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eList - Make your site Live

Wednesday, 13 December 2017

讀後感 - 《守望者》


《Go Set a Watchman》當年Harper Lee真正想寫的故事。如果當時的編輯沒有讓她以小女孩的角度撰寫也不會有《To Kill a Mockingbird》 這本經典小說。在Harper Lee逝世後,塵封了將近50多年的原著《Go Set a Watchman》才得以出版。很多人認為《守望者》的出版破壞了Atticus 在《To Kill a Mockingbird》裡的父親形象但從另一個閱讀角度,我覺得這是更貼近現實的父親角色。

長大後的琴路易絲(Jean Louise Finch)回到家鄉,回憶着小時候的一切,然後漸漸發現爸爸一直以來在心中捍衛黑人權利的形象遭到破壞,自己所堅信的信念也開始失去寄託。

Atticus Finch 說一個種族的經歷歷程是要漸進的,並要努力爭取才能符合自身種族的歷史進程。他不認同直接給予一個仍處於歷史兒童階段的種族擁有和白人一樣的公民責任與權力,而Jean Louis認為人人平等,不能容忍任何歧視也不可以剝奪任何種族的權利。

書裡有一段話讓人醒思“讓學校配合黑人小孩而降低水準,你會讓你的孩子去那裡上學嗎?如果南方黑人一夜之間得到完整的公民權,會怎樣?你希望由一群不懂管理的人來管理州府嗎?Atticus的公正觀點在於希望黑人能依照自己的進程趕上白人的文明。因為他認為不具備一定的教育程度,公共意識和公民責任的種族如果一夜之間得到公民權,他們不能盡到一個公民應有的責任。Jean Louis一直堅持認為不能舉手擋在黑人的面前並說你們現在只能走到這,對她而言這對一個種族是非常不公平的。當然,這牽扯了公平與公正的信念。

身在多元的社會裡,這些問題何嘗不是一直圍繞著我們。先入為主的觀念,好比華人貪心,馬來人懶散,印度人愛惹事。我認同的一點是一個公民責任的確必須建立在一定程度的教育基礎上但我們絕對不能以種族區分,或以一個時間點局限一個種族的發展。教育是否真的能改變一個種族自身的內置基因?為什麼一些國家在特定種族的管制下仍停滯不前?這些或許值得我們去思考。

閱讀《Go Set a Watchman》和《To Kill a Mockingbird》後,很喜歡作者描述生活的手法。裡面的家庭故事有一種樸實但又引人入勝的力量。或許是因為許多事就是真真切切發生在我們周遭。

不論什麼種族,只要我們公平公正的待人處事,心存善念,並時時刻刻保持同理心,我相信不同種族之間的誤解終究會得到解決。最後,讓我們自己以更具高度的修養來達到一個不分種族的社會。







Monday, 11 December 2017

读后感 - 《当代马来西亚政府与政治》




感谢华社研究中心终于出版了当代马来西亚的政治书籍。我总认为人民必须拥有对国家正确的历史与政治知识以了解本国行政,司法,立法的实际运作以及宗教,种族,文化对社会的影响等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作出对国家的正确评断。

书里提及了选举制度,地方政府,联邦体制,公共行政等等。不过仍需要一名有经验的政治人物加以厘清一些细节。(书里也解释了西马与东马政治问题的来龙去脉)

我们应该严谨探讨马来西亚发生问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毋庸置疑,我们整个政治结构拥有先天性的缺陷。出于国家的进程考量,我们的确是到了一个时间点来实现政党轮替,这样才能打破现有的制度缺陷。当然必须厘清政党轮替后,国家所仍会面对偏向于马来与伊斯兰的结构性问题。

2009年霹雳州大臣遭撤换事件就牵扯到了州宪法与苏丹的权力问题。法院对行政首长信任与不信任动议的流程等等法律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厘清并进一步分析。实事求是的理解国家机制。我们是否能有所突破以实现华裔一直以来的理想国。这个机制下是否仍然拥有让各族享有同等权利的韧性?

对于换政府的出发点必须基于对国家的正确认识而不是一味的听从政治人物所灌输给我们的政治知识。从华裔的角度出发,自独立开始华人就面临在国家政治结构的制度性缺陷因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因为当时印裔与华裔为了换取出生地公民权<Jus Soli>而不得不作出让步。

不同时代拥有不同的政治考量,这点我们可以理解。随着时间的演变,华人已不能力王狂澜,今天我们对于政治的评断过于理想化,简单化。换政府是绝对可行但我们也必须要了解华裔在国家历史演变的角色与地位并寻思我们未来的路。

国阵模式下的华裔政党已逐渐失去发言权,行动党过去与回教党的政治联盟也导致了加深回教化过程。华人无论如何选择都始终被困在一个保守的体制下,因为宪法让我们不可以忽略马来人特权背后的影响,加上皇室是作为守护马来人特权的守护者。华人要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走出政治困局?这绝对不是任何一个代表华裔根基的政党所能轻易带领我们走出的困境。

无论如何谩骂并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这还无形中拉低了我们的国民素养。任何政党做错或做对了,我们也要拥有对对错的正确认知。批判国家问题前一定要先做足对国家制度体系的了解功课。为什么我们的权益被侵蚀?在野党是否真能改变一切?马来保守力量会不会施压在野党继续现有执政党的政策?华裔执政党的妥协,是否已经危害了我们未来争取更多权力的筹码?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认真考量的问题。

不过如今最大的问题是华人对于国家的认知拥有严重的误解。我们不能永远的在网上谩骂而不去认知核心问题和华人在这片国土一路走来所演变的角色。如今我们选择忽略祖先在这片土地曾经留下的血和泪并逐渐失去先贤所拥有的知识,毅力和远见;如今对这片国土所仅有的热诚也慢慢被仇恨的言语所取代。

最后,无论选择哪一个政党,每个人都必须相互尊重,理性对待他人,拥有道德底线,避免以恶制恶。只有以礼待人,每个人才是最后的赢家。



Sunday, 29 October 2017

读后感 - 《正义》



阅读之后,对道德,自由,正义,人权,权利,美德等等价值观拥有深一层思考。这里我将列下书里所提及的一些案例,因为这次的读后感与文字比起来更倾向于思想上的启发。

案例: 《电车问题》
假设你是电车驾驶员,以时速一百公里在轨上行驶,看到前方有5个工人在施工但你的刹车坏了,你知道如果向前撞去,5个工人都会没命。突然你注意前方铁轨有一个分岔而这个轨道上只有1个工人,你知道只要电车转向就能只撞死一个人。 你觉得什么是正确的选择?(没有正确答案)

这里个案例是以Jeremy Bentham的功利主义做判断。撞死1个胜过于撞死5个,因为幸福利益最大化,5个人的性命得以拯救,让5个家庭得以重聚。因为人都是趋向于最大的快乐值。

书里主要提及了Jeremy Bentham (边沁), John Stuart Mill (米尔)和 Emmanuel Kant (康德)的道德观念。 他们之中意见相左但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

书中提及了努力工作并得到财富的人需要帮助困苦的社群吗?换个例子,洗肾病人需要健康的肾但不一定代表拥有我健康肾脏的权利。政府也无权向我索讨一个肾去帮助他。为什么不行?因为每个人有支自己财务的基本权利。

同性恋合法化,代理孕母,征兵制和募兵制,付款义务并不需要得到同意,族群的大学入学门槛,历史的集体责任,等等例子非常引人醒思其中的道德意义。

我认为康德的自由和理性理念非常值得借鉴。例如,当我在选择冰淇淋的口味,这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我想要哪一个口味来满足我的偏好。满足偏好不是自由行动。凡是受到生理行动或社会制约的行为都不是真正的自由。行动要自由就必须自主。自由是自己选择目标而这目标本身即是最终目标而非通向其他目标的手段。出发点是这件事本来就该做,而不是别有用心地去做。主要不只是要做对的事也要因为是对的理由与理性为出发点。

我只能在简短叙述书里的内容因为有许多的道德案例。大家可以在Youtube寻找作者 Michael Sandel在哈佛《正义:一场思辨之旅》的课。共12场或者看这本书。

#非常推荐和值得阅读的书#








Monday, 2 October 2017

读后感 - 《探讨马来统治者存废问题》




昨天在学林书局找到了这一本书。
我算得上是君主立宪的支持者而马来西亚的确很少有这一类课题的书籍。书里提及了各州苏丹在历史中的转变也探讨了如今皇室在当前政局所面对的状况。

统治者制度是我们身为马来西亚人民的定位之一。我们,特别是华裔该如何走进马来皇室的历史洪流并融入其中?书里也提及了1983年和1993年修改宪法以削弱皇权的原因,也说出了各州苏丹与其州务大臣的事迹,巫统在与各州苏丹所产生的磨擦与磨合,各方权力的此消彼长以及马来皇室与伊斯兰教义的连接。

独立之后,皇权在马来新政治精英的崛起时面临了挑战。不过书里提及了一个重点,当我们立法限制统治者滥用权力,那谁又去该限制政治人物滥用权力呢?马来臣民绝对不可以背叛或不忠于统治者,这是《马来纪年》所叙述的历史之一,是传说中马来人的第一位统治者对巨港领袖所说的一段话。这也是马来政治精英一直以来在斡旋中所秉持的底线。

如今,马来皇室与臣民正在经历转变而转变的程度与日后的影响是非常难预测的。我认为未来的马来西亚还是需要皇室的存在因为这在整个政治和社会制度拥有非常强的制衡能力。如果少了皇室,当中的权力真空如果被一党吸收,那马来西亚将有可能变成另一个埃及或利比亚。此外,传统的皇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让人民在历史精神上拥有一种寄托,在文化上也有一个依靠。

我只能说这本书的确开启了我对马来皇室另一层不同的解读。不过,在这里我只能简略分享。












Sunday, 24 September 2017

讀後感 - 《殺死一隻知更鳥》To Kill a mocking bird.



在旅途閱讀完畢,只因引人入勝的劇情。 從一個小女孩的角度敘說的故事。書裡描述了女孩所經歷的童年,爸爸對她和哥哥的教育,小鎮各個人物的印象和經歷而這些都寫的非常細膩。喜歡作者將童年生活的點點滴滴做為背景寫出了一個美國南方古老城鎮居民的傳統價值觀與新思維的複雜交織。 律師爸爸希望教授孩子不以偏見和先入為主的觀念批判人事務,最重要的是同理心與站在別人的立場角度思考。一個涉及黑人與白人的強姦案,一個南方對黑人的歧視環境,公正和同理心的立場是否仍能在思想保守的美國南方城鎮堅守?


書裡大部分都以女孩的角度和生活帶出整個故事,讓人有一種閱讀的舒適感。小孩們在各種季節的生活,學校的點點滴滴和思考為什麼父親,親戚和鄰居的種種言行而這裡所帶出的是一種小孩的單純,就像書裡所說的有時需要一些小孩來喚醒每個人內心真正的自己與同理心。


這讓我對一直以來的難民課題再次有所感觸,是救或不救?接納或不接納?“殺死一隻知更鳥”是一個罪過但往往我們仍然繼續讓這些事繼續發生。


非常推薦這本書。 

Monday, 4 September 2017

读后感 - 理性选民的神话


一票多重要? 一个选民的责任多重要?一本厚厚的书道出了你手中一票和成为理性选民的重要性。

为什么民主或一人一票会失灵?我们为何总对自身的选择感到失望?民主政治走到今时今日的确有其局限性。每个选民都必须审查候选人的政见并利用手中的一票但问题是每一位选民都理性吗?都了解政见的精髓吗?一个政策的实施涉及了许许多多的现实问题像是如何规划执行,选民反应,社会舆论,学术界与工商界的支持度等等。这些都成了候选人所考量的问题。

候选人该如何赢得选举?最主要就是迎合大多数选民的需求加上那1%理性选民的支持。候选人的最终目标非常简单,那就是用尽办法赢得选举但是当候选人的政见属于民粹主义或许诺不切实际的乌托邦,我们就该运用理性拒绝其政见并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投票。

人在政治面前会选择逃避现实,并把选票当作宣泄情绪的工具。每个人对国家的未来都有一个期许,对不同候选人的政见也持有不同的看法。候选人也会将选民所想听的和所期待的未来当作政见以迎合选民。例如: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主义。总所周知,只有自由贸易才能大大提高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但部分选民会有倾向保护自己的心态进而投向主张保护主义的候选人。人们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往往导致了民主政治的倒退。

民主政治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分析经济与了解国家政策的运作。如果不理性的选民占上风,那国家就有一定的风险。不可否认,在经济的专业领域,并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能理解的。不过媒体已经取代了解释的位置,如今我们所吸收的都是从媒体或网络所发放出来的资讯。我们如何分析这些资讯?媒体所放大的新闻与没被播放的新闻,我们更应该关注一个事件本身的本质而不是塑造舆论以取得曝光率。

当人们陷入政治,理性就会式微而因而造成社会分裂并衍生出一个极端非黑即白的社会。社会上许许多多的问题要在原则下弹性处理。政治或政策也要以不同的视角与观点切入。我们常陷入民主的零和游戏,以民主之名评判政治。一个国家所需要的是法治,公正与自由。现阶段民主政治仍是没有选择中的选择。不过理性却是人民必须所拥有的价值观。这样一个国家才能走得更远更美好。

书里拥有较多数据和学术性字眼,并以选举为视角审视候选人与赞助人的关系,候选人与普通选民的关系,媒体的运用,支持理性选民和经济学家的数据,普通选民的错误观念等等。这里只能简短叙述。


Democracy is the worst form of government, except for all the others.










Wednesday, 9 August 2017

生活点滴- 13

今天是新加坡国庆日,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历史事迹。

一直以来都注重海峡殖民地时期的华侨历史。先辈们所留下的精神价值观与逐渐形成的南洋文化已为现在华人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定下基础。

从新加坡独立开始的社会转变就不必多说了但是是否真的要牺牲这个国家的历史根基呢?今天的Bukit Brown(咖啡山),也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华人坟墓群即将面临拆毁的命运。(超过10万座的坟墓,也是海外最大的华人坟墓之一)

这个地方记录着华侨南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33年),也埋葬着许多华人先贤。比如林文庆(Lim Boon Keng),章方林(Cheang Hong Lim),陈恭锡(Tan Keong Saik),周如切(Chew Joo Chiat),周文礼( Chew Boon Lay)。这些如今只被人们所熟悉的街道与MRT站名其实都是代表新加坡历史的一部分。

华侨先贤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包容开明的东方价值观。刻勤刻俭,包容关爱,公正无私与为族群奉献的精神至今依然能作为华人精神的一盏明灯。当时的华侨除了努力赚钱,照顾乡亲,办教育,也通过各种宗乡团将华人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不过,华社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像是群体利益,仁义礼智信,礼仪谦卑,敬老尊贤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被其他价值观取代。


深入其中,估摸着当时华侨的社会情景。


一个人被墓群围绕,心里竟有一丝平静。


民国时期的墓雕


精致的坟墓。(要先拜拜)

印度兵红头兵保护的坟墓。


被遗忘的故事。


清朝时期的墓碑。


清朝时期墓碑。

历史对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建筑物的地基。当国家随着时间的发展将这栋建筑物越建越高时,地基就非常重要,因为拥有扎实坚固的历史地基才能将一个国家的进程推得更远。

History is like a foundation of a building,a country must have a strong and solid foundation to build it's bright futures.






Sunday, 2 July 2017

读后感 - 《李鸿章传》


李鸿章这位在中国3千年未有之变局的鞠躬之人。

记得在中学時的中国历史课上就对李鸿章产生敬仰。那时的李鸿章启发了我對事物的一些想法。晚清末年,在一個封建社會並擁有兩千年帝制的中國,他竟能一步步為中國帶來一些改變。雖說這個改變最後以失敗收場但這足以讓當時的中國人認識到了世界也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

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可謂中肯無私。針對李鴻章在外交軍事的錯誤判斷都給予批判但對於他當時所深處的官場和清王朝的封建思想也不禁為他的生不逢時感到嘆息。對於我而言,李鴻章在中學時讓我學習到的是,務實並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艱鉅的任務,不畏懼流言蜚語並繼續努力的幹實事。這是非常重要的價值觀,套用在今天的政治混亂的時代,我們也應該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幹務實的事而並不是用言語改變社會。

當時的歐美國家只知有李鴻章,可見他個人的影響力有多大。從洋務運動開始,李鴻章未曾能真正放手去改革但他仍不屈不撓在大清國這個封建的天空下繼續努力以期望有一天大清國能強盛起來。當最終甲午戰爭讓他的努力付諸流水並摧毀了北洋水師,李鴻章成了朝野的眾矢之的,遭到人民的唾罵但人們竟不能體會他的難處。批判事情的最終結果往往是最容易的,這也是俗話說的“馬後砲”。

書裡的一些歷史事蹟網上都閱覽,不過最重要的是學習其中的價值觀。人無論在多困難的環境下,無論必須承受多少的冷嘲熱諷,不能失去方向,還要堅毅務實的完成任務。幹實事才是王道,哪怕是用自己的一點綿力去改變自己所堅信的理念都是可敬的。

晚清40年從平定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甲午戰爭,出訪歐美,八國聯軍等等,李鴻章都是親躬之人。在晚清時代能出現李鴻章這樣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找不出第二人。晚清與李鴻章是讓我最著迷的歷史時代,那是一個封建帝國與世界的接軌的時代,而這個時代也造就一個傑出人物。雖說李鴻章一生所努力的自強運動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但他也盡力了。

人生總有困難,也總有人會批判你但只要開拓視野,關時勢,幹實事,務實沉穩的把事情幹好,我們就不會愧對自己。理性務實應該是我們永遠所該追求的精神價值觀。















Sunday, 18 June 2017

读后感 - 《马来纪年》


身为马来西亚华裔,阅读《马来纪年》以了解巫裔微妙的历史情感能帮助我们以更全面的视角看待马来西亚的国情与历史。

书里的一些故事强调了马来臣民与马来君臣之间的互动关系。满刺加种种的轶事还有一些关于满者伯夷的故事。这些让我以更不一样的视角看待我们的区域历史。书里提及的一些国家像北大年,彭亨,新加坡(淡马锡),羯陵加,巴塞伊等等,让我了解到我们的历史是多么的丰富有趣。特别是书里有关一个国家为何会在淡马锡上被建立起来,满刺加国又是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下被建立起来。这些故事能丰富我们对国家历史的感官。马来半岛,印尼甚至到印度,这几个世纪以来的马来半岛和区域历史,让现在深处于马来西亚的我们或许能回头望望因为这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关于国家历史该如何发展下去的启发。

马来臣民永远不背叛君主,如果背叛君主就是会玷污了家庭名声。从这里就可以了解马来人对马来皇室的一种感情体现。马来君主对世俗与宗教的看法,在满刺加时代就已经体现。那时是臣子拥有高尚品德的年代,像书里提及的许多马来宰相,水师提督,掌刑官都为了国家付出许多努力并一直协助君主管理好国家。

书里有一段非常有趣,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吃蕹菜?原来是因为当时中国国王问满刺加的使者“你们喜欢吃什么”有许多关于中国与满刺加的轶事都能在书里找到。

西昆棠玛哈米鲁山是马来人的发祥地,就像华人说自己是出自华夏民族。书里提及的杭-都亚还有金山的故事,这些都有所略问。我认为这本书在中学时期就应该阅读以加强学生对马来历史的理解。故事最终以满刺加苏丹因为葡萄牙的追击而逃至彭亨而结束。

这片土地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寻找的故事。让我们继续传承我们的故事和正确的价值观。





















Thursday, 18 May 2017

读后感 -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


这一本书我花了将近一个月半的时间阅读。书里面的内容需要长时间消化,也需要有人指导才能真正了解里面学术性的内容。

我这一代人对共产主义有认知上的偏差。主要还是因为对共产主义有一种专制,强权,迫害的想法。因为柬埔寨的红色高棉,中国在的文化大革命,六四事件,这些事件让大家以为共产主义是极端并不合时宜的。

那些都是执政者的问题。因为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论述。此外,还有他对经济和资本主义的研究。书里还有提到意识形态和生产力是所有事物的基础。这点我认同,因为人必须先解决生存问题才能发展下去。

阅读生产关系和阶级问题让我有一些些启发。经济是否是唯一主导社会发展的要素?生产力真的是一切的起源吗?人类的进程是复杂的而马克思想要以理论规范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有时要抛开一些偏见,真正去理解对于我们社会有用的马克思理论。

要如何创造一个共产和没有阶级的社会?我们是否真的会走向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世界。不同阶段的历史有不同的解读,如今是资本主义社会但我相信这并不会是最后的主义。

换个角度说,共产主义要在一个怎样的条件下才能以实际的方式走下去。最重要的因素一定是要先提高生产力。北欧的制度是不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只是走向共产主义的一个阶段因为现在的北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就像有了共产主义的成分。

当然我们必须记得人的发展必须依靠动力,活力和一种冲力。共产主义之在90年代全面倒下也是因为忽略了人的本性。不过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演变,这些主义会慢慢的自我调整以变成真正能适用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生产力。

书里让我得到了一些社会运作的原理而这是非常难得的。我们必须不断思考社会的演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是如何形成。最后,我建议要更简单明了了解马克思主义还是请教教授级或找更为简洁的书籍。
















Sunday, 5 March 2017

读后感 - 《学文》 2016年 第一期




这期学文其中一篇的本地研究《你是汹涌的海浪-记马来西亚激荡工作坊》让我既兴奋也欣慰。作者将马来西亚本土音乐界的成长过程和本土歌手那创作的精神记录下来。

激荡工作坊的成立加上《海螺新韵奖》的结合,孕育出了像阿牛,梁静茹,戴佩妮等等马来西亚著名的歌手。从那个时代开始,马来西亚的音乐界开始慢慢崭露头角。

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音乐时代。这对马来西亚而言,创造出了自己的音乐界也让无数的年轻人能用自己的歌声,自己的音乐唱出内心的感觉。一把吉他,一首民歌,一群志同道合希望本土创作能欣欣向荣的年轻人填补了我们在音乐,文化,生活和心灵的空白。



这其实也反映出了身为华裔的我们,那份内心情感的代表,或许定义了我们的音乐底蕴。这也或许解释了我们是怎样的一个马来西亚华裔。我会说那是澎湃,激昂,感人,热血,文艺的马来西亚华人音乐界。

书刊里还有一篇专题 - 《雪隆精武体育会的创建与发展》

非常感谢这些研究者将华人社会的文化历史进行研究并记录在案。精武体育会对华社的影响,加上其自强不息的精神。现在的我们如果还能秉持当时精武体育会所标榜的价值观,我相信我们华裔族群的素质将继续保持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体,智,德,智,忍,勇。这些我们曾经所倚重的价值观到现今似乎渐渐被人遗忘了。

一直都很感谢《学文》将本土许许多多的故事记录定案,也让华人的拥有一个渠道了解自身在本土的历史发展。一个小镇的故事,一个庙里石碑的记录,一位曾在过去留下印记的人物,这些能丰富我们过去的点点滴滴,以不致让我们的过去留下空白。

感叹现在的我们逐渐失去了解自身故事的热诚。现在的生活似乎缺少了一种对事物的热爱,我们再也不去解答内心的困惑,再也不去理解一切从何而来。我们逐渐让自己变成生活机器下的标准物品并再也不去理解这部机器里一颗螺丝,一个齿轮,一个引擎背后所带出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Tuesday, 21 February 2017

读后感 - 《中国人的精神》


在北京的王府井书店买了这本书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中学时期就已经知道辜鸿铭这一人物,因为在晚清时期的他被誉为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我想了解在晚清有识之士带领中国人在突破思想的框架后的精神产生了什么变化?国民的思想精神在清朝之后,共产中国以前又以什么形态出现?这些都是我的疑问。

辜鸿铭如何在那样的时代以融汇中西方的思想与文化并作出这本《中国人的精神》?晚清时代的中国人恰恰在这种时期需要一个自我定位的答案。我相信现在的中国人也需要找回一个属于中国人真正的精神寄托。那什么又是中国人的精神呢?书里以“中国人的生存精神,也就是中国人的心灵,性情,感情综合体作为解释”。

这个精神又是以什么形态下存在并继续传承?根据辜鸿铭先生所写,儒家给了中国人一个国家的概念。儒家或许可以被解释为中国的宗教,或是给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和一种作为公民的指南。这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着强烈的关系。中国人的人性是温和的,是一种善的体现。中国人被教导需要做一个良民与拥有忠于君主和秉持孝道的责任。这种精神也让中国的灵魂继续存在了5千年。(详细解说还必须看这本书)

书里还提到中国女性和中国男人娶小妾的问题。这个有点意思因为书里所表达的是因为中国女人的无私,纳妾才有可能实行。书里有一段用来形容纳妾的正当理由“在中国一个妇女的牺牲就是无私地为她的丈夫而生活,而中国男人的牺牲则是供养和保障他的妻子”。当然这是一种对当时纳妾风气普遍时代的一种解说。我们不必以现今的视角去探讨这个问题。最后辜鸿铭用了贞洁,腼腆,有魅力和文雅来形容中国女性。

总结一句就是中国人有一种难得的温顺。如今我们在台湾,香港,特别是马来西亚华人多多少少秉承了中国人应有的精神。晚清的祖辈们仍延续了中国人的精神精华并在华人世界里继续传承。无可否认,中国经历共产主义和文化大革命,那些原本在晚清之后中国人所应有的精神和文化已经逐步消失。庆幸的是那一种中国人的性情仍在我们血液里流淌。

荣誉是人的基本原则,让我们继续秉承书里所说的恬静,责任,温和,孝顺,忠诚,内敛的精神继续做一个好公民。

(我只用了这写词,而辜鸿铭先生却用了一本书讲解这些词,如要了解,强烈推荐此书)






Tuesday, 7 February 2017

读后感 - 《港英时代》



一國兩制這幾年面臨了嚴重的考驗,因此找了一些相關的書籍資料來了解香港與中國關係的微妙之處。我很好奇香港在港英時代和回歸後的社會性質和政府與市民的關係變化。

為什麼回歸後香港市民的心始終與中國離心離德?這其中的原因還是那四個字 ”自由民主“。
說到到這一點,我堅信只有價值觀才能籠絡人心。回歸祖國本來是一件好事,香港不可能永遠都當殖民地。那時的人們都認為回歸是必然的雖說制度上有所不同。英國的軟實力在文化價值觀上得以體現,像是極少插手人們事物,灌輸自由民主。最重要的是讓香港人民認為香港的社社會文化與問責制度能成為一種作為中國民主富強的典範。香港模式正是中國未來應該走的路。

這裡也可以從另一個論點出發,中國持續的強硬手段是不能挽回香港市民的心。長此下去,中國在國際間的軟實力也將不會壯大。台灣人民也將繼續排斥中國(以自由民主的角度)。雖然現在的中國在國際的影響可以說是如日中天但那都是經濟與軍事外交。中國並沒有輸出真正意義的軟實力和令人著迷的價值觀。

港英時代下的香港是一種文化百花齊放的時代,是社會自由風氣的時代,更是經濟成長的時代。港人一直認為真正現代富強的中國的也應該是這樣的模樣。不過,未來在文化價值觀的統一已經在彼此間越走越遠。台灣與香港社會對中國的鴻溝將越來越大,到最後以硬實力來逼迫的統一的手段也越來越近。

自由民主的確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指標,當然經濟力量也很重要。過度自由民主的社會也將對社會帶來一定的危害。國家,社會,人民的一切事物都必須平衡再加上人民的理性成熟度。以經濟視角來評論,中國完全超越台灣香港,但現在就差人心未歸因為以價值觀來評論的話,中國征服不了香港台灣。

最後,是選擇經濟還是價值觀?沒人能預知,僅此希望社會是朝理性,正義,民主,更重要的是政治人物朝向紳士文化發展。

還是那句老話:”得民心者的天下“。(要多數的民心)











Monday, 2 January 2017

读后感 - 《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



“马来西亚华人的身份认同”这个长期困扰着我的问题。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定位,华人文化在马来西亚的定位,华人对身份认同的定位等等。我们必须了解华人自身的历史演化过程才能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发扬光大。

今天华人的处境已到了十字路口,我们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我们从争取公民权,再到争取华文教育的权益,再到经济利益的分配,走到今天的我们该怎样重新定义马来西亚华人。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历史包袱。在马来西亚,我们华人已走向更新一层的政治领域。有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的例子,有台湾的民主自由以借鉴,有中国经济富强的遮荫。这也无形中在塑造我们的政治远景。我们要的是多元文化,也要被公平对待。这些我们都知道但这毕竟是现实社会,我们还是必须考量在这趋向保守的政府和马来同胞有多大的包容度来创造一个各族平等的社会。前提是华人必须要坚强,团结。我们的教育界已经分裂,政治界的现象更是争的面红耳赤,也只剩下华团正在苦苦支撑我们华人的文化传承与权益。

华人除了要自强也要自我增值,现今的网络乱象是非常让人担忧的因为许许多多的华人在缺乏深入分析的情况下批判世事,这对华人在政治的大气候是有一定危险性的。我们已变成在网络世界的评论家但批评之后,问题依然存在,而负面评语也就在特定的群体里流淌。有时不得不承认华社是自我封闭的一群。华人必须先团结,再进一步影响各族关于我们对民主,公正的政治追求。

现今已到了华人的困境也是马来西亚人的困境”的时候。 我们所秉持的价值观是否能在这片土地上实现?我们对一个理想国家的诉求真的能付诸实践吗?多元社会的资本已逐渐耗尽,而这不是悲观而是一种对未来在思想上的准备。

驾驶者已逐渐偏离正道,身为车上的一份子,需要提醒驾驶者也需要做好防撞措施。

世事如棋,华人要做最坏的准备也要做最好的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