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eList - Make your site Live

Sunday, 26 June 2016

讀後感 - 歷史的終結與最後一人


這本以自由民主為最後意識形態的書。我們真的往歷史終結的方向嗎?熱愛自由民主的朋友們,這本書是你們必看的一本書。90年代,作者就能針對我們現今所走的自由民主的道路。書裡多引用黑格爾的理論。蘇聯瓦解後,每個人都認為資本主義和自由民主是最後的勝利。我們知道這個結果,但這個結果的含義,演變以及意義都能在這本書裡找到。恕我只能以一下數個觀點簡略說明我的讀後感。

1)個人認知與尋求認同的自然心理體現
人類發展至今,都是不斷尋求別人的認知與承認。我們需要別人的認同而存在。從以往戰爭到現今的Facebook都是人類尋求認知的一個平台,這一點始終沒變。無論從主人奴隸的從屬關係,還是貴族自身的優越願望都是對自我認知的體現。而自由民主能提供的是讓人類得到最大的自我滿足感和認同感。

2)對自然界的平等
一部分人認為平等必須對自然界所有物質而不是只是因為人類自身想保存的事物。就好比對於狗,許多人發起愛護狗的運動但卻忽略了其他生物的生存權利。另一種選項是對於任何物種,甚至是大海,森林,土地都必須平等對待。因為人與自然界是平等相互存在。

3)最後的價值觀
至今仍沒有一個思想體系能擊倒自由民主,剩下回教體系仍獨初一格。自由民主所帶來的是個人慾望的普遍滿足。但真的會是我們歷史的終結嗎?還是自由民主只是歷史循環的一部分?我們是否真的已經往最後一人的方向發展?進年來,世界各地的民主有改善的趨勢但也有一部分自由民主失靈。我們是否已到強弩之末?自由民主的真正意義已被許多歪曲。不過總的來說,以意思形態的大方向,自由民主仍是世界所追求的意識形態。


4)自由民主所帶來的普遍性

自由民主體系所帶來的普遍性逐步削弱我們的前歷史時代。人類現今所作的是不斷探索過去的歷史並保存下來。但我們自身時代的歷史已經走向終結。我們逐漸失去傳統價值觀,失去以往歷史所帶出的燦爛文明,失去建造偉大的經典建築。我們更趨向於一體化。每個人都一樣,到最後失去哲學啟發的原動力。因為自由民主形態已讓我們擁有自身的生活滿足感。對於藝術,音樂,創作等等也將缺少驚世之作。

5) 威權的民主形式
書中提到如要以經濟發展的角度,威權民主是最好的選著。像早期的台灣,韓國,新加坡。都是威權民主的形式,先帶動經濟發展再逐漸下放權力。這是務實也是我非常認同的做法。以中國為例子,台灣將會是最好的借鑒,等經濟和內部穩定之後,自由民主也將是中國最後的選擇。

最後:

自由民主走到今天似乎遇到了一些阻礙但我們是否能保持這個大方向?從以前的南美洲獨裁者騎劫民主到現在許多人濫用民主。我們是否會以戰爭來重新洗牌。人類有種意識形態,只要一個意識持久發展,會感到厭倦。我們到最後會不會因為厭惡而選著不同的意識形態?還是自由民主已是人類發展的最終形態?

好比回教恐怖主義擴大的趨勢,是要擊倒自由民主。這個思維竟然能影響許多人,這或許就是人類自身的心理缺陷。普遍性與“無聊”的結果體現,人類就選著戰爭來彌補這種不平衡。

書裡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例,當時的歐洲國家較富足強大但各國的人民卻不怕開戰。在一戰前的一個多世紀,歐洲的財富飽和促進了一個歷史循環。就像物極必反的原理。人必須有發洩口,自由民主會不會在帶來穩定和普遍性之後,人類覺得"無聊“進而帶動不一樣的進程?書裡許多觀點都能加以思考和辯論。

這本書需要精通歷史,社會,哲學的教授一旁解釋才能更深入的了解書中的意義。我花了很長時間消化書中內容。一些作者所想表達的觀點還要進一步探討。看完真想遇到伯樂來一起分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