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eList - Make your site Live

Tuesday, 29 July 2025

读后感 - 《人文主义的追寻 - 人文主义700年来的自由思考,探索与希望》2025年7月26日

 


Sarah Bakewell 的《人文主义的追寻》展现了一条贯穿 700 年的人文思想脉络。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一名科学人文主义者的立场,也想起了希腊哲学家 Protagoras 的格言:“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既是一种启蒙,也是一种挑战。

我们可以借鉴书中的例子,思考人文主义如何从摆脱超自然、宗教、极端主义以及反人类主义权威的过程中起步,并通过建立基于人文主义的关系与慰藉,逐渐抛弃因神祇或更高力量所带来的恐惧感,避免盲目追求所谓“的绝对真理”。作者提醒我们:“没有任何宗教能够确认自己拥有绝对的真理。”

以马来西亚为例,宗教对国家政治、文化乃至道德体系的影响无处不在。政治领导人时常借用宗教的旗帜来强化自身权威,使宗教成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控制的工具。宗教权威在不少领域超越了理性和科学的界限。在这种情形下,宗教不仅是精神信仰的载体,更成为政治力量与社会规范的工具。通过宗教的名义,人们被要求服从某种不可证实的“真理”,并以此为借口排斥不同声音与多元文化。如今,宗教对许多公民的行为和言论都有严格规制。在这样的制度下,任何与主流宗教相左的思想、行为甚至艺术创作,往往会面临宗教团体的强烈反对,甚至可能遭遇法律制裁。

人文主义的本质在于:人类的自我实现,不能依赖宗教或超自然力量,而是要通过理性、科学与思辨来达成。理性与科学是人类唯一可行的道路。在当今世界,尤其对于像马来西亚这样传统深厚而现代化进程复杂的国家而言,培养批判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我国教育体系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上仍相对薄弱。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许多学生不仅缺乏对历史与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缺少足够的辨别力。面对网络上的假新闻、宗教极端主义的煽动,以及政客的虚伪言辞,很多人容易成为意识形态的牺牲品。

我们需要回归“人”的立场。正如书中所提到的:“我们的肉体死去,我们也随之死去。”这句看似简单的哲学命题,却蕴含着对人文主义的深刻思考。人类不应依赖任何“来世”的承诺来理解生命意义,而应在当下有限的生命中创造价值与道德。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识,因为死亡过后并没有来世,天堂或地狱。

然而,许多国家依然深陷意识形态与宗教教条的新旧冲突之中。很多人将宗教的“来世”作为生活的主要指引,而这种对“死亡之后”的依赖,有时让人们忽视了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例如,贫富差距、种族歧视以及政治腐败,往往被某些具有宗教影响力的团体以“神的旨意”为借口而掩盖。这种心态无疑让需要帮助的人们更难获得真正的公平与公正。人文主义提醒我们,不应忽视现实世界的责任与行动。

唯有坚持理性、自由、科学以及普世价值的人文精神,才能让人类获得应有的存在意义,也让每个个体拥有更公正的机会去选择与思考,而不仅仅被权威与传统所决定。

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一条从宗教束缚与政治压迫中挣脱出来的道路。对于马来西亚而言,人文主义不仅是多元文化共存的保障,更是一种理性与自由并行的生活方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