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7 July 2019
讀後感 - 《中華秩序》 02-07-2019
整本書批判了中國歷史上的專制體制,並大加鞭笞中共政府的政策和體制。作者以宋朝和春秋時期才是最能體現真正的華夏文明並以此作為依據,解釋了澶淵體系和開明的威權主義的方式所管理下的中華秩序。作者認為中國能以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時期作為中華政治秩序所應該擁有的政治依據,讓政治環境下擁有更多聲音或讓不同的理念相互競爭。
中國歷朝歷代都以一統治天下為己任,但這其實蒙蔽了中國統治者的雙眼並被這一思想蠱惑千年。中國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唐朝的開明制度,和宋朝的澶淵聯盟體制也體現了中華政治仍能以不同的方式延續。
作者針對的是中共政府將獨裁專制包裝成一種中國特有的秩序但是中國其實仍然能擺脫這種專制政體。當然我是認同春秋時期那種百家爭鳴的時代,各自思想獨立,彼此在思想上擦出火花。
我也認同作者對於中國百年國恥的另一種看法。自鴉片戰爭開始的100多年,中國自身不斷和外界磨合,也產生許多思想的變化,那是一種打破過去傳統政治的第一步,也開啟了過去百家爭鳴的場景。這段時期也出現了許多傑出人物,像是辜鴻銘,李鴻章,宋教仁,胡適,梁啟超等等。
我所認同和所期望的中國是1920年代那逐漸走向自由民主的中華民國,當時晚清時期已有許多學術上的爭辯,之後的北洋政府再到民國政府,這一道路讓中國得以往正確的軟性威權主義發展,並在學術自由,獨立思維和民主體制上逐漸成形。可惜的是二戰阻止了這一進程。
1949年後,中共政府加上毛澤東總總失敗的政策讓中國倒退了比以往更專制的王朝政治。如今我們看中國的政治,台灣政治和香港本土政治,這些其實都能成為中國日後一種政治體系的選項。
我們看看台灣和香港,因為繼承了自由體系,才豐富了華人世界里的文化和出現大量的創作思想,進而提升了人民的獨立思維,讓他們能在一個自由的整體下擁有一個創意無限和尊重獨立思考的空間。
雖說在管理中國這樣龐大人口的國家,穩定機制的確很重要,中共政府也的確加強了經濟和軍事實力,中國人的思維和生活也已和國際接軌,視乎中國只剩下其政治體制還未能作出適當的更正。其實我認為這時的中國處於政治改革的黃金期,為什麼要讓自己失去這樣一個政治改革的機會。當國家主席能無限期連任的法律通過,中國視乎又倒退回以往曇花一現的盛世路線,好比貞觀之治,康熙盛世等等,但可悲的是這些依然是人治,依然建立於個人權力基礎上,就像以往的朝代循環一樣,盛世之後又是陷入窘境,一切仍回歸原點。所以中國一直都是一個時期的輝煌然後又持續衰落,除非能打破這種千年來專制政體的形體。
西法里亞體系(Westphalian)和中華秩序是現今所爭論的課題。中國在極權體制下的確加速了經濟,科技和軍事的發展。但這視乎和80-90年代獨裁政體一樣,都是先大力發展經濟以圖麻痺和轉移人民對政治的關注。反而,我們看看台灣在80年期的政經文教的發展,特別是人文發展和一種內心毫無限制的昇華體現才是中國人所應具備的素質條件。以香港作出的文化貢獻,這些都必須在一個尊重獨立思想,人權,言論自由的環境下才能所發展出的文化盛世。
此時此刻,中國模式潛在的問題的確引人堪憂,台灣和香港的離心力將會逐漸增強,然後到達一個臨界點,到時的中共政府也必須做出抉擇,或改革模式或遵循王朝歷史以武力解決。希望未來,我們能看見一個能尊重個人權利的中共政府。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