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eList - Make your site Live

Sunday, 27 June 2021

读后感 - 《家园何处是》2021年5月31日 / 《心安即是家》2021年6月13日

 




身处在马来西亚多元种族的社会下,身为华裔的我常常扪心自问自己对国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基础是什么?因此一直以来也寻找关于华裔族群在新马两地发展的相关书籍。著名历史学家王赓武先生的这两本自传让我能更设身处地的感受身为华人移民如何逐渐转变对马来亚的认同感,也了解身为移民族群应该如何诠释家与根的意义。《家园何处是》,《心安即是家》这两本书的书名形容的非常贴切。我们的家和根在哪?其实就是依据我们的心态而成。

1930年出生的王先生,从一开始视中国为祖国,再到以马来亚为国家,再辗转于澳洲,香港,新加坡,这一历程的思想转变,内心感受,周遭的经历都是我所想了解关于华人在东南亚落地生根的过程与故事, 加上王先生的母亲所留下的回忆录,叙述了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对当下的感触与看法。

王先生从小就被父母灌输中国是家与根的想法,以致他在怡保生活的10多年时间里,都没有对本土产生认同感也没认真的融入当地的社会,因为他始终认为反正日后将回到中国生活。这里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与父母在怡保的生活,他们如何经历过二战,当地华人的政治倾向与生活,特别是他上英文中小学对他所产生的影响。据书里叙述,二战时的怡保还算太平,虽然搬了几次家但都还算平安,因为主要驻扎在怡保的兵力是朝鲜人和台湾人,所以也并会太为难当地的华人。

他爸爸王宓文(前宽柔中学校长)在家亲自授予他中国国学。其实他爸爸是英文文学本科毕业,这也让王先生日后对英文文学产生兴趣打下基础。小学时上英文学校,晚上爸爸亲自传授中国古文,这种中英教育在当时还算时髦,可是也因为这种基础,他日后在东西方世界闯荡可说是游刃有余。以中国儒学为立身之本,西方之学为处事之术,这应该就是海外华人所应当追求的教育方向,当然这有别于如今新加坡所提倡的双语教育。

二战结束后,王先生回到中国,并就读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此时的他认为从此就在中国扎根,可是事与愿违,因国共内战,加上父亲的健康因寒冬而每况愈下,所以王先生的父母决定返回怡保,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悲伤的经历,因为定居中国的愿望再一次被粉碎。王先生随后也乘船返回怡保。

回到怡保后,对于马来亚的身份认同才有了真正的解读,1949年王先生取得了马来亚联合邦的公民,这也是因为他父亲深知如果没有取得公民权就不能就读于本地的大学。之后王先生进入了位于新加坡刚成立不久的马来亚大学。这时王先生才真正去了解马来亚与新加坡,英殖民政府,东南亚,以及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对华人和当地政治的影响。

当国共内战导致民国政府迁台,许多华人就彻底放弃了回中国的愿望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马来亚独立后的各族的内心情感和各自对马来亚的未来期许和新加坡加入马来亚之前的过程。当时华人社会的氛围仍是以族群权利为基础,所以才会有巫统,马华,国大党这一类的族群政党,其实这也是权宜之策,这是合作但并非融合,所以也就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之后马来亚建国,许多华人其实都默许了马来族的特别地位,因为华人要的只是公民权,教育与经济的控制权,可是却过度乐观而忽略了种族间复杂的利益冲突,加上华人也没有足够的政治力量去建立各族平等的马来亚。王先生坚信只有各族平等才是马来亚的立国之本,立国之初的王先生在吉隆坡协助建立马来亚大学和历史系,历史课程的客观性尤为重要。在政治方面,在陈志勤医生的邀请下成为了民政党创党人之一,誓言创立多元种族政党。如今我们回顾历史,各种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华裔在马来西亚的政治权力也每况愈下,因为我们无可避免的将持续卷入族群政治的漩涡中。

王先生所处的时代,经历了英殖民政府到马来亚独立再到马来西亚的建立过程,也经历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他也回忆起当时汶莱的叛乱和和印尼苏卡诺的倒台。这些都深深影响当时马来西亚华人的神经。本以为新建立的马来西亚将会往更包容的方向发展,但许多事情都意想不到,特别是当新加坡决定脱离马来西亚,这无疑是对多元族群建立平等社会一个重大的打击。之后的513事件也让马来人为主的政治更加巩固,其他族群也不得不认同在国家里居于二等地位。

从王先生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对身为中国人的认同感再到马来亚联合邦公民再转至马来亚独立后的心态转变,中间也有许多情感上的困惑。当他从吉隆坡到澳洲从事研究,他也没想到在澳洲就待了将近18年并成为澳洲公民,然后去了香港大学担任校长,再到新加坡定居,他的人生就是华人移民的缩影。

如今海外华人对于中国国内政治和民国政府迁台后的政治发展仍非常关注,毕竟华人是以中华文化的力量团结彼此。在因历史因素,华人一开始对孙中山的理念和民国政府都有非常深厚的情感,这一点在国民政府迁台后也丝毫没有减少。如今因中国的迅速发展,华人的态度已经有了明显的转变,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国力的确突飞猛进,另一方面也对中华民国的式微感到无奈。其实这只是中国权力力量的转移,希望中华民国勿忘自身一开始才是主宰中国大陆的政府,切勿心甘情愿屈于台湾而已。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件亚洲事务,关注中国与台湾的现状也是因为自身内在的中华基因元素。可是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现在的马来西亚祖国,将焦点放在东南亚区域的发展与整合。我们的政治理念是不分种族的公平社会,我们的立身之本可以是儒家学说或绅士精神,我们的处事可以是融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处世之术,也只有保持多元和相互融合才是我们的未来。

很遗憾的是,因为种族因素和政策的不公,马来西亚的华人只能再一次移民到其他国家,这又是一次对于家与根不同的故事。。。























Sunday, 13 June 2021

读后感 - 《吴作栋传》2021年5月26日

 


一直都很期待吴先生的自传,因为在李光耀锋芒的照耀下,他是如何治理新加坡?在拜读过几乎所有李光耀的书籍后,李先生的政治理念,行事手法,领袖特质和政治家的思维如何在交棒后让吴先生在某种程度上延续其理念并继续执政新加坡?我相信这一切都是大家所好奇的。吴先生所要勾勒出的新加坡前景又是什么?终於都能拜读这本自传,他的经历非具有有启发性,不管你是否出身贫寒,只要努力,有才干,你也能成为总理。这只是第一部,讲述吴先生出生至1990年担任总理的时光,期待第二部的译本

新加坡第一代领导班子过渡到第二代领导班子的过程是东南亚各国都应该学习的榜样。其实新加坡领导人所做的也并不是什么新的理念,吸引高素质和品行兼优的人才加入政府,让政府拥有一批有干劲和廉洁的人才管理本是一国政府和领导者的责任。纵观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政权接班计划根本就是以个人利益为优先,并想方设法争权夺利和满足朋党。

一位真正的领导者,永远都会招揽人才并给他们一个发挥平台,然后在从中指导,或帮他们扫除政治障碍。国家长治久安其实并不难,也并不复杂,可是许多国家的领导班子却战胜不了自己的内心,慢慢的被权力腐蚀。从吴先生的故事,我们的确看见了第一代领导人贯彻了以吸引人才为先,为国家日后的治理埋下良好的种子。这本自传可以让我们窥探第一代领导班子和第二代领导班子的磨合和被赋予的责任和任务,也了解到第二代领导人如何在李先生的监督下履行国家职责和制定未来的计划。

新加坡如今正处于第四代领导人的接班阶段,可是最近王瑞杰副总理卸下第四代领导人的位置,导致这个接班计划受阻,新加坡是否还有最佳的第四代总理人选?如今复杂的国际政治和经济问题,如果第四代领导人达不到前三代领导人所设的高标准,这对新加坡这一个城邦国家来说是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隐忧,因为一个小国政府如果走向腐败或缺乏领导力,国势就会像多米诺效应,一切瞬间瓦解。

在我看来,新加坡也一直都在李光耀的护航和指导下前进,吴先生担任总理时,李光耀仍是内阁里的高级部长直到2004年,直到李显龙担任总理后,李光耀先生变成了内阁资政直到2011年,表面上看,已是第三代领导班子,但仍然处于第一代领导者的光芒下,当然吴先生也解释道其实李先生并不会插手内阁事物,更多的是给予意见,其中的事物运作是严格遵守和尊重政府所做的决定。

如今新加坡在李显龙领导下,新加坡还是有很强的凝聚力并不会过度担忧新加坡的未来,毕竟他的治理能力堪称上佳,加上是李光耀的儿子,这一点将确保李光耀的遗产不会式微。加上,华人社会家长式的观念,儿子都会追随和传承父亲的理念。可是该想想李显龙后的新加坡第四代领导人,是否有能力处理国际事务?是否能延续自李光耀所建立的国际影响力。新加坡第一代至第三代领导人的意见都备受中西方政治人物的尊重,除了国内问题,这些都考验着接班的内阁团队。

不过我认为难得的是新加坡至今的内阁团体是像并肩作战的战友并团结一致的致力于让新加坡更好。他们就是技术官僚和政治人物的混合体,采取集体认同和负责,不像东南亚其他国家都是政客扰政。这里不得不说我们马来西亚的领导接班过程,安华和马哈迪这一对师徒,从98到开始仍然在争夺权力,过了23年马来西亚仍然没摆脱这一出接班闹剧。

新加坡还能走多远?这个多元种族的移民社会是否能继续下一个50年?不知为何总有种倾向于悲观的感觉,似乎隐约觉得新加坡已到了强弩之末,还是这只是我内心的一个假象?城邦国家在历史上的寿命都不算太长,希望新加坡能一直作为东南亚的一盏明灯,让人们看见清廉和高效的政府。






Saturday, 5 June 2021

读后感 - 《我的名字叫紅》2021年5月22日

 


这是土耳其作家Orhan Pamuk的其中一部成名作 《Benim Adim Kirmizi》又名《我的名字叫红》。书里的背景为16世纪末在伊斯坦堡所发生的细密画家凶杀案。我拜读过作者的另一本小说《纯真博物馆》,他对于伊斯坦堡的描述,人物内心的刻画和一些历史轶事的分享都让我非常着迷。

《我的名字叫红》主要讲述了伊斯兰细密画的艺术史和对东西方不同的文明的倾向与争论。书里介绍了许多伊斯坦堡的历史,传统伊斯兰诗歌,街道,历史著述,手抄绘本和许许多多细密画家的知识,传统,技艺,习俗和作品等等。这就像上了一堂细密画艺术史的课程,也让你萦绕在16世纪末伊斯坦堡的氛围中。

伊斯坦堡千年来都在面对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再融合。这也是到现在还在争辩的一个问题,是该向西方还是东方?对于书里在讲述作画风格和细密画的呈现形式上,是要跟随威尼斯画家的风格?还是遵循伊斯兰传统的细密画风格?传统细密画家讲究的是以真主的眼睛所观看世界,并严格的遵循前辈大师所教导的画风和技巧并延续下去,不能有任何个人风格。可是严厉禁止风格的显现,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长久下去,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宗教,甚至传统都会潜移默化受其他文化的影响然后融入原本自身的文化,而这恰恰是出于生活中的习惯,渐渐的脑海里激起了思想上的碰撞而进而改变自身的所长久信奉的传统。

从拜占庭帝国到奥斯曼帝国再到今天的土耳其,东西文明的较量从没减少过,加上宗教使然,土耳其依旧会因为东西文明这两种方向持续争论下去。向东?向西?其实也只有东西融会贯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里只是简单的叙述读后感,书里拥有大量的细密画内容所以无法一一描述,只能自己阅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