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5 October 2018
讀後感 - 《北歐神話學》04-10-2018
閱讀了一個多月,終於都讀完了。這本書寫於1903年,詳細介紹了北歐神話的種種事蹟,神人角色,神話的起源,神與神之間的種種軼事等等,可以說是全面介紹北歐神話學的一本書。不過這本書的章節內容有點混亂,書裡穿插的神話故事然後以個別章節給予敘述,整體而言,內容相當冗長。
現在對冰島,挪威,芬蘭原有的文化概念有更加的了解。人們對基督和北歐諸神的信仰轉變,種種爭取信仰的事蹟都能體現了當時的社會概況。民間也更傾向於將當時社會對宗教態度轉變成神話故事的寫照。基督教的傳入,融合了一些北歐原有的神話元素,不過民間對於農耕,捕獵的習俗仍遵照北歐神話的儀式規範。
書裡也敘述了魔法和巫師的種類和用途。有時不得不承認人類的想像力是何其豐富,巫師的好壞,如何實施魔法等等都有詳細的記載。巫師與神和人之間的關係,如何影響歷史發展都能在書裡找到。當然這些都是神話學,作者主張以民間文化儀式體制為切入點來看待神話學,因為就像政治體制先於政治論述,神話學也一樣,先擁有儀式觀點才有後來的論述記載。
我們在Marvel所看見的Thor和Asgard,當然和神話學有很大的出入。書裡敘述了整個奧丁統治下的神話世界和這個神話世界的來源。巨人,精靈,矮人族和神之間的摩擦也都有詳細記錄。在這個神話世界裡,“盧恩符文”(Runes)是整個神話和法力的基礎。現今還能找到這些文字,或許魔法在某個時空的確存在於人類的世界裡。
這些民間所流傳的神話故事能看出一個地區的民族思想結構和文化的形成元素。例如像是Monday,Tuesday的含義和北歐慶祝聖誕節送禮物的習俗等等,這些都是神話滋養民間文化發展的養分。現今以科學為基礎的社會,或許再也不需要神話,但作為人類思想的火花並推動社會人文的發展,神話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科學與神話,並不對立,而是對事物本質的不同角度和詮釋而已。
Friday, 7 September 2018
讀後感 - 《你笨蛋,你笨蛋》29-08-2018
李敖总是坚持自我,以真理和道理教化人们。雖然,我们內心深處知道什麼是对與錯的事物和價值觀但往往我们卻視若罔聞,而李敖却能道出其中真理,让我们再次认识自己。
喜歡他對事物和政治的分析,對生活的看法,對朋友的評論,對詩詞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對世事的感概和嫉惡如仇的態度等等。。。他宛如身處世外桃源的高人但卻對人性能有精闢的見解。他在書裡的一些篇章非常值得閱讀,像是《李戡戡亂記-導讀》,《大江大海騙了你》,《石齊平中國大趨勢 - 序》,《胡適語粹-新序》等等。
心裡也一直敬佩他堅持不懈的寫作和閱覽無數的書籍,加上他總是能信手拈來書中精句並加以運用。如果能得到他對閱讀的指點,我相信能在閱讀技巧上能大有進步。可惜,李敖亡已。
他對於中國主權和台獨問題擁有非常實用的見解但為何大家都只選擇聆聽而不實行呢?台灣,或說中華民國到底能以什麼樣的形式繼續存在?我覺得李敖已釐清了其中的名分與立場問題。
現今的台灣需要在定位問題上擁有更深層次的思想論述才能有所突破。對於軍費和美國關係法,他的論點鏗鏘有力。我是非常認同應該把軍費花在人文文化的軟實力上。他的書常說台獨是假,中華民國更是假的,因為當蔣介石撤退到台灣時中華民國就已經亡國。所以對中國政權認同的立場,其實是擁有極大的發揮空間。時不我待,中華民國已逐漸失去話語權,當中共的現實環境最後完全成型,台灣將無可避免的回歸,那時就真正失去原本所想像該有的中國和所能運用的籌碼。
李敖也常以毛澤東所說的話批判中國共產黨,並調侃為何中共政府為何要害怕人民的聲音。或許無論是國民黨,民進黨還是共產黨,李敖和大家都期望出現一個真正民主自由,尊重人權,理性和擁有文化底蘊的中國。試想想中共政府治下的富國民強,加上台灣本土的人文底蘊,中國將是全方位強大的國家。中共政府與民國政府,這剪不清理還亂的關係,我們已經有太多論述和分析,希望有生之年看見一個不流血的解決方案。換個角度,保持華人在世界上擁有政體的多樣性,或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對於此書的讀後感,無法分享更多,只能閱讀李敖的書籍才能享樂其中,也只有自己閱讀此書才能體會其中的精髓。
Tuesday, 4 September 2018
讀後感 - 《國家地理雜誌》 - 2018 4月 No.197》 22-08-2018
通常看完雜誌,都不會寫讀後感但是這一期真的非常值得分享。種族膚色的迷思,冰川融化,氣候變遷和難民情況等等,這些都是我所興趣的課題。封面上是一对双胞胎,她们拥有不同的肤色,但这并不影响她们是姐妹的事实。肤色和种族的迷思一直围绕着在我们周遭。种族肤色根本没有遗传学和科學的根据。因為我们都是人类基因,根本就没种族之分。膚色的深與淺主要是滿足抵擋陽光的作用,最主要是為了適應環境而已。那麼多年來,種族的分類方式錯誤引導了我們對彼此的看法。
雖說,單純的以種族皮膚來區分至今仍是主要的分類法。其實我们已經朝向以价值观或理念來分類彼此。我們內心深處了解必須改變這種思維但人類是非常奇妙的動物,當知道一些價值觀是錯誤的時候,大家都變得非常抗拒改變並以各式各樣的藉口推脫鐵一般的事實。
這一對不同膚色的姐妹,憑這一點就知道種族膚色分類根本不成立,人們更應該以全體人類的角度或地球人的角度看待彼此。
难民问题:
一名8歲的阿富汗小孩和10歲的堂兄和15歲的叔叔橫跨6400公里來到塞爾維亞,他們期待着能進入歐盟地區並得到更好的待遇。每一天無時無刻都有難民為了生存而出走,許多國家早已經陷入對難民在道義上的問題,該接收更多難民還是拒難民于門口之外?
歐盟的一些國家也因害怕社會安全和文化差異為由拒絕難民,加上一些難民犯罪的個案導致人們對難民的反感。如果接收難民,需要大筆資金,還需要幫助他們融入當地的社會文化,而且還必須考量難民本身自己想不想接受不一樣的價值觀,這些都是非常棘手的問題。
不過,我還是認為必須堅持吸收難民並幫助他們。人道主義的價值觀是挑戰我們對向善理念的直尺,為什麼我們自然而然會有一種區分彼此,好比他是他,我是我的想法。同理心和向善的力量只有堅持不解,堅守理念和不分彼此的傳承這個力量才能消泯根深蒂固的分歧。
气候问题 - 乾旱的湖泊和北极冰:
北極冰繼續融化,南美洲一些大湖已經乾枯。這些種種危機的前兆才是真正人類所應關注的大局並持續關注地球與全人類的共同命運。其實,氣候問題已經存在了20-30年,但為什麼至今問題依舊?為什麼我們總是激不起人們對重要議題的關注性?為什麼當我們知道錯誤的事正在發生卻選擇視而不見?
或許許多事是我們所觸及不到也愛莫能助,不過可以做的是持續思考這種種各式各樣問題對人類所產生的影響或有能力者也能盡些許金錢力量來幫助這些在背後解決艱難課題的團隊。
大局大局,人類共同民運和地球生存危機才是我們所該思考的大局。
Wednesday, 29 August 2018
讀後感 - 《社約論》 15-08-2018
中學時讀過西方哲學史。对于卢梭,洛克,孟德斯鸠的理念非常著迷。他們的學說塑造了我對政治歷史的看法和對三權分立,民主自由和法制的堅信不疑。社約論是盧梭的經典著作,是一本必讀的書籍。一直以來都是從參考資料了解這本書的思想精神卻沒真正閱讀這本著作。在現今民主自由逐漸式微的氛圍下,或許讓我們回顧先賢所留下的智慧以重新思考民主自由所對人類的影響。
盧梭所強調的直接民主,在我思來想去之後,這無疑是一個在現實社會所難以實行的制度。不過,直接民主的精髓必須得以執行。人民必須直接參與政治,而不是讓渡自身的權利予議員。這裡以人民自身的權利是不可讓渡為基點,以讓人民擁有在政治上的最後決定權。不過要以何種形式才能確保權利不被利用和剝奪呢?
盧梭對於代議制是有所保留,他堅信直接民主也就是人民直接參與政治。人民用選票投選代議士,其實只是將自己的權利讓渡於代議士,一旦選出議員,人民反倒成了奴隸。人民也只有在選議員的時候才擁有自由的權利。好比馬來西亞今天的政治亂象,許多人為了當選議員,鼓吹民粹主義並信口開河許下承諾,再以政治詭辯來闡述毫不實際的政策,卻不是提高人民的政治智慧為目標。我們能深深體會,選後的人民變成奴隸的感覺並任由政府的宰割。民主制度也變相成為了政治人物為達到私慾的橡皮圖章。
以兩種角度出發,我們是否要忽視一個社會事物在向善本質上的正確性?還是純粹盲目的遵從公共意識以顛倒事物本質原本該有的正確發展?這兩者在本質上有所差別,因為以事物的正確性和公正性為基礎去影響公共意志才是我們所該秉持的理念,而向善與同理心正是這個正確性的基礎。
書裡也提及治人者不能兼任立法者,意思是行政權和立法權不能同時讓同一個人掌握,因為這容易讓人掌控國家並滿足自己的私慾。不過,我們國家所奉行的西敏寺制度卻是以這一種方式兼任。當行政者擁有立法權,我們能看見一切立法的出發點將會開始偏移。三權分立向來並不分立,或因人為操縱使然,或因現實社會並不能出現真正的三權分立因為人心如水,擁有不同的情感心態。終歸究底,民主的真諦已變成一種木偶劇形式,人心永遠是扮演那最後的提線人。
當人民集會反抗掌權者而掌權者卻以要維護公共社會安全而阻止人民集會,這就違反了民主自由的精神,也破壞了主權體與人民的契約。政府其實只是主權體與人民的中間角色。我相信現今許多國家的政府早已忘了這個角色的意義。人民擁有絕對重組社會契約的權力。不過,政府常以小部分的輿論支持作為政權合法性的基礎並自詡獲得民眾支持以繼續掌權。人們該怎樣防止政客對於支持度的曲解與利用?擴大基本民主權力,並以直接民主為方向,或許可以遏制政客以不同的手段繼續維持毫無民意基礎的政權。
馬來西亞的三權分立早已分崩離析,至今我們也仍看不見一個真正遵守法治基礎的理念的政府。民主自由仍是政客維持權力的法器,選舉也只不過是一場場魔術秀,讓人民蒙蔽其中。政客對於民主的曲解,人們對民主自由的期望總是建立在相差甚遠的兩極線上。民主自由式微,讓人們開始思考民主自由是否真的是一個適合於我們的制度?過度自由已影響社會之間的凝聚力與和諧力。民主自由也變成惡棍的庇護所,當我們打著民主自由的旗號時,又有多少人能理解自由民主的真諦。
或許民主自由的追求永遠是其次的,而人民的溫飽,教育,擁有彈性空間的社會才是我們真正所嚮往的生活。人類從部落制度走向羅馬共和制再往王宮政體發展,最後走向民主政治,未來也將會出現我們意想不到的主義。中國式的特色社會主義讓國家走向富強已經成為人們學習的對象。其實大家都錯了,任何形式的主義都不重要,因為這些制度或主義的運用都因人而異並擁有不同的詮釋。我們應追求心靈上的完美社會,而這也是大家所熟悉的除強扶弱,社會安定,同理心社會,理性社會,彬彬有禮等等。。。
不論什麼制度,能讓人類文明在歷史上留下璀璨光明,能讓我們的靈魂精神像宇宙無際般的的延伸下去,這或許就是所謂的烏托邦。
Friday, 10 August 2018
讀後感 - 《沙烏地阿拉伯 -人民,宗教,歷史與未來》 01/08/2018
伊斯蘭教一直無辜背負着極端宗教的惡名。大多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與我們現在所堅信的價值觀顯得格格不入,但這是因為“人”假借真主的名義以行自身貪戀之實。極端伊斯蘭教徒甚至与我們生活在截然不同的時空下。這些的起因是什麼?之前閱讀了中東的歷史書籍,現在是時候好好了解兩大伊斯蘭聖地的所在地,沙烏地阿拉伯。
作者深入訪問了從沙地最下層的貧民至沙地王室的親王們,讓我們能窺探這身負伊斯蘭聖地的國家所面臨的問題和沙地人民如何生活在伊斯蘭教義中和沙地的轉變如何影響穆斯林世界。瓦哈比派系是否能繼續在穆斯林世界裡獨居傲雄。閱讀之後對伊斯蘭不同派系,像蘇菲派,伊斯瑪儀教派或漢巴厘學派等等有更深入的了解。作者也短住在虔誠的沙地婦女家中以了解女人如何完全依照伊斯蘭教義的生活着。
試想想在完全實行伊斯蘭法的沙地生活,那會是一個怎樣的體驗?從小所接觸的都是伊斯蘭課程,從小被教導要服從阿拉,服從沙烏地皇室。作者也以沙地的宗教教育分析了沙地男性的性格,他們大多屬於毫無競爭力和不思進取的一群,而這恰恰也是這個國家教育和宗教體制的問題。沙地的許多工作都必須由外勞來擔當,因為本地根本沒有適合的勞動資源。年輕男性畢業後選擇不去工作,靠著政府救濟金,女性畢業後卻不能正常的進入就業市場。我認為當宗教支配著你所有的生活,就像小說《1984》一樣,處處被管制,處處被監控,人們雖虔誠的對待宗教但卻被扼殺了呼吸自由空氣的權力。
沙地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能影響其他穆斯林國家。(雖然網絡普及,許多人都能自詡為烏瑪並對伊斯蘭作出詮釋)一個極保守和以古蘭經為指導原則的國家,當周圍國家的叛亂或阿聯酋的經濟開放早已動搖了這個皇室政權和人民對保守主義的看法。阿拉伯之春過去7年了,沙地王室仍以金錢,宗教和分而治之的方式延續了其權力並暫緩了國內民眾的憤怒不滿。
這個政權有許多值得借鑒和研究的地方。一個仍由皇室全權管理的國家,加上當我們信奉著普世價值觀時,為什麼他們仍能擁抱保守伊斯蘭主義。這其中所衍生出的社會矛盾令其轉型發展更加躊躇不前。當伊斯蘭教義與現代價值觀起衝突時,沙地皇室該如何權衡? 直到今年,女性才被允許駕車。讓我醒思在一個極度保守的宗教國家,如何改變社會本質?當然這背後是因為有王室的政權穩定所帶來的改革基石,但這個改革力度和深度究竟能走多遠?王室必須權衡保守派,自由派,甚至要顧及一心嚮往像先知默罕默德生活的人民,因為他們從小就已經完全被宗教化,大力度的開發會影響穩定,甚至激起民變。
試想想你這一生都被教導要遵守先知的生活準則,並依照古蘭經的指導生活著,因為這樣虔誠的生活才能上天堂。如今,社會需要改變,許多人會以一種褻瀆宗教之名看待改革而這恰恰對政府是非常危險的隱憂。如今沙地年輕人就業機會非常低,生活成本上漲,加上王室的揮霍,這些都讓人們看在眼裡。當貪污腐敗最終能能超越宗教並團結人民向統治者和宗教師反抗,這就代表著水已煮沸,是爆發的時候。這就像馬來西亞一樣,是貪污腐敗團結了人民。這或許在國家進程的角度上是好的,但問題的本質依然存在。
沙地最終是走向改革還是繼續趨向保守仍是未知數。想起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的一本書《文明的衝突》而沙地所代表的伊斯蘭在這最後的文明中繼續做垂死掙扎。從歷史上的哈里發到現在伊斯蘭國家的紛爭,加上伊斯蘭世界缺少一個領導國家,整個中東地區,甚至伊斯蘭世界是否能加速體制內和在宗教內的改革,仍有待於沙地王儲這一次的改革。
宗教時至今日仍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伊斯蘭或基督教仍能存在多長時間?或許我們能思考以後有什麼形式的信仰能接替現今的宗教位置以滿足人類的心靈需求。換個說法,或許有那一種形式的信仰能作為工具以讓人類滿足更大的貪戀,這時或許就會有新宗教的出現。宗教是人類所編寫的歷史故事,不同時代對宗教或神都有不同的見解,其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讓人類作為一種統治手段。
最後,一個國家的問題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大力推動,而這時民主自由能暫緩實行。政治改革的大方向要正確,其細節和時機的拿捏是要基於對社會擁有極高的敏感度才能有所發揮。我們是一個伊斯蘭教徒佔大多數的國家,必須時刻察覺伊斯蘭以什麼速度和程度改變著我們的社會。保持極高的敏感度和頻密的宗教對話或許是我們能保持世俗和普世價值觀的最佳方法。
Monday, 30 July 2018
读后感 - 《圣巴图罗缪大屠杀》《Massacre de la Saint-Barthélemy》 22-07-2018
宗教屠杀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这本书说的是法国天主教与胡格诺教徒的宗教纠纷与1572年8月24日的圣巴托罗缪屠杀事件。一直对这件事拥有极大的兴趣,试想想彼此都是法国人,也同属一个源流的宗教但却因为对基督教义的不同诠释而发生了长达30多年的宗教战争。
最值得关注的是在胡格诺领袖纳瓦尔国王与法国天主教国王的妹妹玛戈举行婚礼后的两天,在巴黎发生了圣巴托罗缪大屠杀。这场联姻原本是要给法国带来和平与宗教和解但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屠杀事件。这背后的导火线是如何点着?试想想巴黎天主教徒当时的心理状态。在那段期间,巴黎是天主教徒占多数的城市。因为婚礼的关系,许多胡格诺贵族领袖也放下戒心进城,所以历史流传着这是法国国王和太后的诡计以便一次过杀害这些胡格諾领袖。
发生大屠杀的夜里,法国国王对局势已经鞭长莫及并躲在罗浮宫。全城弥漫着哀嚎声,巴黎的天主教徒在胡格诺教徒毫无警戒下被屠杀。在此前,天主教徒在门上画上白色十字架,证明这一家是胡格诺,需要被净化。
那一夜的触发点到底在什么因素下被点燃?厚厚的一本书试着还原事件的来龙去脉以解释巴黎天主教徒当时极度失控的屠杀与不理性。那一夜,只要他们认为你是胡格诺教徒,就连孕妇与肚子里的婴儿也不放过。这场极度凶残的屠杀为什么发生原本促进和解的大婚典礼之后?为什么原本一切和解的努力会付诸一炬并挑起了巴黎天主教徒的神经。
巴黎天主教徒如何一夜之间变成野兽?只要不是天主教徒,他们就尽情残杀并丢进塞纳河中。这许许多多的因素太令人出乎意料但也就是这些预料不及的因素拼凑在一起进而产生了不可挽回的悲剧。借鉴历史,我们能从各方面分析并了解各因素之间纽绳如何串联在一起,日后发生宗教纠纷前,我们将引以为鉴并逐一击破。
天主教徒与胡格诺教徒断断续续的战争,加上国王朝令夕改的和平敕令,使双方一直憎恨对方。过去的战争中所累积的仇恨加上彼此极力拼击对方对基督教义的诠释。这种种迹象就算得到法国国王长期的调解也无济于事。国王是天主教徒但他认为无论什么教徒都是他的子民,他在御前会议的确尽量平衡各方势力,这就很像我们今天多元社会的架构,如何化解各种族和宗教的对立并维持稳定和平,这是需要极大的智慧和手段。
我们想想一个城市在什么样的特定历史环境下会一夜之间失去控制,而这里说的是大规模一夜之间的变异。今天的极端宗教份子,加上多元社会的对立冲突,似乎正酝酿着一种让人一夜之间失去理性的因子。或许我言过其实了,但我们不得不观察社会的动态发展以及人们被压抑的程度。时至今日,宗教和种族屠杀仍发生在我们的周围。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固然有其历史因素,但人心的变幻莫测加上人们长期生活在被压迫的社会下逐渐失去了对自我的认知。歇斯底里像电流般流过全身,内心仇恨的释放一夜之间像传染病般迅速蔓延。巴黎的天主教徒们自以为背负上帝的使命残杀异教徒,当时巴黎各处都血流成河,尸体堆积如山,屠杀延续了数天。。。
这种社会长期被压抑加上历史因素并不只会发生于宗教事故。我们随时都处于一种让人转变成失去自我的的磁场里,虽然我们都尽量的维持磁场稳定但突发效应往往使我们措手不及。人类过了几百年也依然围绕着宗教问题并相互厮杀。我们都一直活在历史的相互矛盾里,甚至是内心灵魂都矛盾不已。
这起事件,这本书让我最感受到的是人的脑里和内心像水一样拥有毫无固定的形体,我们一直不断的转变形状,有爱有恨,有恩有仇,有死亡有重生,但我们永远是水,那洗涤万物的水,也是那浑浊人心的水。俗语说的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就像水一样随着历史长河继续流下去,无论千年万年,我们还是那即洁净也污浊的水。。。
书或许沉闷,你们可以看1994年的法国电影<La Reine Margot>或 2010年的<Henry of Navarre>
Wednesday, 11 July 2018
读后感 - 《雖千萬人,李敖往矣》10-07-2018
至今仍懷念《李敖有話說》的節目,對當時中學的我在思維上擁有一定程的影響。這本書記錄了他在微博上所寫的每則限制140字的短文,但卻無形中成了他的精髓之至。
李敖“亡”矣,但其精神是我們能學習並流傳下去。他對中國與台灣問題的獨特見解,就像他說的蔣介石比共產黨更共產,毛澤東比國民黨更國民黨,其含義不言而喻。每篇140字對生活,政治,愛情,生活,仇人,恩人,政治,兩岸,詩人,文學,文人,古詩,寓言等等擁有一種反轉式的解讀,讓我以另一種角度思考問題和另一種在情感上有所不同的感悟。
對於李敖先生在看書寫作方面的造詣,讓我望塵莫及。我很想了解他的看書心得和如何攝取一本書的精華並達到運用自如的能力。因為他信手拈來就是一本書裡的章節或一句名人的話,彷彿電腦般的搜索和提取能力。他依據真理和事實對事物進行批判,對事物本質的追求也帶給我們一種歷久不衰的精神指標。
他埋頭於書叢中,以筆為伴,其唯心的精神境界已讓我們無法感同身受。對李敖先生的學問,只能在閱讀中細細品嚐。讀後感也無法呈現他書裡的精神,哪怕是一丁點的精髓也無法以讀後感呈現出來。
他的離去,像是一個文人時代的夕陽。世界少了對真理的訴求,少了據理力爭的勇氣,鏗鏘有力的聲音化在了空氣裡,一點點式微並化作細雨,下在了塵土裡。
閱讀吧,追求真理吧,像那夕陽落下,朝陽才能破曉而出。
Tuesday, 3 July 2018
读后感 - 《香港-大英帝国的终章》 29-06-2018
鸦片战争后,香港被割让给英国,开始了155年的殖民历史。中学时将重心放在了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之后才渐渐的去了解这一个在中国笼罩下的英殖民地。
作者以港人的人文生活和社会轶事来述说整部香港的历史。这就像一本历史故事,将香港的一草一木,街景,生活,建筑,民生等等的演变过程书写的非常细腻。从香港的开壇历史开始,然后把蛋家和港人的生活方式,新界的传统氏族与香港的乡绅到转变成如何与港英政府的磨合描绘的非常深刻。作者俨然就是写出了一整部香港殖民历史的总结。
我对一国两制与中共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下的相互影响感兴趣。中港之间如何磨合?港人心态上的转变过程,香港本土文化被影响的程度,香港所坚信的法治和意识形态如何在港人心中保存等等,这些都是我非常想去了解的课题。去年阅读了《港英政府》一书,但仍找不到我要的答案。
回归21年了,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反抗的香港。一个在过去都是由英国委派港督所统治下的香港却没有招港人拥有如此的厌恶感。我认为港英政府在”无为而治“的政策上发挥的炉火纯青。最感到庆幸的是香港保留了华人传统与一些在大陆失去的儒家思想精髓,这也是我一直期盼中国所该有的面貌,因为香港完全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
当我们回顾1841年到1996年的香港历史,其所拥有的弹性和文化实力就是在这种理念下成长。我常在想如果没有香港,华人世界该有多枯燥乏味。港人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地位应该继续被拥护,这一东方之珠在华人世界里所带出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香港过去专注的“搵钱”精神和发展起华人世界里的娱乐事业,而这也深深影响着华人文化世界的灵魂。无论是电影,歌曲还是明星,都让华人世界有一个心灵依靠(当然台湾也是之一)。其所代表的是华人世界里的多样性,也代表了华人在世界影视上的软实力,这一切都有赖于港英时代下的管治,而这一管治看似简单但其背后的原理异常复杂,隐形之手影响着这一种精神文化的发展导向,的确让人敬佩。
遗憾的是,直到1997年7月1日的12am,港人都没有政治选择的权力。那一种被殖民宗主国巧取但最后却又被他们在毫无征询港人的意愿下回归,整个历史过程,港人完全被忽视但也是这一中忽视造就了港人的拼搏精神。这一切就是香港的本质,既来之,则安之。内心深深担心着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将失去原有的理念。
香港这璀璨明珠是否能在2047年秉持着自身的文化和法治底蕴并继续与中共政府共荣,我希望这《50年不变》能延续到长长久久,让香港以不变应万变。
谢谢作者把我带入了整个香港殖民史的历史细缝中,如此细腻之细节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Wednesday, 27 June 2018
读后感 - 《人类大历史》 31-05-2018
第一次知道作者(Yuval Noah Harari)是看了他在TED的演说。他对于人类历史的逻辑思维让我以另一种视角了解我们的历史。这本书非常值得阅读,他以人类自身的历史为中心点叙述人类与自然的发展历程。书里也以另一种观点切入并以演化论为基础叙说着农业革命到基因改造的课题,让我们对人的自身定义拥有不一样的了解。
书里解释了人类生理的演化与功能,比如为什么我们会站立?为什么人类一出生就需要得到特别的呵护?反倒是一些胎生动物一出生就能走跳寻觅食物。为什么我们爱吃甜食?为什么我们的构造不适合长期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工作?为什么会有文明以便传承人类自身的历史?基因如何将一些习性传承下去等等。许多问题启发了我们是否应该继续照着人类生理所演化的含义生活着。此外,农作物的出现如何改变了我们原本基因里原有的生活方式。?书里一一道出来了我们一直以来所忽视的生活真谛。
人类有百万年的历史,演变至今天仍保留着一些最原始的基因本质。我们必须学习和传承食物采集者对于自然环境和内心的感悟。每一个人类的演化细节都藏着一个原理。好比方,无论肤色体质,在生物学上是没有差异的。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无论宗教,政治,金钱,娱乐,信念,价值观等等都是创造出来的故事。今天的人类好比神,只要时间能持续下去,似乎没有什么是人类所做不到的事。
书里写了关于快乐的解说,觉得非常有意思。其实如何快乐?中头奖吗?其实是血清素的浓度而已。血清素不会知道你是否中了头奖会快乐或一贫如洗就会伤心,只要浓度达到一定的生理程度,你就会感到快乐。所以,你可以用Prozac(百忧解)来提高血清素的浓度。背后的意义一览无遗,生理上的运作根本不会了解身体外部因我们所相信的价值观所产生的影响。
想起了Johnny Depp 的一部电影 《Transcendence》。电影里,将脑细胞转换成电脑语言。生存于数位的世界,这还是算生命吗?当DNA比你更了解自己并能推断你的优缺点,这牵涉了种种对道德伦理的定义而这也将是人类未来最大的困扰。我们对人的定义已经逐渐动摇,基因改造的步伐已经快过我们对自身定义的了解。
对于大部分的人或许还言之过早,我们还是一样过着规范制度下的生活。思维观念也建立在非常坚硬的故事基础上。脑细胞所激发出的火花是否将继续带领我们走下去?或许也不重要了,因为无论向前或往后前行,都是停留在时间的轴线上。
Wednesday, 23 May 2018
读后感 - 《艰难时刻》 16-05-2018
故事背景发生在19世纪的英国工业时代。故事围绕着露意莎与她当国会议员的爸爸。爸爸是一个极端功利主义的人物,加上工厂主,工人和马戏团团主的女儿等等。写出了当时现实社会的残酷和功利主义所带给人们的苦难。
露意莎从小以功利主义的方式教导成长,她的爸爸扼杀了她和弟弟儿时所该有的好奇,童真和幻想。因为她爸爸觉得这些这些是毫无必要的,只有准确的数字利益才是王道。
露意莎那最后一丁点的人情世故都寄托了在弟弟身上,只要弟弟好,她受点委屈也不算什么。此时,善于计算的父亲将露意莎许配给了大她30年的工厂主,此时的她只能无奈接受,因为她又能改变什么呢?加上这也能让他的弟弟拥有更好的发展。故事叙述了猜忌,虚伪,谎言甚至是活在面具下的虚幻人生。
现今,或许我们许多人仍生活于百般无奈的漩涡中。毕业后工作,好让自己能承接账单再继续赚钱还自己所接下的账单。这些循环,或许都不是我们所想要的。
人的一生很长,但却一直活在社会的框架下,我们所受的教育,价值观甚至社会种种的规范都让我们逐渐失去探索内心深处感悟,甚至是思考人在生活中最纯朴的意义。
书里让我觉得悲惨的是,所有的人都束缚于各自的角色所应该拥有的道路。当然这只是小说,但现实中的我们不也一样吗?一开始就被预定了角色而这样走完一生。
我们永远逃不脱这样的框架,因为我们都是框架下的产物,就算跳出也总是有更大的框框在等你因为这就是建立于你原本处于的框架下,然后就这样继续延伸至无穷无尽。。。。。。。
Sunday, 13 May 2018
读后感 - 《远大前程》 23-04-2018
感觉沉重的一本书,或许每个人都希望能一夜致富,特别是处于现在的社会价值观。书里写出了主人公从小的际遇,并成天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跻身上流社会以便能和自己的梦中情人在一起。当有一天主人公接获通知即将继承一笔财产,此时便开启了他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主人公皮普接受这笔财产的前提是必须永远使用皮普这个名字和接受上流社会的教育。当然狄肯斯并没有把他写成致富后转变成不可一世的单调剧情,而是写出了致富后皮普内心对人事物的种种煎熬,对以往恩人的疏远和自己所爱的人复杂情感。他一直都陷入在一种泥泞式的复杂情感中。
剧情曲折,原来给皮普遗产的是当年他在孩童时期所救过的通缉犯。他一直以为是心上人的养母给他财产以让他能和埃斯塔娜匹配然后嫁给他,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阅读下去会不断期待皮普在不同年龄时期的变化,像他与挚友,律师的互動對話等等,都能看出他内心想法总是矛盾纠结。
皮普从小是由姐姐和姐夫带大,另一位主要人物也是皮普的姐夫"乔"是一位勤劳,善良的铁匠。如果一开始的皮普和他的姐夫继续待在铁匠铺做好学徒的本分,或许他的人生会平淡但心灵上至少能得到平静。一切的一切在一笔遗产的出现而改变。一件事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其實也能改变周遭人的一生。
人是否能在任何情况下秉持大义凛然的价值观?庆幸的是虽然主人公因为警察抓了留給他财产的逃犯而失去了财富但也因为当年他私下帮着朋友投资的事业,让他晚年能有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最后他也遇见了当时所爱着的埃斯塔娜。此时的他再也不是孩童时的皮普,而是历经沧桑的中年人。
感觉人生的旅程像数字0或8,最后都会回到原点,或许一时的不幸而失去了重要的人事物,但只要是你的,时间最后自然会把所属你的人事物送到你眼前。我们总是追求虚幻无常的事物,而忘记对事物本质的追求。
当下的挫折只不过是未来让时间所冲淡的经历。当时间走到人生的终点站时,一切的一切都被时间抛在后头,微不足道。以往历历在目的事物也只不过是时间的陪葬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将内心的时间调整至人生末端,你会发现其实我们的人生是可以拥有不一样的选择。
Friday, 20 April 2018
生活点滴 - 15
騎車記
每次騎腳車都會在同樣的地方停下休息,然後默默遙望著南芭山。
沒有時間的束縛,此情此景的感觸處於水平線上,安寧平靜。
當下或許是永恆也或許是無窮無盡的過去。
騎車的路上總有些坑坑窪窪而你總是戰戰兢兢的閃避然後繼續往前騎。時而大卡車呼嘯而過時而汽車高速從旁閃過,而你慶幸着危險已離你而去,但其實卻是另一個危險的開始。
此時此景,分秒已過,原來仍舊騎在同樣的道路上,
哼著熟悉的老歌,享受陽光美景的眷顧。
與山的自拍
這是在Paloh的壁畫街,走錯一步就跌落萬丈深淵。
漫漫長路,就算辛苦也得騎下去。
碌碌一生的我們,直到終點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一生所經歷的道路也不過如此。
內容很有意思。
彷彿命運的迷霧正等著被揭開。
曾經的我都會抽出時間好好望著天空,一種恬靜感油然而生。
如詩如畫的美景,卻是一種精神誘惑。
我們都騎在人生的道路上,總會在某些時刻經過崎嶇不平的道路。
別氣餒,其實時間已經默默的以每分每秒幫我們度過人生中的每一個難關。
Tuesday, 27 March 2018
读后感 -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研究》 20-03-2018
全面讲解了马来西亚各个社团的成立背景,像宗教社团,血缘性社团,业缘性社团,地缘性社团,秘密会社,文学团体和大会党总会等等。特别是宗教篇,讲解了马来西亚不同籍贯所信奉的神祗,以及众多道堂所建立的缘由。书里也讲解不同神仙的来历,这些我们或许每次都会困扰的何方神圣和神龛,像是大伯公,拿督公,龙母,玄天上帝,法主公,广泽尊王,惠泽尊王等等。此外,还有姓氏堂号的由来,像我们常见的颖川堂,主要是姓陈的堂号,陇西是姓李的堂号,宝树堂是姓谢的堂号等等。马来西亚18世纪初所成立的社团(包括宗教)历史都包含在书里。
这些都是学术研究,但是一直以来我所深思的是华人社团该如何延续?这是华人最后的文化堡垒,或许更贴切的说是华人最后的力量堡垒。虽然这些社团的功用逐渐遭到年轻一代的离弃,但他们或许忽略了如今我们仍可以拥有华人文化的自主权都是许许多多社团在背后的艰辛付出。纵观现在的华裔青年大多都以FB留言参与社会活动而这恰恰是社团活动衰落的主因。
社团会馆每年都出资出力举办活动,像颁发奖学金予会员子女,各籍贯的文化活动,全国性的文化活动,全国性的商业活动等等。从殖民地时期到现在,在对华裔不公平的政策,这些社团都会联合起来对政府施加压力。华裔群体的社会存在和背后的运作原理,社团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今我们该如何保持这个力量已变为非常棘手的问题。
社团的接班问题在90年代就被提起,特别是血缘性社团(姓氏社团),如今已走向没落。未来的社团是否该进行整合?或以怎样的形式整合?社团会馆要以怎样的号召力来让年轻人加入?青年的生活重心已转变成娱乐性与物质性。过去大家都以社团会馆为中心,主动帮助会馆筹办活动和筹钱等等,而这些会馆所办的活动也能让年长者拥有一个寄托,也是大家相聚交流的好平台。
现今的社团会馆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未来5到10年将会遇到很严重的瓶颈。其中一个原因是许多新血都在外地工作(也包括我)。从小就接触社团会馆的活动,十几年前所见到的社团活跃分子,今夕依然是他们在带动着社团的团务但如今他们已两角鬓白。
那一份赤诚之心,那一份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那一份对先辈的钦佩之情都在逐渐流失于现在所处的社会,我们的生活价值观已变的薄弱,加上对事物的心态愈来愈冷淡。是我太悲观吗?我常想90年代后期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最佳年代,因为价值观依然扎实的存在和意识形态转向包容和自由民主的方向发展。
如今我们所坚信的价值观是什么?对人和事物的看法又迈向怎样的意识形态发展?传统价值观的颠覆究竟对我们的思维心智产生多大的影响?这些都是能探讨的。希望我们的社团仍能连绵不断的发展下去。退一万步说,身为青年的我们如果有能力就在金钱上支持,以让愿意付出努力的人少了一份艰辛。
Monday, 19 March 2018
生活点滴 - 14
每一次的KL之行,不外乎去演奏會和買書。這也是我过去7年来的习惯。
這次主要是提交華研的會員申請表格。中心職員陳勇健似乎很高興,竟然有年輕人一個人上門加入會員。當然申請永久會員也不便宜,他還開玩笑說:恭喜你加入貴族俱樂部。我們聊了將近一個多小時,他還介紹和送我新加坡怡和軒所出版的《怡和世紀》,
我真的非常感激。
職員丁美鳳認得我,因為我在2016年自費參與華研所主辦的國際雙年會也參與了他們2017年的週年紀年晚宴。他們或許很慶幸還有年輕人對他們中心有如此大的興趣。
其實華研的工作的確非常艱辛,在面臨資金短缺下還必須肩負華人的研究工作。除了金錢支持下,華研所出版的書也符合我的閱讀興趣。非常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支持他們。
上面藍色的兩本書籍是我買的,以下都是送給我,他們太熱情了。
至於《怡和世紀》,勇健和我說是新加坡非常有分量級的刊物。(由陳嘉庚基金贊助)
我真是受寵若驚,如同得到無價之寶。
之後我來到陳氏書院逛一逛,畢竟最近閱讀的書有提到書院的建立。
總是對嶺南式建築非常著迷,就像傳統歷史瞬間附身一樣。
我們的先賢的確為我們做了許多,而我們的責任就是傳承下去。
在一個老店的樓上,也就是學林書局。很難想像在一個外勞為患的地方,藏著一個明珠。
學林能讓讀者有一種心靈寄託,因為你知道書局就在那,你所需要的書,他們都會盡力幫你找。一種由心而生的安全感能讓人感到平靜。
學林書局內部。
每當沉浸在他們的書海裡,不知不覺把時間留在書與書之間的小道裡。總是不捨得離開,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會發現什麼寶藏。
商務也是我每次必到的書店。商務比較容易找到我想要的書。
逛完學林和商務,之後我都會到KLCC 的Kinokuniya。
#中國書籍要去學林,港台書籍要去商務#
Coliseum cafe
總是一個人來。至今也只帶過一個人和我一同共進晚餐。
記得第一次來時,當下的心情非常興奮。我喜歡一個人將時間凍結然後細細品嚐一間老店過去的點點滴滴。
一樣的招牌牛扒。一樣的座位。
這個我第一次來時所品嚐過的甜點。這次也點了一份,味道沒變。
不過我記得第一次來時,裡面有一個非常小的蟲。
再熟悉不過的門口。
推開門後有著時間所遺留下的種種故事,
等待你去發掘。
這次的演奏是:
Falla - Suite from EL amor brujo
Rodrigo - Concierto de Aranjuez
Grandos - Intermezzo from Goyescas
Bizet - Suite No.2 from Carmen
Rimsky-Korsakov - Capriccio espagnol, Op.34
從中學開始都是一個人看演奏會。至今也只允許一個人和我一起來。
現場聽Suite No.2 from Carmen的演奏真的很棒!此外,Concierto de Aranjuez的吉他演奏,真是讓人聽得引人入勝。對這次的演奏會非常滿意。
很慶幸還能在台上看見許多熟悉的面孔。他們像是紀律嚴明的士兵,每次司令官舉起指揮棒,他們都蓄勢待發然後將最好的演奏帶給我們。
其實每一次除了聽演奏,在演奏廳裡也是一個很好思考的地方。
或許是內心能達到一種平衡,能感悟真正的自己。
或許一切的一切再也不重要,當時間在你的血管裡遊走,滴滴答答拍打著你的細胞,你知道你的內心正在經歷歲月所留下的痕跡而你沒有辦法,也只能擁抱時間對你的錯愛。
Sunday, 11 March 2018
《文進理髮院》
他是一位理发师,老一辈的居銮人都知道他是谁。記得第一次去他的理髮院已經是上小學的時候。起初去的時候《文進理髮院》就在東發餅家斜對面的店面營業。隱約記得第一次踏進理髮院的時候,他一身白袍,手執刮刀,顧客坐在舊式的理髮椅,他那烏黑的頭髮都是經過頭油的洗禮,異常整齊。理髮院內的一排長鏡子上掛著一個相框,相框裡是他的新聞,標題是“天下頭顱都要挨刀”(印象裡)。每用剃刀刮完一個顧客,他都會從抽屜拿出一張泛黃的小紙,裡面抱著的是准备替換的刀片。他說過,從他開業以來,從不間斷,每一個新刀片都只用在一個顧客上。
小学时对他有一種熟悉感,或許是因為爸媽都是他的朋友。當爸爸在等我理髮時都會和他聊天。記得當他用剃鬚泡沫擦向我兩邊的鬢角,霎时间觉得冰冷,然後眼神非常專注的像電影理髮師陶尼(Sweeney Todd)一樣使出乾淨利落的刀法。我上小学时每天擦的油亮的邊線髮型,都是出自他的手。
直到后来理发院搬去在Court的对面也是就靠著明吉摩河畔,跨过一座小桥就能到了。在哪里,更多的记忆浮现,店內裡播著老歌的舊式音響,墙上挂着老苏丹的照片,一排旧式沙发,一个办公桌,加上他這一位傳統的理髮師。這一切已是回憶。
在2015年,我帶著新加坡朋友去他的理髮院,讓他清理耳朵。一個立柱式的傳統黃燈泡,細長的鐵枝,一個是挖耳棒,一個是毛絨絨的清理棒,最後就是細長的夾子。每一次清理耳朵,心裡總是莫名的緊張,或許是因為他每次都不鼓勵清理耳朵。這也是最後一次光顧他的店。
這次在老人院看見他,我向前和他說話,慶幸的是他還記得我。看著他走路緩慢,詞語也沒有以往的流利,心裡頗有感觸。一些事件讓他失去了以往的開朗和他那滔滔不絕的性格。如今從他的眼睛透露出的只有乏力的眼神。
常在想。。。人一生的縮影,或存在於字裡行間,或存在於不同的時空下。總有一些故事能讓你心裡激起一陣漣漪。用心領悟人生的點點滴滴,內心回憶最終會得到應有的慰藉。
Thursday, 1 March 2018
读后感 - 《中东与伊斯兰世界》 27/02/2018
這本書應該作為高中歷史科的課外讀物。中東歷史的複雜性和多元性是非常吸引人的。作者梳理了中東的歷史脈絡,從兩河流域的文明起源到現今的中東亂局,讓我能夠進一步消化以往所閱讀的伊斯蘭世界的書籍。
除了對中東古文明的歷史感興趣,中東伊斯蘭世界也一直在我的關注範圍內。回教徒佔多數的我國,加上以往一些回教化的政策,身為華裔的我們也必須掌握一定的伊斯蘭知識,甚至必須了解伊斯蘭世界對我國的影響程度。我們有許多友族同胞都是在埃及,土耳其,沙地等等中東國家升學,學成歸來後對我們的社會會有一定的影響。
歐美國家對現今的中東負有很大的責任,總覺得除了利益爭奪外,隱約感覺到從奧斯曼帝國後期到二戰之後,歐美國家有意讓中東國家持續着混亂,分裂。人類歷史古文明的起源地,到現今戰爭紛亂的中東世界,是宗教使然嗎?問題的根源在哪?擁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為什麼就不能扭轉局勢。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書裡提及了一些伊斯蘭教禁忌的起源,加上遜尼派和什葉派的歷史和紛爭。沙地家族如何從哈希姆家族手中奪得政權,作者都有詳加敘述。回到主題,歷史知識不多談。現在的伊斯蘭世界對我們國家的影響多深?敘利亞內戰所引發的難民問題對人性的考驗帶來怎樣的挑戰?歐洲國家對待難民的措施和實施同化難民的政策,伊斯蘭難民在這些歐洲價值觀生活下的概況等等。歐洲的自由民主,包容多元化的主張也開始受到激烈的挑戰。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醒思因為這些足以影響人類在歷史上的轉向。
伊斯蘭其實仍處於分裂的狀態,再也沒有人有能力繼承哈里發並帶來改變。伊斯蘭對現代社會的演變雖然緩慢,但我們仍能看見前進的態勢。阿拉伯之春後的民主真空,沙地王儲的改革,ISIS的威脅,敘利亞內戰,以巴衝突,土耳其失敗的軍事政變,埃及的內亂,這一連串的事件都是有跡可尋。我們從中可以看出,舊體制與公民的對抗,之中又夾帶了伊斯蘭元素。這些相互制衡又相互結合的元素不斷在中東這片土地上發生,甚至在東南亞也在發生著。
放下偏見,認真看待真正的中東,了解真正的伊斯蘭世界因為這片土地豐富的文化歷史,的確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事蹟。希望真正的和平繁榮最終能降臨中東世界。
Monday, 19 February 2018
读后感 - 《辜鸿铭讲论语》02/02/2018
非常欣赏辜鸿铭的学识以及他对中国人(或说中华文化)的精神分析。这本以他所讲解的论语,引用中西之间的人事物来探讨论语对中国人的影响,也融汇了晚清中西学说的精髓。
论语的确引领我们待人处事和身为华夏子民所应有的原则精神,这就好像需要成为西方绅士的内在法典一样。有些入世道理,一些处事原理会让你不禁惊叹为什么古人先贤早已洞悉和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乎人的心理皈依。
仁者爱人,与所有宗教出自于爱一样。当以西方的角度解说时,就能理解人的内心价值观是四海皆同。特别是辜鸿铭引用了西方的诗歌,轶事,历史,诗人等等,你会发现许多人的内心情感是不分种族国界。在与各国的文化泉源做比较,论语的确是华人一个自我规范的依据和给予内心恬静的灵魂精神。
华夏近两千多年的社会都以儒家思想为准则。现代社会所欠缺的原则,纪律,思考,心境等等,论语恰恰可以为个人提供一种生活和行为上所欠缺的原则依据。每个人都必须尽力的提升思维能力和升华内心的精神灵魂并坚守原则,以恬静的心态对待事物。
记得在北京买了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加上这本书让我更加认同辜鸿铭所代表的精神和思维。辜鸿铭能在晚清末年以英语和西方例子解说论语,让我们能以各国民族思维做比较并提供后代多一种更为准确解读论语的选择,这在当时无疑是学术上的突破。
最后,记得论语里待人处事的道理,我相信我们始终能回到讲仁爱的社会。
Monday, 29 January 2018
读后感 - 《我的前半生》17/01/2018
在这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道出了封建王朝到近代社会的转变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由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或许我会说下场最好的皇帝所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料。
想像一下电视里所看的清朝连续剧,如今拥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呈现在我们眼前。清朝,中国最后一个朝代而这个朝代最后一个皇帝活到了1967年。这种感悟非常写实,两千多年的帝制和过去延绵不断的王朝也随着最后一个皇帝的逊位而烟消云散。溥仪,承载了两千多年帝制的过去,也见证了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这种传奇性的转变历程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从初中开始就已经对清朝历史感到浓厚的兴趣。宣统皇帝(溥仪)这个名字对我而言再熟悉不过。溥仪在紫禁城里做了16年的皇帝。他亲述的成长过程颇有意思,书里叙述了一个皇帝的日常生活,内心世界,宫里的礼仪,太监们如何服侍皇帝,宫里轶事等等。可想而知一个中国皇帝的生活能在近代历史得以延续,这对当时的社会和现代的我们感到有一种难以理解的情感。
我常在想清朝结束的那一刻,帝制结束的那一刻,人们心理寄托的转变,改朝换代的迷思,甚至整个社会氛围是以什么样的形态体现?加上溥仪逊位后仍以清朝皇帝的尊号居住在紫禁城,甚至他的大婚典礼在北京街头引起不小的震动。
溥仪的一生经历了高潮迭起。他的成长过程隔绝了现实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在二战结束后,溥仪被苏联囚禁5年然后再回到中国接受改造而这个改造过程完全体现了两千多年帝制生活下的他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地方。《我的前半生》引起我最省思的是溥仪在紫禁城16年的生活和1950年开始在共产党的统治下对战犯所进行的改造。溥仪从帝王思维,生活习惯,待人处事,起居饮食等等,转变成一个普通老百姓。从一个皇帝的内心独白到囚犯的生存心理,这种内心挣扎,猜疑,忐忑,困惑到最后放下心防并真正接受改造,这无疑是一个让人啧啧称奇的过程。
中国延绵不断的帝制文化以溥仪作为这个过去与现在的转捩点。我们现在说的是一个皇帝的一生能呈现在我们眼前。溥仪活到了1967年,仿佛是几千年帝制与现代的历史缩影。此后的他变成了一个自食其力的中国公民但他的内心变化,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主题思维变成生活在60年代下的靠双手劳动的中国公民。
从小就渴望自由的溥仪终于在1959年,也是他51岁时被特赦,这才真正体验到自由的滋味。当宣布特赦的消息时,他哭了。经历多年的忐忑心路历程,内心精神终于得到解脱。他每一个心境细节,每个想法都写在书里。我常在想这样的人生起伏,心理是如何转变?从九五之尊到一介平民,尤其在改造的过程中,溥仪的仆人和侄儿都开始对他不满并举发他的罪行。这种人生经历,不得不说溥仪仍有过人之处,简单来说就是能屈能伸。不过,这恰恰是因为当时的共产党相信一个人无论犯下多么严重的错误都是能被改造的。(甚至是皇帝)
阅读完毕,我隐约能感受到溥仪心中仍有一部分保持着复辟梦而这个梦锁进了他内心深处。人的一生总是不断的变化着,不到最后一刻也不会知道自己最后的遭遇。庸庸碌碌的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时间?
我们只是宇宙中的一缕丝烟,在时间的夹缝中挣扎的生活着。此时,想起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只有这个时刻我掌握了我自己的人生。
Monday, 1 January 2018
读后感 - 《马来西亚的印度人及其历史变迁》 26/12/2017
一个偏差政策的影响是深远的。英殖民政府在经济与种族上的分而治之,至今仍影响各族的生活。
印度族群的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印度人与华人的处境的确有相当大的差别。从印度族群的人口结构,宗教,经济分布,可以了解印度族群不像华人拥有经济和社团的坚定后盾。华人的方言社群,最终以华人为整体归属但是印度族群却不然。在等级制度深严的印度文化加上印度人对于自身宗教的维护(印度教与回教)都造成10%人口的印度人无法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团结。这在资源分布不均的国家结构下,印度族群要争取自身的权益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
一直以来政府已经注意到印度族群的问题并成立委员会提出原因与解决方案但政府却没有意愿去执行。我们是否还能建立一个公平对待各族的马来西亚,这已经不是换不换政府的问题,而是实际执行操作的现实问题。当一切只剩下政治利益的权衡,毫无方向只因为赢取选票,我们都败了。除了政治上,我们已经面对了构建国家内在价值的问题。国家的形成不是只有国旗,国家制度,国歌或领导人,更重要的在于人与一个国家的实际结合而这往往是最难实现的。
愿我们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