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eList - Make your site Live

Wednesday, 7 December 2016

《夜半抒情》


交响乐下的夜晚,灵魂随音符漫舞

找不到那躯壳,灵魂该如何皈依

乐谱上的线是音符最好的躯壳,

我依附在乐谱上,像蜘蛛网上的猎物,

被音符不断的侵蚀,起起落落的音符像海浪一直吹打着我,


直到最后一个音符的演绎,我才发现灵魂早已是音符的木偶线。


Wednesday, 23 November 2016

读后感 - 《国际移民》读本



这是一本简略说明国际移概念的书籍。国际移民这个课题启发了许多想法因为“移民”是自有人类以来就一直存在了。

我们都是国际移民,移民的身份认同,移民对当地社会的融入等等课题使我们问自己该如何定义移民?我们是以价值观让各国移民融入还是以宗教或种族来分化国民与移民的界线?人始终有非我族类的排他性。不过我坚信到最后大家都能以价值观取代肤色,宗教来团结所有人。


欧洲移民问题持两方看法。
一是接纳移民,履行人道救援和不分种族的价值观并该让移民融入当地社会。
二是排斥移民因为担心不同文化宗教的冲击,特别是回教与基督教社会的矛盾并认为移民会威胁当地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与安全。

我们该怎样接纳不同文化宗教背景的移民融入社会?是要试图同化他们?说服他们接受我们的价值观?还是拒绝移民的进入?

当然,人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要以不分种族,文化,宗教并大一统的平等公平对待个人。那这个人类一体价值观的基石该如何实行?当我们接受移民的进入但他们并不能融入也不接受当地价值观的时候,这是就一个隐忧。这也就是理念和现实的问题。

默克尔的做法与实际社会问题的平衡点该如和拿捏?回教社群是否又能真的融入当地社会。
欧洲与叙利亚难民问题让我们拥有一个很好醒思的平台。我们该如何以普世价值观和人类共存的理念来对待移民?

其实非常规移民和正规移民都应一普世价值观来驾驭和融合。


I see you as a man, a people, a human being, not by your color, your religion and your views.







Saturday, 5 November 2016

读后感 - 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



在探讨华人的政经文教课题上,依据学者们的研究能让我们拥有更加全面的判断与视野。在一定学术研究的框架下进行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定位思考才能更准确的勾勒出我们未来的向。
这本学刊里的一些专题论文能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华人在马来西亚所面对的课题。


第一篇专题论文就探讨《马来西亚国民型中学的华校特征及其保障机制》。里面列明了像文化认同,校长资格,华文环境,校园用语等等机制以保障华校特征。这些数据是以全国国民型中学的基础加以分析。当然如果以教育法令诠释,已经没有国民型中学的存在。华社在教育的问题上还是面对诸多困扰。在现阶段,如何取舍华文元素在华教的比重将会是我们面对的两难问题。

其他论文也以华社的历史背景进行研究。华人并不是马来西亚的过客,我们自身的历史有许许多多值得研究和传承的地方。例如这本学刊里的一些论文像《从乔治市街道的中文命名窥探槟城华人的乔治市中心意识》,《锡米山华人社区的形成与变迁初探》,《马来西亚战前领袖的形成:以李孝式为例》。这些能让我们更加全面了解华人自身过去的经历并能为华社在做出任何抉择前提供很好的判断基础。除此之外,这些论文也能滋养华人学者对本土研究的渴望并慰藉他们心灵上对华文的归宿感。。

现在华人所接触的本土历史是占较少的比例。我们很多人上了华小再到独中或国中在到升上大学都鲜少接触华人在马来西亚本土演变的全面历史。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华社,如果缺乏一定程度的马来西亚华人历学术知识,这将会是华社的一大隐忧。

我们必须支持像华社研究中心,《学文》和本土的学术机构。在他们的努力下,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历史才能得以以文字记录并继续传承。












Sunday, 9 October 2016

读后感-马来西亚发展论坛


書裡的專題研討有《如何理解馬來社會》 ,《馬來西亞華教組織參政的兩難處境》,《馬來西亞華人社會變革與國家政治發展》,《種族霸權國家的政治體制轉型困境》等等。

我们该如何更加了解马来西亚的本质与問題的癥結?通過學者們的專題研究和自身在馬來西亞社會的相處,這樣的我們才能更了解國家未來的方向和了解多元社會之間千絲萬縷的情緒並作出正確的判斷。無論那一個族群要真正了解本國的本質,就不能一味的從網上來攝取資訊。理性的社會所具備的是過濾不確實的資訊並實事求是的分析問題的源頭再加以解決。

馬來西亞真正了解國家問題和理性分析課題的人民依然沉默著。現階段是時候解決馬來西亞社會與族群長期以來的問題。我們一直以來所秉持的包容,尊重和理性的價值觀將是我們最後的依據。













Monday, 1 August 2016

读后感 - 鐵娘子


務實,信念,堅定,不會因為情感上的謬誤而影響正確的政策。劃時代政治人物都擁有的特質,撒切爾夫人也不例外。她從不動搖自己所提出的立場。撒切爾夫人雖說是可圈可點的政治家但評價政績是要以實際成果來評斷。她對自由市場的推行,蘇聯最終會垮台,讓英國人民擺脫依賴主義,這些都是她信念堅定的成果。

無論李光耀,鄧小平或撒切爾夫人,他們能帶領國家走向強盛所依靠的就是務實理念。這讓我領悟出政治的平衡之術。例如民主與政治氛圍的平衡,自由與社會價值觀的平衡。另外怎樣才能擁有正確的政治思維和怎樣能磨練出犀利的感悟以判斷何謂正確的政策。此外,政治家還要學怎麼衡量當下的時機該運用什麼政策。雖然有些政策的出台是有利國家的發展但只要在錯誤的時機實施,其效果將大打折扣。

這些都是要不斷閱讀人物傳記並吸收其中的經驗。自己所必須要領悟的是思考他們當下所決定事物的那一刻是以什麼基礎來衡量。簡單來說就是磨練尖銳的眼光和判斷能力。對於那個時代來說,撒切爾夫人掌權的適逢其時。英國現在脫歐的問題,從她執政時期時就一直徘徊在英國的政治裡。我常和人分享如果要了解政治事件,以當下的氛圍分析與斷定是不恰當的。至少也要回顧國家以往的政治歷史,政策制定的角度來分析看待。因為歷任領導人所遺留下的政治遺產,哪怕是一些小政策都能引起政治上的蝴蝶效應。

撒切爾夫人確立了英國自身的定位與價值,中興英國並取回英國在世界的影響力。當然她對英國自身的強烈認同感導致她對歐洲一體化產生抗拒。但是,無論是在福克蘭群島戰爭,還是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上,她都能為英國取得最大的權益。

各個國家在經濟政策上,永遠都會出現不同理念的爭論。我們是要選擇通過貨幣政策,利率政策還是稅務調整來恢復經濟?這些在各國的內閣和學者間永遠持不同的意見。打個比方,可能在現階段實施利率調控能恢復經濟但不代表在一段時間過後還能用會相同的政策。時機,永遠都是時機加上當下氛圍以形成決定政策的元素。

身為領導者,作出決定的那一刻就是依靠自身堅定的信念和將所有經歷濃縮成下決定的扳機。撒切爾剛開始執政所推行的貨幣主義和自由經濟主義,在開始時造成失業率不斷上升但事實證明,正由於她的堅定信念,英國之後慢慢復甦進而激活了英國的經濟,更帶領英國再次走向國際。

時機隨着政治圈不斷的轉動,就像天體運行。掌握了運作模式就掌握了主動權。
還是那句老話,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













Sunday, 26 June 2016

讀後感 - 歷史的終結與最後一人


這本以自由民主為最後意識形態的書。我們真的往歷史終結的方向嗎?熱愛自由民主的朋友們,這本書是你們必看的一本書。90年代,作者就能針對我們現今所走的自由民主的道路。書裡多引用黑格爾的理論。蘇聯瓦解後,每個人都認為資本主義和自由民主是最後的勝利。我們知道這個結果,但這個結果的含義,演變以及意義都能在這本書裡找到。恕我只能以一下數個觀點簡略說明我的讀後感。

1)個人認知與尋求認同的自然心理體現
人類發展至今,都是不斷尋求別人的認知與承認。我們需要別人的認同而存在。從以往戰爭到現今的Facebook都是人類尋求認知的一個平台,這一點始終沒變。無論從主人奴隸的從屬關係,還是貴族自身的優越願望都是對自我認知的體現。而自由民主能提供的是讓人類得到最大的自我滿足感和認同感。

2)對自然界的平等
一部分人認為平等必須對自然界所有物質而不是只是因為人類自身想保存的事物。就好比對於狗,許多人發起愛護狗的運動但卻忽略了其他生物的生存權利。另一種選項是對於任何物種,甚至是大海,森林,土地都必須平等對待。因為人與自然界是平等相互存在。

3)最後的價值觀
至今仍沒有一個思想體系能擊倒自由民主,剩下回教體系仍獨初一格。自由民主所帶來的是個人慾望的普遍滿足。但真的會是我們歷史的終結嗎?還是自由民主只是歷史循環的一部分?我們是否真的已經往最後一人的方向發展?進年來,世界各地的民主有改善的趨勢但也有一部分自由民主失靈。我們是否已到強弩之末?自由民主的真正意義已被許多歪曲。不過總的來說,以意思形態的大方向,自由民主仍是世界所追求的意識形態。


4)自由民主所帶來的普遍性

自由民主體系所帶來的普遍性逐步削弱我們的前歷史時代。人類現今所作的是不斷探索過去的歷史並保存下來。但我們自身時代的歷史已經走向終結。我們逐漸失去傳統價值觀,失去以往歷史所帶出的燦爛文明,失去建造偉大的經典建築。我們更趨向於一體化。每個人都一樣,到最後失去哲學啟發的原動力。因為自由民主形態已讓我們擁有自身的生活滿足感。對於藝術,音樂,創作等等也將缺少驚世之作。

5) 威權的民主形式
書中提到如要以經濟發展的角度,威權民主是最好的選著。像早期的台灣,韓國,新加坡。都是威權民主的形式,先帶動經濟發展再逐漸下放權力。這是務實也是我非常認同的做法。以中國為例子,台灣將會是最好的借鑒,等經濟和內部穩定之後,自由民主也將是中國最後的選擇。

最後:

自由民主走到今天似乎遇到了一些阻礙但我們是否能保持這個大方向?從以前的南美洲獨裁者騎劫民主到現在許多人濫用民主。我們是否會以戰爭來重新洗牌。人類有種意識形態,只要一個意識持久發展,會感到厭倦。我們到最後會不會因為厭惡而選著不同的意識形態?還是自由民主已是人類發展的最終形態?

好比回教恐怖主義擴大的趨勢,是要擊倒自由民主。這個思維竟然能影響許多人,這或許就是人類自身的心理缺陷。普遍性與“無聊”的結果體現,人類就選著戰爭來彌補這種不平衡。

書裡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例,當時的歐洲國家較富足強大但各國的人民卻不怕開戰。在一戰前的一個多世紀,歐洲的財富飽和促進了一個歷史循環。就像物極必反的原理。人必須有發洩口,自由民主會不會在帶來穩定和普遍性之後,人類覺得"無聊“進而帶動不一樣的進程?書裡許多觀點都能加以思考和辯論。

這本書需要精通歷史,社會,哲學的教授一旁解釋才能更深入的了解書中的意義。我花了很長時間消化書中內容。一些作者所想表達的觀點還要進一步探討。看完真想遇到伯樂來一起分析。














Monday, 4 April 2016

生活點滴-12


                   從來都沒去過關丹和林明。向上司拿了假,買了巴士票就從新加坡出發去關
丹。朋友都問為什麼坐長途巴士?因為我就是喜歡一路上能看不同的風景,也能好好靜一靜的呆往窗外。


我是乘坐公共巴士去林明。到了林明就徒步和騎腳車遊遍這淳樸小鎮。


很喜歡這裡的藍天。



這是林明博物館。當時還有很多小學生。一個人進去的我,學生們的眼神不斷打量我,肯定把我看成是國外國遊客。



錫礦隧道。一個人遊玩就是自己一個人往最前面坐,其他人都一家大小的。他們看我的眼神都好奇怪。就不能一個人來嗎。


真想進去探險。


騎腳車時所發現的一處美景。



林明河吊橋。這景象總是能讓你好好待一天。


關丹的回教堂。


騎腳車累就進了一間木式雜貨店。一位行動不便的老婆婆和女傭住在一起。老婆婆很慈祥,見我累就說:“天氣熱,進來買杯水喝休息一下。


從林明博物館所拍下的風景。


錫礦隧道


錫礦洞。裡面非常深只能到這裡就止步了。


我很喜歡當下的氣氛。婆婆有一個插著Pendrive的小喇叭,播著我愛聽的老歌。她說這是她擺脫人找的老歌和小喇叭。這時放著許冠傑的《浪子心聲》婆婆問我知道這首歌嗎,真是問對人了。我說知道而且非常喜歡這首歌。她說這首歌很有意思,我點了點頭。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我們靜靜的聽完了這首歌。婆婆非常健談,說起了這間雜貨店的由來,和裡頭的故事。以前還有錫礦時,這裡是咖啡店,那時時她爸爸在經營,她就幫上幫下的還分享了很多礦工的鬧出的笑話。。。
人老了,只想待在這裡。平靜的過日子。我答應過她還會去看她。
當下的我把心情和故事都記錄在記事本(只有佩珊看過了當下的心情),寫了很多。這就是活在當下。。。




關丹一間咖啡館的擺設。


關丹海邊。很不錯的去處。


聽海,看海。

一個人在馬來西亞到處遊逛還是很不錯的體驗。這次遺憾的是沒在林明多待一些日子。和婆婆依依不捨的道別。她的心境是多麼的知足,多麼的平和。她遇過不同的過路客,和不同的人分享着故事也從別人身上聽過許多故事。這就是婆婆的心靈慰藉。

不過婆婆永遠最需要的就是聆聽者。

這時播出了許冠傑的《沉默是金》






Sunday, 3 April 2016

生活点滴-11



以往都是從紀錄片裡了解柬埔寨,這是我一直以來都很想去的國家而今天終於能夠親眼見證這座歷經滄桑的國度。




這些遺跡和浮雕在承載着時間。它們是時間留下的證據也是時間存下的唯一記憶。
喜歡沉溺在歷史遺跡裡所帶給我的時間感。


準備進程,我們的司機。


在其中一間寺廟,一位非常年老的婆婆打坐在地上,腰背再也不能挺直。我蹲下放了些錢,
她抓著我的手綁了紅絲帶並往我的額頭唸一唸,最後吹了一口氣。我當下的感覺是錯愕也是甦醒。隨後一直蝴蝶就站我的手上,這種感覺真奇妙。。


很喜歡這裡的藍天與森林。


洞里薩湖貧困的水上人家。


孜孜不倦的水上學生。




像汪洋般的洞里薩湖。




水上人家,她們就這樣撈起湖里的水餵嬰兒喝然後向遊客要錢。





從金邊往暹粒的路上,一路上的風景非常美麗。
晚霞下的稻田,讓人的心像是呼進一絲絲的平靜。


路上的村屋,8個小時的車程,一路上都是這樣的村屋。


經過一個沒有道路的小市鎮。


很靦腆的一位司機。這幾天都和他一起吃飯,說起他的家人和生活。他說他英文不好所以生意不多,我們能做的不多所以就送了他一本字典。

這個天井拍的時候,外面正下著雨。我和朋友還有一個看守員被困在裡面。
看守員說起他的工作並向我們訴苦。(貪污似乎永遠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
一個月賺不到50美金,早餐午餐只能自備水果和家裡做的一些麵糊,
他訴苦了很多。。。



紅色高棉時期用來拷問無辜者的地方。


這條長廊有著多少的哀嚎聲。


無辜的人民就被關在被充當監獄的學校裡。
這裡會激發你對和平,政治,意識形態等等的領悟和想法。


戰爭是可怕的。一間教室被改造成極具沒人性的囚室。



柬埔寨是一個非常值得再去的國度。令人嘆為觀止的吳哥窟,令人傷感憐憫的屠殺歷史。
這個國家的人們還是一樣積極看待生活。旅行就是體驗並激發出更多的想法感觸。
你所看見的每一幕都將成為你生活中的閱歷。每一個國家的歷史縮影都在投影在庸庸碌碌的平民百姓身上而我們正是這些縮影的捕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