会逐渐失去。。。





Saturday, 25 September 2021

读后感 - 《应许之地 - 奥巴马回忆录》2021年9月19日

 


2009年奥巴马正式上任美国总统,当时还在中学的我写了一篇《第一位黑人总统》来表达这件事所带给我自身和马来西亚,甚至是全世界的影响。毫无疑问,奥巴马的时代是美国在道德精神上最顶点的时代,也象征着美国立国之本的精神得以确立。我很庆幸自己的青年生涯身处于奥巴马的时代,试想想从中学到大学再到出社会工作,奥巴马这8年所释出的价值观深深影响着青年对世界的正面憧憬。加上一直深处于马来西亚种族不平等的社会下,这无疑是加深青年们对未来政治能有所突破的信心。这一本自传讲述了奥巴马自小的生活的经历再到从政的历程,直到在奥萨马被击毙时的总统任期,接下来还有第二部。

在见证奥巴马成为总统后,内心泛起了激动和不可思议的心情,脑海里不断的思索着,马来西亚是否也能在不久的将来拥有非巫裔担任首相?种族主义和威权主义是否将逐渐式微?普世价值观是否能在全世界得以真正实现?美国在奥巴马正式上任的那一刻赢的了全世界的赞赏和羡慕,可是当Trump在2016年当选后,美国又再一次震惊世界。这时的我才真正去正视美国所带给大家的虚假美景和美国始终无法有效解决社会上长期存在的种族歧视课题。最让人厌恶的是美国那狭隘的利益观在国际事务上所犯下的种种战略错误。虽然奥巴马的上任与他独有的魅力,让世界认为美国将逐渐转变其过去的强势立场。

我非常喜欢奥巴马的演说与回答问题的方式,还有他许多与民互动的举动。他每到一个国家,必定与当地的学生举办演讲会并接受各国青年的提问。这无形中提高了美国在青少年世界里的地位,也让美国的国家形象有所提升。在对于同性恋,气候问题,民主自由等等课题上,奥巴马的言论更符合请青少年所向往的进步主义,也因为他的成长背景,奥巴马更能以同理心看待民生社会和世界的问题。

他极力推行的ObamaCare政策,帮助了许多能力有限的中低收入家庭。不过就算他提出了许多良好的政策,始终抵不过美国的政治现实。美国的选举制度和两党政治无疑是拖累一个良好连贯性政策的绊脚石。一个选举的金费动辄上亿,加上大集团在背后所资助的候选人,使他们无形中操作了政治,还有许多由富豪们赞助的游说团体,把原本该以民为本的政策变成了在国会上的买卖。奥巴马推行的政策再好,也无法打破美国根深蒂固的利益政治。更何况两届任期后,美国却选出了Trump,这种极端的反差证明了美国分裂的政治环境,民粹主义的蔓延和媒体操作只对自身利益集团有力的舆论走向。

无可否认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自由贸易,普世价值观和区域间的稳定。不过纵观历史,美国也犯下了许多以自身所倡导的价值观违背的行为。奥巴马在书里也提及了这种困苦。因为他深知所提倡的价值观往往都对美国的极权主义盟友毫无约束力。这也是美国最为虚假的一面,奥巴马也对此无能为力。甚至连恶名昭彰的关塔纳摩监狱至今也还没关闭。不过奥巴马的确改善了美国之前所发生的虐囚事件,并严令美军和情报部门不得再施加私行,并有所建议极端保守政府改变国家政策,但这些效果微乎其微。

以美国利益之名,美国对极端政权的行为保持缄默和推翻民选政府以便扶持亲美政府是美国历来的手段。试想想当时的沙地阿拉伯的国王政权,一个在当时连女性开车都视为犯法和毫无人权的国家,美国仍然持续的售卖武器并巩固两国之间的关系,也不见得对那些侵犯人权的盟友采取任何实质的制裁措施,这就是美国逐渐失去舆论立足点的原因。

二战后,美国尝试扶持美国的亲美政府都是以失败告终,阿富汗就是活生生的失败例子,将自身利益和价值观强加于别国身上是没有结果的,更何况还花费了数以兆计的费用和20年的时间去扶持一个不到几个月就失去政权的亲美政府,更别提那些过去在阿富汗所失去的生命。虽然奥巴马在任时将伊拉克部队撤回,可却在阿富汗增兵,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今天的失败结果。这依旧是打着反恐主义实施侵略国家的借口,美国最大的问题在于总是指责别人,却忘了改善自己,如果将那些钱花在改善教育,医疗,气候,和普通百姓,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

无可否认,任何国家都有功过,美国标榜的自由民主仍是一个大家所坚信的价值观。虽然每个国家对自由民主都有不同的诠释,不过这些已成为大家心中最基本的信念。美国逐渐走下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除非美国能改变自身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问题,并放低在世界的军事姿态,不然我们将会亲眼见证美国被完全取代的过程。很可惜因美国总统的两任制,奥巴马未能有时间做得更多,历史没有如果,但如果奥巴马执政20年,我相信美国将依旧是人人所向往的精神国度。

















Sunday, 29 August 2021

读后感 - 《李敖风流自传》2021年8月18日

 


李敖80岁生日的礼物,娓娓道来他这80年来在生活,牢狱,政治,文学,朋友,依旧对抗等等所面对的轶事和将脑海里所激荡起的涟漪随笔逐流的写下。其实更像一本80老者絮絮叨叨其80岁人生的崎岖旅程。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他对抗执政当局的手法,对台独运动的批评,引领中国知识分子的走向,白话文创作,以及他在国民党高压统治下被关进牢里的日子。他的确是一位身怀傲骨的奇才,也是有仇必报的真君子。在这一个时代,的确越来越少人能理解他,但是他的学说,文字,思想却深深的影响着中学时期的我。

他总是能抽丝剥茧拆穿别人的谎言,并附上证据辩驳。其实他所要表达的是原则与正理,因为他深知他是活在一个虚伪和以利益为先的政治环境下。许多人都在会不自觉的以诡辩和歪理来证明自己的做法。我依然记得他对民进党台独的批判,因为民进党的党章第一条就是要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可是民进党执政了两次都没去实行,并时常以台独为诱饵来左右民意。这就是李敖所说的对于台独不必那么认真,每当选举或民调下跌,民进党总是能拿来用用拯救自己。

政治上的甜言蜜语太多了,而李敖总是像良药苦口般的继续让我们在思想激荡下有所领悟。其实这也是因为人性使然,相信每个人对于政治上的虚伪作法或谎言都会有基本的判断但是还是会不直觉的相信者赤裸裸的谎言。

读了李敖大师的情史,真是对他佩服之至。其实他对性与爱的看法很直接,这就是内心感觉和肉体的欲望,没必要遮遮掩掩,而是随着自己的情感进而幻化为性与爱。他的恋爱是浪漫文学史,他的性欲是文学世界下的发泄口。他曾经为爱自杀,为爱遗憾,但也为爱留下再生的因缘。

我向往他的一些思想和行为和他那五四精神的遗蕴,以文笔之才横扫乌烟瘴气之政坛,以文学创作滋养人心,以能言善道驳斥谎言诡辩,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继续点亮华人世界里的那一道光






Saturday, 7 August 2021

读后感 - 《一本读懂四书五经的故事》2021年7月25日

 


自中学毕业后,很少再去翻阅四书五经的经典,如今再次复习后,对于做人处事方面依然受用。从商者能以此借鉴而为儒商,百姓以此为戒而为仁者。我自小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处事待人常以仁者爱人和中庸之道为本,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行孝道。儒家的修身境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四书五经里的儒家精神,或是周易和春秋里的典故,都是许多先贤的立身之本,也正是我们后辈所应该继续遵循的标准价值观。如今可算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不服从纪律,口出恶言的现象比比皆是,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似乎成了社会所追捧的标准,加上良好价值观的没落逐渐吞噬人们心的仁爱品行,信息爆炸的时代是否让大家忽略了言行举止所应具备的标准。天下为公,大义凛然,忠义诚信在社会里逐渐被遗忘,甚至连许许多多的领导者都不再遵循这些价值观,这叫百姓何去何从?

个人修身在于我们该成为怎样的人?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人?我们该拥有怎样的言行举止?我们该如何设立榜样?我们该如何以理性的态度与人交涉?这恰恰也是儒家所能教导的部分。为什么中华文化没有断层的也在于个人文化修养的层面在几千年前就得以确立。当时的先辈已经把近乎完人的修养学说发扬光大。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再过1千年都仍受用。

如今许多政客人心叵测,利欲熏心,这些经典特别适用于当权者因为现今的当权者早已忘了以民为本,行仁政的目标。如今又有多少的从政者还能继续秉持正义?修身治国平天下,恰恰许多政客连修身的路都没走完,就去治国了。大家都忘了其实修身是一辈子的旅程。

在这里分享一些四书五经里的名句,希望更多人能以此为鉴: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Sunday, 27 June 2021

读后感 - 《家园何处是》2021年5月31日 / 《心安即是家》2021年6月13日

 




身处在马来西亚多元种族的社会下,身为华裔的我常常扪心自问自己对国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基础是什么?因此一直以来也寻找关于华裔族群在新马两地发展的相关书籍。著名历史学家王赓武先生的这两本自传让我能更设身处地的感受身为华人移民如何逐渐转变对马来亚的认同感,也了解身为移民族群应该如何诠释家与根的意义。《家园何处是》,《心安即是家》这两本书的书名形容的非常贴切。我们的家和根在哪?其实就是依据我们的心态而成。

1930年出生的王先生,从一开始视中国为祖国,再到以马来亚为国家,再辗转于澳洲,香港,新加坡,这一历程的思想转变,内心感受,周遭的经历都是我所想了解关于华人在东南亚落地生根的过程与故事, 加上王先生的母亲所留下的回忆录,叙述了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对当下的感触与看法。

王先生从小就被父母灌输中国是家与根的想法,以致他在怡保生活的10多年时间里,都没有对本土产生认同感也没认真的融入当地的社会,因为他始终认为反正日后将回到中国生活。这里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与父母在怡保的生活,他们如何经历过二战,当地华人的政治倾向与生活,特别是他上英文中小学对他所产生的影响。据书里叙述,二战时的怡保还算太平,虽然搬了几次家但都还算平安,因为主要驻扎在怡保的兵力是朝鲜人和台湾人,所以也并会太为难当地的华人。

他爸爸王宓文(前宽柔中学校长)在家亲自授予他中国国学。其实他爸爸是英文文学本科毕业,这也让王先生日后对英文文学产生兴趣打下基础。小学时上英文学校,晚上爸爸亲自传授中国古文,这种中英教育在当时还算时髦,可是也因为这种基础,他日后在东西方世界闯荡可说是游刃有余。以中国儒学为立身之本,西方之学为处事之术,这应该就是海外华人所应当追求的教育方向,当然这有别于如今新加坡所提倡的双语教育。

二战结束后,王先生回到中国,并就读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此时的他认为从此就在中国扎根,可是事与愿违,因国共内战,加上父亲的健康因寒冬而每况愈下,所以王先生的父母决定返回怡保,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悲伤的经历,因为定居中国的愿望再一次被粉碎。王先生随后也乘船返回怡保。

回到怡保后,对于马来亚的身份认同才有了真正的解读,1949年王先生取得了马来亚联合邦的公民,这也是因为他父亲深知如果没有取得公民权就不能就读于本地的大学。之后王先生进入了位于新加坡刚成立不久的马来亚大学。这时王先生才真正去了解马来亚与新加坡,英殖民政府,东南亚,以及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对华人和当地政治的影响。

当国共内战导致民国政府迁台,许多华人就彻底放弃了回中国的愿望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马来亚独立后的各族的内心情感和各自对马来亚的未来期许和新加坡加入马来亚之前的过程。当时华人社会的氛围仍是以族群权利为基础,所以才会有巫统,马华,国大党这一类的族群政党,其实这也是权宜之策,这是合作但并非融合,所以也就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之后马来亚建国,许多华人其实都默许了马来族的特别地位,因为华人要的只是公民权,教育与经济的控制权,可是却过度乐观而忽略了种族间复杂的利益冲突,加上华人也没有足够的政治力量去建立各族平等的马来亚。王先生坚信只有各族平等才是马来亚的立国之本,立国之初的王先生在吉隆坡协助建立马来亚大学和历史系,历史课程的客观性尤为重要。在政治方面,在陈志勤医生的邀请下成为了民政党创党人之一,誓言创立多元种族政党。如今我们回顾历史,各种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华裔在马来西亚的政治权力也每况愈下,因为我们无可避免的将持续卷入族群政治的漩涡中。

王先生所处的时代,经历了英殖民政府到马来亚独立再到马来西亚的建立过程,也经历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他也回忆起当时汶莱的叛乱和和印尼苏卡诺的倒台。这些都深深影响当时马来西亚华人的神经。本以为新建立的马来西亚将会往更包容的方向发展,但许多事情都意想不到,特别是当新加坡决定脱离马来西亚,这无疑是对多元族群建立平等社会一个重大的打击。之后的513事件也让马来人为主的政治更加巩固,其他族群也不得不认同在国家里居于二等地位。

从王先生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对身为中国人的认同感再到马来亚联合邦公民再转至马来亚独立后的心态转变,中间也有许多情感上的困惑。当他从吉隆坡到澳洲从事研究,他也没想到在澳洲就待了将近18年并成为澳洲公民,然后去了香港大学担任校长,再到新加坡定居,他的人生就是华人移民的缩影。

如今海外华人对于中国国内政治和民国政府迁台后的政治发展仍非常关注,毕竟华人是以中华文化的力量团结彼此。在因历史因素,华人一开始对孙中山的理念和民国政府都有非常深厚的情感,这一点在国民政府迁台后也丝毫没有减少。如今因中国的迅速发展,华人的态度已经有了明显的转变,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国力的确突飞猛进,另一方面也对中华民国的式微感到无奈。其实这只是中国权力力量的转移,希望中华民国勿忘自身一开始才是主宰中国大陆的政府,切勿心甘情愿屈于台湾而已。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件亚洲事务,关注中国与台湾的现状也是因为自身内在的中华基因元素。可是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现在的马来西亚祖国,将焦点放在东南亚区域的发展与整合。我们的政治理念是不分种族的公平社会,我们的立身之本可以是儒家学说或绅士精神,我们的处事可以是融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处世之术,也只有保持多元和相互融合才是我们的未来。

很遗憾的是,因为种族因素和政策的不公,马来西亚的华人只能再一次移民到其他国家,这又是一次对于家与根不同的故事。。。























Sunday, 13 June 2021

读后感 - 《吴作栋传》2021年5月26日

 


一直都很期待吴先生的自传,因为在李光耀锋芒的照耀下,他是如何治理新加坡?在拜读过几乎所有李光耀的书籍后,李先生的政治理念,行事手法,领袖特质和政治家的思维如何在交棒后让吴先生在某种程度上延续其理念并继续执政新加坡?我相信这一切都是大家所好奇的。吴先生所要勾勒出的新加坡前景又是什么?终於都能拜读这本自传,他的经历非具有有启发性,不管你是否出身贫寒,只要努力,有才干,你也能成为总理。这只是第一部,讲述吴先生出生至1990年担任总理的时光,期待第二部的译本

新加坡第一代领导班子过渡到第二代领导班子的过程是东南亚各国都应该学习的榜样。其实新加坡领导人所做的也并不是什么新的理念,吸引高素质和品行兼优的人才加入政府,让政府拥有一批有干劲和廉洁的人才管理本是一国政府和领导者的责任。纵观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政权接班计划根本就是以个人利益为优先,并想方设法争权夺利和满足朋党。

一位真正的领导者,永远都会招揽人才并给他们一个发挥平台,然后在从中指导,或帮他们扫除政治障碍。国家长治久安其实并不难,也并不复杂,可是许多国家的领导班子却战胜不了自己的内心,慢慢的被权力腐蚀。从吴先生的故事,我们的确看见了第一代领导人贯彻了以吸引人才为先,为国家日后的治理埋下良好的种子。这本自传可以让我们窥探第一代领导班子和第二代领导班子的磨合和被赋予的责任和任务,也了解到第二代领导人如何在李先生的监督下履行国家职责和制定未来的计划。

新加坡如今正处于第四代领导人的接班阶段,可是最近王瑞杰副总理卸下第四代领导人的位置,导致这个接班计划受阻,新加坡是否还有最佳的第四代总理人选?如今复杂的国际政治和经济问题,如果第四代领导人达不到前三代领导人所设的高标准,这对新加坡这一个城邦国家来说是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隐忧,因为一个小国政府如果走向腐败或缺乏领导力,国势就会像多米诺效应,一切瞬间瓦解。

在我看来,新加坡也一直都在李光耀的护航和指导下前进,吴先生担任总理时,李光耀仍是内阁里的高级部长直到2004年,直到李显龙担任总理后,李光耀先生变成了内阁资政直到2011年,表面上看,已是第三代领导班子,但仍然处于第一代领导者的光芒下,当然吴先生也解释道其实李先生并不会插手内阁事物,更多的是给予意见,其中的事物运作是严格遵守和尊重政府所做的决定。

如今新加坡在李显龙领导下,新加坡还是有很强的凝聚力并不会过度担忧新加坡的未来,毕竟他的治理能力堪称上佳,加上是李光耀的儿子,这一点将确保李光耀的遗产不会式微。加上,华人社会家长式的观念,儿子都会追随和传承父亲的理念。可是该想想李显龙后的新加坡第四代领导人,是否有能力处理国际事务?是否能延续自李光耀所建立的国际影响力。新加坡第一代至第三代领导人的意见都备受中西方政治人物的尊重,除了国内问题,这些都考验着接班的内阁团队。

不过我认为难得的是新加坡至今的内阁团体是像并肩作战的战友并团结一致的致力于让新加坡更好。他们就是技术官僚和政治人物的混合体,采取集体认同和负责,不像东南亚其他国家都是政客扰政。这里不得不说我们马来西亚的领导接班过程,安华和马哈迪这一对师徒,从98到开始仍然在争夺权力,过了23年马来西亚仍然没摆脱这一出接班闹剧。

新加坡还能走多远?这个多元种族的移民社会是否能继续下一个50年?不知为何总有种倾向于悲观的感觉,似乎隐约觉得新加坡已到了强弩之末,还是这只是我内心的一个假象?城邦国家在历史上的寿命都不算太长,希望新加坡能一直作为东南亚的一盏明灯,让人们看见清廉和高效的政府。






Saturday, 5 June 2021

读后感 - 《我的名字叫紅》2021年5月22日

 


这是土耳其作家Orhan Pamuk的其中一部成名作 《Benim Adim Kirmizi》又名《我的名字叫红》。书里的背景为16世纪末在伊斯坦堡所发生的细密画家凶杀案。我拜读过作者的另一本小说《纯真博物馆》,他对于伊斯坦堡的描述,人物内心的刻画和一些历史轶事的分享都让我非常着迷。

《我的名字叫红》主要讲述了伊斯兰细密画的艺术史和对东西方不同的文明的倾向与争论。书里介绍了许多伊斯坦堡的历史,传统伊斯兰诗歌,街道,历史著述,手抄绘本和许许多多细密画家的知识,传统,技艺,习俗和作品等等。这就像上了一堂细密画艺术史的课程,也让你萦绕在16世纪末伊斯坦堡的氛围中。

伊斯坦堡千年来都在面对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再融合。这也是到现在还在争辩的一个问题,是该向西方还是东方?对于书里在讲述作画风格和细密画的呈现形式上,是要跟随威尼斯画家的风格?还是遵循伊斯兰传统的细密画风格?传统细密画家讲究的是以真主的眼睛所观看世界,并严格的遵循前辈大师所教导的画风和技巧并延续下去,不能有任何个人风格。可是严厉禁止风格的显现,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长久下去,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宗教,甚至传统都会潜移默化受其他文化的影响然后融入原本自身的文化,而这恰恰是出于生活中的习惯,渐渐的脑海里激起了思想上的碰撞而进而改变自身的所长久信奉的传统。

从拜占庭帝国到奥斯曼帝国再到今天的土耳其,东西文明的较量从没减少过,加上宗教使然,土耳其依旧会因为东西文明这两种方向持续争论下去。向东?向西?其实也只有东西融会贯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里只是简单的叙述读后感,书里拥有大量的细密画内容所以无法一一描述,只能自己阅读体会#















Monday, 22 March 2021

觀後感 - 《癲佬正傳》

 


思來想去,選擇了《癲佬正傳》作為我敘述觀後感與想法的第一部電影。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電影是我們生活的縮影,每一部電影都能在最小程度上啟發你,讓你若有所思的看待生活。對於人事物的感觸,對特定角色的解讀往往反映著我們多重性格的本質。電影無形中增強了我們對周遭事物的敏感度,也投影出了大家腦海裡所呈現的畫面。無論佳作與庸作的電影能像陽光透過棱鏡,普出心中不同的色彩。讓我們繼續保持陽光和棱角的存在,繼續創造各種色彩的電影。

這部電影講述了社工(馮淬帆)的困境與難處,精神病患被社會歧視的常態,和社會人士對精神病患存在巨大的認知誤差。這部電影看了無數次都能讓我心有所動,因為引起了內心深處對憐憫,惋惜,痛恨,希望,唏噓的共鳴。無私,同理心,關懷的精神也通過社工與記者在走訪精神病患中慢慢展現出來,其實就是社工這一平凡與日常的工作反倒能在人們心裡譜出一絲平靜。因為他對這份工作的熱忱,對人的關懷,讓我們了解如今的社會其實越來越缺乏關懷與同理心。

在戲裡,有幾句很棒的對白:

記者:可他們這樣有損市容啊,為什麼不干脆把他們抓起來呢?

社工:如果我覺得你有損市容,我能不能抓你啊?香港是講人權的,他們又沒有犯法,怎麼能抓他們呢?你喜歡也可以學他們一樣,可是他們是瘋子,因為正常人不會跟他們一樣,所以你會說他們是瘋子或是神經病。可是其中有很多不是瘋子,那些叫做流浪漢。兩種人是不同的。

記者:你們怎麼分別?

社工:你分不出來嗎?

記者:這些人他們的精神都有毛病,讓他們隨便在街上走,萬一他們砍人怎麼辦?

社工:萬一我跟你砍人又怎麼辦?你說怎麼辦?

記者:無言以對。

其實是因為我們不了解精神病患的世界,加上以往一些暴力傾向的精神病患所犯下的=的前例,讓我們自然而然的對他們產生歧視與抗拒。可是流浪漢或精神病患有自己的的生活方式和對周遭事物有一種不同的感觀,所以不能以我們所理解的方式去幫助他們。戲裡主要的兩個案例至今影響著一部分人看待這一類課題的角度。

周潤發飾演的是一位弱智的流浪漢,居住在鋁片所搭出的一間破舊不堪的小屋裡,屋裡堆滿垃圾。社工追著他並發現了这间小屋,進去之後才赫然发现他的女儿已經病入膏肓,可是周遭的环境却是杂乱不堪。社工和记者看到这一幕才知道事态紧急,马上叫了救护车,连忙送流浪汉的女儿进院。

在醫院時,社工想起同事說過流浪漢還有一位兒子,再追問之下,流浪漢帶著警察和社工們在樹林找到了兒子,也就是被流浪漢活埋,可是流浪漢始終認為他的兒子還活著,這一幕所帶出的唏噓感是多麼的強烈,像一種對社會現實可是卻又無奈的控訴。由於這是社工同事所兼顧的一家,他怒氣沖沖的在投資金行找到他的同事,並打了他一拳,質問他你就算要賺錢也不可以不顧流浪漢一家。

社工的同事說:我照顧他們十年了你不能說我沒有關心他們,我和他說過你不能結婚,你養不活人家,也去找到女方的父親說他是個瘋子不可以把女兒嫁給他,希望能拒絕這門婚事,可是她的父親說,我女兒也是個白痴。我也曾經告訴過他們不能有孩子,你們養不起,但他們也不聽。你不能說我沒關心他們,我看著這兩個孩子出世,我已經盡力了,可是又有什麼用?上個禮拜我已經辭職了。

社工面臨的精神壓力和低薪的困境和迫於現實環境的無奈,往往很難繼續支撐下去。在這個現實的社會,在這個金錢的社會我們又能做得了多少?那種落寞,無語的眼神,讓我想起我們總是知道這些問題,可是卻也一直假裝視而不見,但卻又不能不理會而陷入的窘境。

第二個案例是由秦沛飾演已康復的精神病患者,其實也是出於社會大眾的懼怕心理和不理解對精神病患課題的處理方式,加上歧視,厭惡,導致他又重新復發。這就是社會的本質,直到今日,我們仍以偏見,和不理性看待事物。秦沛最後因為街坊鄰居的逼迫下,開始復發,還闖進了幼兒園殺人。其實他只是需要最簡單的理解和關心,可是恰恰我們自詡為受過教育的社會卻不能拿出同理心來幫助這些人士。

社工最後因為處理一件精神病患持刀的事件,不小心被精神病病患所傷,也就這樣離開人士,而記者從此決定繼承他的遺志。社工的倒下讓我們少了一名真正所該敬佩的人物。為善就是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堅持不懈的去理解與幫助和抱著極大的同理心看待不同的人事物。這一部電影時常讓我感觸良多,對社會,對人,對善,對惡,對金錢,對人心都有種深深的感悟。







Saturday, 30 January 2021

讀後感 - 《北京法源寺》2021年1月15日

 


終於都拜讀了李敖的《北京法源寺》,閱讀後滿足感充斥了心裡,因為這本小說的背景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主題:清朝的變法維新運動。中學時對這段歷史萌生了許多政治上的看法與變法維新讓我啟發的改革精神,至今都非常受用。李敖的《北京法源寺》彌補了我對那段歷史的一些念想。

從康有為年輕時遊訪北京法源寺再到民國已變得垂垂老矣的他,變法維新的過程和其中的維新者,在對於為國犧牲,佛法的真諦,中國的政治前途,為國犧牲的本質,相異的政治理念做了一番深入的爭執與解讀,讓我能以更多角度重新解讀光緒皇帝,康有為,譚嗣同的這場百日維新的運動。中學時常以滿漢的性質來看待晚清末年的歷史,卻忽略了無論滿漢其實都是為了改革中國的未來。書中也介紹了許多歷史知識,像是菜市口砍頭行刑法,北京的一些歷史景點的來歷,地方性的歷史典故,中國的歷史人物等等。其實很少能閱讀一本有著豐富歷史材料和背景的小說,這也讓中國歷史增加了一些趣味。

回到這場變法維新,我常問自己當時中國這場百日維新原本將是歷史轉捩點但為什麼卻失敗了?守舊派和維新人士這兩大集團的鬥法還得從中國的歷史角度和教育文化,再以當時皇光緒帝的權力地位的視角出發。在中國歷史上,幾個人有著改革的理念往往是很難成事的,要從守舊集團奪得權力更是難上加難。其實縱觀今天世界的政治局勢,再到我們國家的局勢都能發現有着許多相似和可以借鑒的地方。

“以死明志”,讓我想起突尼斯小販的自焚所點燃的阿拉伯之春。死亡所能帶來的影響和意義在這場運動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我相信如今很少人能有從容以死的心作為改革運動的明燈。譚嗣同以死來證明變法維新行不通也以死來為改革鋪路,我很欣賞這種從容的去犧牲,因為死容易,但活著把事情幹成更難,如今卻是死很難,活著“不”把事情幹成很容易。許多改革無不留血,是死事還是死君?作者將死這一層面帶入一個人的犧牲將會有哲學層面,社會層面和君臣層面的角度去解讀。

如今很難找到一位真正有智慧的領袖對抗當權者的腐敗濫權。思考能力的下降,知識水平的低落,也造成了政治亂象的普及化。閱讀過這場運動的人都能體會有識之士為了國家的未來,為了人們的福祉所展現的救國之道,如今很難再看見了。當突尼斯小販自焚的那一刻,點下了改革之火,10年後的今天,許多政府看似忘了阿拉伯之春的起點,也忘了政治是為民服務之道。

當時的譚嗣同,光緒,林旭等等,再到如今許多以青年為主的政治運動,似乎少了對政治真正的了解和少了擔任政治家的能力。以我國來說,社會輿論缺乏統一的目標性,仇恨的言論也瀰漫在網絡世界中。大家似乎掌握不了本質,也少了以知識為基礎的思維摩擦來批判政治。常在想是不是要到了突尼斯小販自焚的境地,政治才有所改革。

書裡提到了唯心的佛學,還是行善的佛學,這就是唯心與唯物。我們究竟是以唯心來判斷人生還是以實際行動來判斷?佘法師在書裡說的一段話說:“好比如吃飯,想吃和說吃並不算真正的吃,一定要有吃的行為,這就好比善,善也要有行為“。以世俗角度說,行當然是人生的圭臬,但以佛學角度,唯心的善也沒錯。這牽扯到哲學層面的探討,像是笛卡爾說的”我思故我在“,我認為是內心的鬥爭,一個人思考時所體現的個人特質,可是我可以是思想齷齪,但行為良好的人,反之亦然。那什麼才是定義我們自身?是以心還是以行?這就是永遠都能探討的話題,也必須讓話題繼續作為燧石,來擦出思維上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