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7 March 2020
讀後感 -《國家地理雜誌 - 天才想的和你不一樣》2020年3月26日
天才的定義是什麼?天才是先天還是後天形成的?是不是真的有天才基因的存在?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雜誌舉例了幾位天才的故事,像是達爾文,居禮夫人,Frida Kahlo,畢卡索,George Gershwin,Martha Graham,當然還有大家所熟悉的愛因斯坦。
我抽出這些姓名是因為多數人普遍將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等等這一類的科學家列為天才。其實天才的範圍很廣,從物理,科學,宇宙學,舞蹈,寫作,音樂,繪畫上有傑出表現或影響後世深遠的都可以統稱天才。
那到底天才是先天還是後天形成的呢?至今科學家還沒發現有任何所謂的“天才智能基因”。據分析,那些大家所熟悉的天才,有些並從小並不聰慧,或讓人覺得具有成為天才的本質。其實重點在於,他們一直對自己所喜歡的領域保持熱誠,也都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大家往往也忽略了許多天才其實一開始就掌握了其所感興趣的領域所應該具備的知識基礎,然後一直不斷努力下才會成功。毅力也是決定性的因素。
當然對於大腦分析,他們腦部的一些區域比較活躍,甚至鏈接左右腦的胼胝體(Corpus Callosum)也呈現出比較寬的神經纖維。可是這也不是解釋了是否擁有一種智能基因控制著。腦部的活躍是受自己所擅長的事物影響。比如音樂家的部分腦部區域比科學家的部分腦部區域還要活躍。
啟發也佔了重要的一環,因為除了基礎知識,天才們也都是被啟發才有今天的成就。總結來說,繼續訓練自己,專研自己感興趣的科目,當靈感來到時,你就會擁有經驗和知識來進一步探索。成為天才並沒有捷徑,而是毅力,創造力,運氣還有許許多多因素的努力下才能得到的成果。
最後,科學家的確已經找到一些和智能有關的基因,但這只是占我們智商的5%。我並不是很希望科學家能發現最終的智能基因,那樣大家以後就能依靠藥物來改善智能而失去了原始的驅動力。當然,這誰也說不准,畢竟,準備考試真的很累人。哈哈
Wednesday, 25 March 2020
讀後感 - 猶太經典 - 《塔木德》2020年3月24日
《塔木德》是猶太人必修的經典,也蘊藏著猶太人的智慧,生活,律法等等。塔木德比《妥拉》更貼近日常生活。如果要了解猶太人對事物的思維角度,那就一定要讀塔木德,因為猶太人一生花了大部分時間在研習塔木德,這也是猶太人靈魂的一部份。
不過這一本書只是截取並簡化了塔木德的內容,並不是我一開始所想要的版本。不過要對塔木德有一些認識,還是能閱讀此書。书里也举例了一些犹太人如何看待日常事务,人生哲理和人与人之间的纠纷,让我们能了解犹太人從什麼思維角度切入來判斷事物。其实有许多案例并不一定有答案,但这恰恰体现了人对于黑與白,是与非的定义。这并不單單只是犹太人,世界各地的文明,文化和教育都会涵盖这一系列的课题。
如何区分智者,愚者,其实就是看个人对于事物的思维,和如何判断每件事的内在缘由。多阅读能更好掌握事实的本质和判断的能力。這也是猶太人時時刻刻教導一定要多閱讀,所以他們的成功不在基因,而在教育!
Monday, 23 March 2020
讀後感 - 《暴政》 2020年3月13日
看完之後,作者所提醒我們的事其實都是在生活上或政治上自然而然所該做的事,就好像不可以隨地亂丟垃圾的淺白道理一樣。可是為何作者卻再三強調我們該如何面對暴政呢?我能體會作者的感受,人往往對事實視而不見,也罔顧理性,加上明知有些事可為而可不為,但人們依舊會犯錯。
書裡對於自身的責任,讓我想起孔子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者提出一些大家日常生活中就能改變的小舉動,像是多和鄰居聊天,追求事實,注意網上的用語,不要宣傳任何負面的政治術語等等。在書裡,一開始時就強調不要盲目遵從權威政府,人在高壓的政權下,往往會變得附和政權者所想要得到的影響力。不妨想想二戰時期的納粹政權對猶太人的惡行。為什麼當惡劣政策出台時,你身邊的鄰居竟然會遵守?
如今的社會越來越傾向於George Orwell 的小說《1984》裡的生活,一切自由,甚至語言都被政府或網絡控制著。作者提出,雖然盯著熒幕已經無法避免,但如果不提升自己的學識和思辨能力,其實盯著海量的信息也都沒多大意義。當我們只是從網絡上複製媒體的語言和詞彙,便已經放棄了更大的思考框架。如果我們要產生更多理念,更多思考框架,我們就必須多閱讀。如果所能使用的語言越來越貧乏,你就會失去更多的思考能力。因為貧乏的語言不能幫你建構思想框架並進一步演變成傳播給別人的知識語言。
熒幕使大家處於集體出神狀態,什麼是事實?建立追求事實的基礎又是什麼?我們對著銀幕,劃過許許多多視頻評論,這其實只是單向的灌輸意識,面對的是潛移默化的減低人們的思考能力。我們一直不斷要吸收更多的新聞,更多的消息,但我們根本無法消化也無法鑑定事實真相,和真正有價值的新聞。
獨裁政治也常以極端主義來描述敵人,或恐怖主義來加強自己對國家的掌控能力。人們也會因為這一類術語而願意交出自由,這無形中讓政府接管更多權力。這個時候,我們必須注意政府的真正意圖和理性分析當下的局勢,不然這其實也是一種獨裁政治的手段。
現在人人皆是媒體的年代,只要大家秉持當一個追求真相的調查者,那就不會被許多網絡上的假新聞受影響。學習歷史,能避免犯下同樣的錯誤,也能觀察到一些威權政體正學習錯誤的歷史並繼續侵蝕自由的本質,許多言語模式也趨向二戰時的法西斯政權。
時時刻刻當一個樂觀者,不要以歷史必然性的軸線來作為最後判斷,因為人類總能創造未來。不要受目的論或必然性的言論影響,只要保持一個創造未來的心,我們就能走向正確的道路。遵守法制精神,維護公民社會,提倡更正面的社會氛圍。每個人都有一個責任,那就是讓我們的社會更和諧,更自由。照顧弱小,對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歧視說不。
如今除了銀幕,人們的靈魂和思維還剩下什麼?讓自己從禁錮在信息填鴨式的框架下解放出來吧,永遠記得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和對任何事物都能保持正面的態度。
Saturday, 21 March 2020
读后感 - 《異鄉人》 2020年3月9日
閱讀完畢後,竟然覺得和書裡的主角(莫梭)在一些心態上有相似的地方。書裡講述了莫梭對社會有一種疏離感,像是一個活在自己內心世界的人,但這其實並不代表他是一個惡劣的人。他就像一個處在世俗框架下的異鄉人。
有些人就是擁有一種冷漠感,對別人的觀點和評價採取一種隔絕的態度。莫梭常有一些想法但卻懶得解釋因為覺得沒必要。因為母親的逝世沒留下眼淚,加上母親葬禮後的第二天就和女性友人游水嬉戲,大家對他這種行為有些不可理解,這甚至埋下了日後在庭上作為攻擊他的論述。可是他內心深處所感覺的,所想的是為什麼大家以現有的社會倫理和道德規範來批判他。沒留下眼淚,對於情感上的複雜模糊,難道是錯嗎?但是他也不加以解釋內心的感受,因為解釋了也沒用,別人也能不理解。
莫梭因為殺了一位阿拉伯人而被控上法庭,加上在阿拉伯人身上連開四槍,當被預審法官問到為何在開了第一槍後,停頓了一下然後繼續開槍?莫梭其實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當在正式的法庭審訊時,莫梭說出了犯罪動機,那就是太陽惹得禍。
烈日當空下,他心煩意亂,加上高溫所帶來的頭昏腦漲,他先開了一槍,停頓一下繼續開了三槍,但一切就是那麼順其自然。其實有些事做起來的確沒緣由,也不需要什麼動機,當下的氛圍被凝結,那一霎隨著時間一滴滴的落下,而成就了一系列的行動。
其實個人脫離於社會規範的心態是可以被了解的,因為對於這樣的人,有時許多事並不可以從社會上固有的習慣或印象來評斷。檢控官竟然以莫梭是有學識,穩重,工作認真等等這些優點作為控告他變成一個冷血的殺手為基礎。正是因為這些優點,他還犯下殺人罪,證明他比魯莽衝動的殺人犯還罪加一等。這一切何嘗不是一大諷刺?
莫梭始終不明白為何一個普通人身上被視為優點的特質會成為犯罪上不利的決定性證據,也因此造成他被處於死刑。當然,他也懶得解釋這一切,當下心裡所感受的才是一切。這種心境就算任何事都可以处之泰然,但不代表他會逃避当下应该有的责任。如果面對女人和愛情,當下的他是認真的,但如果失去了也可以處之泰然。
人內心都有一種冷漠感,對於社會的規範也總有一種嗤之以鼻的態度。不過我們始終生活在現實中,像莫梭這一類人,對社會的疏離感,對周遭的人事物,甚至愛情,親情都保持一種距離。他的內心周圍有一個磁場隔絕了這一切。可是他恰恰忠于了自己的內心,這也是他所想要的生活,他連死都不畏懼也不在乎,因為此時此刻他能得到寧靜,被關在監獄又如何?一切隨遇而安,深沉的心和與世隔絕的心境,讓任何事物都不會影響他,因為他由始至終都不在乎。
一個人獨處能立即建立起對人事物的隔膜,並以局外人的心境觀察和思考一切的一切。其實這是一種非常棒的感受,時間彷彿消失了,內心感到一絲平靜,再也沒有什麼能奪走自己的情感,靜靜享受著內心的話語。。。
Saturday, 14 March 2020
读后感 - 《堂吉诃德》 2020年3月3日
堂吉诃德,这个熟悉的名字,一个执着于骑士小说和想将骑士道的理念付诸实行的人。故事的结尾,也是堂吉诃德的朋友加尔拉斯果纪念他的诗,其中有一句翻译成了”临殁见真“,這一句讓我感觸良多,他的一生走到盡頭時才恍然大悟,因为當堂吉訶德最後發現他所追求的騎士道到頭來只不过是一種奇情幻想,此时的覺悟已為時已晚。
在平常人眼裡,確切的說在那個時代的人們眼裡,里头的故事情節有許多荒唐搞笑的事。堂吉訶德和桑丘這對主僕所作出的種種行为的確讓旁人難以理解。他們倆的瘋瘋癲癲和對現實社會的遭遇扭曲成骑士故事里的虚幻情节,並以自己的想法和感官行走江湖,讓人不禁感觉其实人生就象一句俗语“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一切的一切又何必認真呢?
我們每個人小時候就像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訶德。從故事書里幻想成自己是童話故事裡的主角,能英雄救美,或成为王子并拯救黎民百姓,这不恰恰就是我们儿时所追求的吗?人在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虚构的故事情节有不一样的理解和体会。儿时的我们常以追求正义,真理,善良等等价值观为己任,可是当成年以后,当你继续追去儿时所向往的真理时,反被社会的现实制肘,而周遭的人事物也会把你当成了堂吉诃德。
如果没有仆人桑丘的陪伴,堂吉诃德也无法完成他的骑士冒险。桑丘知道他的主人时而疯癫,时而机智,也知道主人把风车当巨人,把瓢盆当头盔等等可笑的事迹,但他始终陪伴在堂吉诃德的身边,傻人有傻福用在桑丘身上再恰当不过。毕竟堂吉诃德许诺他的海岛总督实现了,桑丘也做了几天的总督,这一切也已足够。人生如果有像桑丘一樣的人來陪伴着實現梦想,那这一生的心里将会感到庆幸且安慰。
雖說追求真理是好事但也不能盲目的追求错误的真理。好比宗教教義被扭曲後變成傷害別人的教義,再傳播出去,你不能說這就是我要追求的真理,因為這會傷害其他人。良好的价值观才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去保持,而大家所能做的是尽公民责任,树立榜样让社会朝向更和谐的氛围下继续前进。
秉持理性,多元,和接受各方意见的心態,多閱讀,多思考,再抱著一種追求真理的赤子之心,社會上的種種問題將會得到解決,當然做起來又談何容易?堂吉訶德所堅信的騎士道能除強扶弱,匡扶秩序和正義的精神,所以他出走行天下,要降妖除魔,拯救社會,當大家都覺得他這種行為顯得瘋瘋癲癲,且有些不可理喻时,往往都忽略了其實他真正秉持了高尚的精神價值觀,但可悲的是,他生不逢時,并詛咒騎士小說害了他一生,不过堂吉诃德这一生的故事也點亮了人们內心對追求真理的那一盏灯。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