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0 August 2018
讀後感 - 《沙烏地阿拉伯 -人民,宗教,歷史與未來》 01/08/2018
伊斯蘭教一直無辜背負着極端宗教的惡名。大多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與我們現在所堅信的價值觀顯得格格不入,但這是因為“人”假借真主的名義以行自身貪戀之實。極端伊斯蘭教徒甚至与我們生活在截然不同的時空下。這些的起因是什麼?之前閱讀了中東的歷史書籍,現在是時候好好了解兩大伊斯蘭聖地的所在地,沙烏地阿拉伯。
作者深入訪問了從沙地最下層的貧民至沙地王室的親王們,讓我們能窺探這身負伊斯蘭聖地的國家所面臨的問題和沙地人民如何生活在伊斯蘭教義中和沙地的轉變如何影響穆斯林世界。瓦哈比派系是否能繼續在穆斯林世界裡獨居傲雄。閱讀之後對伊斯蘭不同派系,像蘇菲派,伊斯瑪儀教派或漢巴厘學派等等有更深入的了解。作者也短住在虔誠的沙地婦女家中以了解女人如何完全依照伊斯蘭教義的生活着。
試想想在完全實行伊斯蘭法的沙地生活,那會是一個怎樣的體驗?從小所接觸的都是伊斯蘭課程,從小被教導要服從阿拉,服從沙烏地皇室。作者也以沙地的宗教教育分析了沙地男性的性格,他們大多屬於毫無競爭力和不思進取的一群,而這恰恰也是這個國家教育和宗教體制的問題。沙地的許多工作都必須由外勞來擔當,因為本地根本沒有適合的勞動資源。年輕男性畢業後選擇不去工作,靠著政府救濟金,女性畢業後卻不能正常的進入就業市場。我認為當宗教支配著你所有的生活,就像小說《1984》一樣,處處被管制,處處被監控,人們雖虔誠的對待宗教但卻被扼殺了呼吸自由空氣的權力。
沙地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能影響其他穆斯林國家。(雖然網絡普及,許多人都能自詡為烏瑪並對伊斯蘭作出詮釋)一個極保守和以古蘭經為指導原則的國家,當周圍國家的叛亂或阿聯酋的經濟開放早已動搖了這個皇室政權和人民對保守主義的看法。阿拉伯之春過去7年了,沙地王室仍以金錢,宗教和分而治之的方式延續了其權力並暫緩了國內民眾的憤怒不滿。
這個政權有許多值得借鑒和研究的地方。一個仍由皇室全權管理的國家,加上當我們信奉著普世價值觀時,為什麼他們仍能擁抱保守伊斯蘭主義。這其中所衍生出的社會矛盾令其轉型發展更加躊躇不前。當伊斯蘭教義與現代價值觀起衝突時,沙地皇室該如何權衡? 直到今年,女性才被允許駕車。讓我醒思在一個極度保守的宗教國家,如何改變社會本質?當然這背後是因為有王室的政權穩定所帶來的改革基石,但這個改革力度和深度究竟能走多遠?王室必須權衡保守派,自由派,甚至要顧及一心嚮往像先知默罕默德生活的人民,因為他們從小就已經完全被宗教化,大力度的開發會影響穩定,甚至激起民變。
試想想你這一生都被教導要遵守先知的生活準則,並依照古蘭經的指導生活著,因為這樣虔誠的生活才能上天堂。如今,社會需要改變,許多人會以一種褻瀆宗教之名看待改革而這恰恰對政府是非常危險的隱憂。如今沙地年輕人就業機會非常低,生活成本上漲,加上王室的揮霍,這些都讓人們看在眼裡。當貪污腐敗最終能能超越宗教並團結人民向統治者和宗教師反抗,這就代表著水已煮沸,是爆發的時候。這就像馬來西亞一樣,是貪污腐敗團結了人民。這或許在國家進程的角度上是好的,但問題的本質依然存在。
沙地最終是走向改革還是繼續趨向保守仍是未知數。想起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的一本書《文明的衝突》而沙地所代表的伊斯蘭在這最後的文明中繼續做垂死掙扎。從歷史上的哈里發到現在伊斯蘭國家的紛爭,加上伊斯蘭世界缺少一個領導國家,整個中東地區,甚至伊斯蘭世界是否能加速體制內和在宗教內的改革,仍有待於沙地王儲這一次的改革。
宗教時至今日仍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伊斯蘭或基督教仍能存在多長時間?或許我們能思考以後有什麼形式的信仰能接替現今的宗教位置以滿足人類的心靈需求。換個說法,或許有那一種形式的信仰能作為工具以讓人類滿足更大的貪戀,這時或許就會有新宗教的出現。宗教是人類所編寫的歷史故事,不同時代對宗教或神都有不同的見解,其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讓人類作為一種統治手段。
最後,一個國家的問題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大力推動,而這時民主自由能暫緩實行。政治改革的大方向要正確,其細節和時機的拿捏是要基於對社會擁有極高的敏感度才能有所發揮。我們是一個伊斯蘭教徒佔大多數的國家,必須時刻察覺伊斯蘭以什麼速度和程度改變著我們的社會。保持極高的敏感度和頻密的宗教對話或許是我們能保持世俗和普世價值觀的最佳方法。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你最後總結那裡感覺跟中國走向共產,來一場文化大革命再改革開放有著相似之處。可是當沙地的毛澤東出現時,所謂的普世,博愛的國家又能容忍沙地的文化大革命的發生嗎
ReplyDelete他們只希望沙地有更進一步的改變,不會是全面改變。等我去KL和你聊,哈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