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eList - Make your site Live

Tuesday, 29 July 2025

读后感 - 《人文主义的追寻 - 人文主义700年来的自由思考,探索与希望》2025年7月26日

 


Sarah Bakewell 的《人文主义的追寻》展现了一条贯穿 700 年的人文思想脉络。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一名科学人文主义者的立场,也想起了希腊哲学家 Protagoras 的格言:“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既是一种启蒙,也是一种挑战。

我们可以借鉴书中的例子,思考人文主义如何从摆脱超自然、宗教、极端主义以及反人类主义权威的过程中起步,并通过建立基于人文主义的关系与慰藉,逐渐抛弃因神祇或更高力量所带来的恐惧感,避免盲目追求所谓“的绝对真理”。作者提醒我们:“没有任何宗教能够确认自己拥有绝对的真理。”

以马来西亚为例,宗教对国家政治、文化乃至道德体系的影响无处不在。政治领导人时常借用宗教的旗帜来强化自身权威,使宗教成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控制的工具。宗教权威在不少领域超越了理性和科学的界限。在这种情形下,宗教不仅是精神信仰的载体,更成为政治力量与社会规范的工具。通过宗教的名义,人们被要求服从某种不可证实的“真理”,并以此为借口排斥不同声音与多元文化。如今,宗教对许多公民的行为和言论都有严格规制。在这样的制度下,任何与主流宗教相左的思想、行为甚至艺术创作,往往会面临宗教团体的强烈反对,甚至可能遭遇法律制裁。

人文主义的本质在于:人类的自我实现,不能依赖宗教或超自然力量,而是要通过理性、科学与思辨来达成。理性与科学是人类唯一可行的道路。在当今世界,尤其对于像马来西亚这样传统深厚而现代化进程复杂的国家而言,培养批判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我国教育体系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上仍相对薄弱。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许多学生不仅缺乏对历史与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缺少足够的辨别力。面对网络上的假新闻、宗教极端主义的煽动,以及政客的虚伪言辞,很多人容易成为意识形态的牺牲品。

我们需要回归“人”的立场。正如书中所提到的:“我们的肉体死去,我们也随之死去。”这句看似简单的哲学命题,却蕴含着对人文主义的深刻思考。人类不应依赖任何“来世”的承诺来理解生命意义,而应在当下有限的生命中创造价值与道德。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识,因为死亡过后并没有来世,天堂或地狱。

然而,许多国家依然深陷意识形态与宗教教条的新旧冲突之中。很多人将宗教的“来世”作为生活的主要指引,而这种对“死亡之后”的依赖,有时让人们忽视了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例如,贫富差距、种族歧视以及政治腐败,往往被某些具有宗教影响力的团体以“神的旨意”为借口而掩盖。这种心态无疑让需要帮助的人们更难获得真正的公平与公正。人文主义提醒我们,不应忽视现实世界的责任与行动。

唯有坚持理性、自由、科学以及普世价值的人文精神,才能让人类获得应有的存在意义,也让每个个体拥有更公正的机会去选择与思考,而不仅仅被权威与传统所决定。

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一条从宗教束缚与政治压迫中挣脱出来的道路。对于马来西亚而言,人文主义不仅是多元文化共存的保障,更是一种理性与自由并行的生活方式。






Wednesday, 9 October 2024

读后感 - 《亦近亦远的东南亚》2024年8月30日

 

这本书主要从吴哥的王朝历史切入,并简要介绍了当时东南亚各国的国情。书中详细描述了吴哥王朝的诸多方面,包括律法、生活、农业、宗教文明等,让我们得以对吴哥王朝的历史面貌产生出一个深刻的影像。尤其突出了以农耕为基础的植物文化、女性优先的社会制度以及水稻耕作的农业社会。

书中还提到了东南亚其他古代文明国家,如三佛齐、狼牙修、占婆、诃陵国、满者伯夷、巨港和阿瑜陀耶等,强调了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与印度文明/佛教文明的密切联系。这些文明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也对宗教信仰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也深入介绍了吴哥的社会结构,律法,生活方式,语言,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并通过吴哥的碑文和雕塑探讨其背后的含义。这些碑文中有大量的高棉语、梵语、巴利语以及近代高棉语与孟族语(通常从左上向右横式书写)。碑文和雕塑不仅记录了历史,还象征了当时的宇宙观和精神价值。

吴哥时代的精神价值和思想观念深刻影响了后世。吴哥窟作为东南亚最著名的历史遗迹之一,不仅展示了高超的建筑技巧,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宇宙观和宗教信仰。通过书中和吴哥整体的建筑群,雕塑的描述,可以看出吴哥社会对农业生产的高度依赖,尤其是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储水池与雨水管理对于农业和城市生活至关重要。

然而,吴哥王朝的灭亡与阿瑜陀耶王朝的持续战争有着密切关系。吴哥都城在经历了600年的辉煌之后,最终毁灭于这场长久的战乱中。

东南亚的历史并非单纯以时间为主轴的文化史,而是一部与自然环境共生的生活史。东南亚文明深受自然环境影响,森林、水田和海洋构成了其文明的基础,并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植物文化社会。

很遗憾的是书中除了提及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这是了解吴哥王朝和东南亚历史的宝贵文献之一,其他本土文献都消失了,因为当时贝叶作为书写材料容易被虫蛀,因此并没有留下太多完整的历史记录,而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线索。

最后,阅读后通过对吴哥王朝的分析,引导我们从东南亚各文明的角度反思自身国家的发展。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东南亚精神的一次探讨—一种与自然共生的独特文化模式。这种精神至今仍在影响着东南亚的社会和文化发展。我们也可以看出伊斯兰文明的发展如何在马来西亚改变着以往印度文明在其历史上的社会与文化面貌。

我曾经去过柬埔寨,亲身体验了这个国家的魅力。从金边乘坐长途巴士前往暹粒的路上,我看到了柬埔寨乡村的真实风貌。这段旅程让我深刻感受到吴哥王朝的历史和文化,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一个古老文明的辉煌与衰落。

最后,其实每一次都很想让那些伊斯兰极端分子闭嘴,如果要以时间线来决定一个国家民族的正统性,那马来半岛一开始是受古印度文明,佛教文明影响。我们就处于东南亚中心,本该就是各族,各文化,各宗教的交汇处,多元才是我们的归属。至于新一代的马来西亚青年,让我们以东南亚多元文明共存的角度去思考马来西亚未来的定位与发展。


Wednesday, 27 March 2024

读后感 - 《巴菲特写给股东的信》2024年2月26日

 


从商与个人修身必读的一本书,其实大家不必特别去上那些花里胡哨的课程,只要去认真阅读或观看各个知名成功人士的书籍与演讲,像是,Bill Gate,Elon Musk,Jeff Bezos,稻盛和夫等等,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学习到更加实质性的商道。巴菲特自己本身就推荐了葛拉汉与陶德(Benjamin Graham & David L. Dodd) 的投资方法

本书的章节为公司治理,金融与投资,另类投资工具,普通股,企业并购,评价与会计,会计诈术,赋税,Berkshire50周年回顾与展望。

在这个速食经济和快速致富的大环境下,我们往往忽略了对于事业与生意所追求的个人修养,也忽略了真正重要的是挑选能干,诚实和勤奋的员工和拥有一流的经营团队,这比设计组织层级制度,厘清谁在何时向谁报告些什么更重要。Steve Jobs也说过一样的话。

巴菲特的都会给他所选的董事长三项假设经营事业,那就是自己是公司唯一的股东,公司是自己唯一的资产,未来50年都不能出售公司,这既能避免董事长做出短视的投资目标,也能能为公司长期利益着想。

投资方面,巴菲特主张不分散投资,认为集中投资更好,我本身刚开始投资时也犯下这个错误。这种分散投资像是蜜蜂采花蜜般不断地换股的操作方式,会产生沉重的交易成本,包括买卖差价,手续费和佣金等等,将一个不断进出市场的人成为投资人,就像不断玩一夜情的人成为浪漫情人。我们应该参考马克吐温在傻瓜威尔逊(Pudd n head Wilson)中的名言,将你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这个篮子。

可是如今的投资氛围却崇尚股票分割,促进交易量,交易成本因此增加。为公司引来一批过度关注股票市价,市场导向,短线利益报酬的股东。公司会显著脱离企业的内在价值。企业盈利有一部分被股票交易衍生的摩擦成本吃掉了。巴菲特的导师 - 葛拉汉指出,人们普遍认为股票价格等同于公司价值,其实大谬不然,你付出的是价格,你得到的才是价值,两者很少是一样的。谨记一鸟在手,胜于两鸟在林。

对于股票投资者,他指出股市的价格总是准确反映在股票的基本价值,唯一重要的风险是价格波动风险。不过大众往往将波动性等同风险而这是严重的错误。其次,很多投资者认为个股若大幅下挫,在股价低价买进的风险比在股价高档时买进更大,这个理念其实是荒谬的,因为Beta值无法分辨两者不同的行业内在的风险差异。Beta投资概念风行是因为忽略了,约略正确好过精确但错误。

一间拥有一流经营团队的公司,如果股价下跌,不代表是风险,而是买进优质公司股票的时机。成功投资的要诀,就是在市价远低于企业实质价值时,买进优质企业的股票,所以准备买股票的人,理应期待股价下滑。如今很多大数据的投资模式和那些华尔街的投资顾问会让股东损失利益,比如一个人买了一座农场,吩咐他的中介商,一旦隔壁的农场以较低的价格卖出,马上也替他卖一部分的农场,理性的人会这样做吗?这种投资买卖的逻辑是错误的。有一个逻辑大家都至今都搞不懂,如果未来你将净买股票,股价上涨将损害你的利益,股价下跌才对你有利。(以IBM例子为考量)

其实投资的一些基本道理是你不必是专家,如果不是就必须承认自己的局限,务必避免复杂化,如果有人承诺你可以快速赚大钱,你应该快速说不,也不必特别形成自己的总体观点,或了解人别人的总体观点是浪费时间和危险的,因为这可能导致你无法看清真正重要的事实。随着时光流逝,巴菲特越来越坚信正确的投资方法是将大笔资金投资在个人自认某种程度熟悉,而且经营团队可以完全信赖的企业上。第二类的错误的投资是一些永远不会产出任何东西的资产。

如果是你本身在营运公司,就必须注意如果短期与长期目标有冲突,则必须以拓宽产品护城河为优先。当然产业因素远比管理表现重要,换句话说,你上了那一条船远比你划船得多有效率重要。记得一个基本投资原则,在那里亏钱,不一定要在哪里赚回来。在产品同质化的产业中,你不可能比你最笨的竞争对手高明很多。

如果保留盈余能够使到公司市值至少增加等同金额,则保留盈余,只有当资本增加创造的额外盈余不低于投资人一般能赚取的报酬时,公司才有保留盈余的充分理由。

大家要记得如果收购公司,宁愿以每股X元的价格买进一家好公司10%的股权,而不是以每股2X元的价格百分百收购这家公司。你要奔向球将达到的地方,而不是它目前所在的位置。保留有实力和愿意付出努力的一流团队远比全面收购来得划算。

巴菲特一再强调,勤奋,学习和秉持良好的个人纪律才是成功关键,很可惜如今的社会崇尚短期获利,快熟致富,却忘了真正能致富的都不是一步登天。而是长年累月的辛勤付出。










Monday, 9 October 2023

读后感 - 《国家地理杂志 - 耶稣之墓与月球背面有什么?》2023年10月4日

 

《读后感》
同时看完这两本杂志是一种什么感觉?
一个宗教,一个科学,两者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发展进程的精神泉源,但却在以科学的角度上相差甚远,只有一点相同,人类无论站在科学还是宗教的课题上,都会积极去探讨人类发展进程的意义是什么?因为就像宇宙大爆炸一样,人类仍处于扩展知识和追求定义的状态,这或许就是人类会不断追求新事物,以便推动在宇宙科学发展框架下的一种生存状态。
以宇宙科学的角度,我们的确无比渺小,以宗教的角度,我们内心深处的仍旧无法取得平静。这两本杂志的背后主题其实也是人类进程的一个缩影。我们遥望宇宙,也发掘内心,两者是相互相成,抑或是相互排斥?
我们站在宗教与科学的中心点,但却又对两者的真理定义产生无限怀疑。最终我们常思考人类处于什么位置?还是像Dan Brown在Origin小说里所说的,人类的起源就是熵增的作用,生命是通过化学能量产生,人类也只是消耗能量的媒介体,最终消散至宇宙,无论科学或宗教,始终围绕在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探讨我们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
如果以宇宙大爆炸的角度去探讨中,人类就只是宇宙能量转化消散的一个过程而已,在宇宙时间点上没有多大的意义,或许真正的意义就是实践当下的行为和对爱的体现。
想起许冠文在电影《铁板烧》里的对白:
“过去只是脑海里的录像带,未来可能会世界末日,只有现在,才是永恒“。

Thursday, 31 August 2023

读后感 - 《在承认与平等之间,思想视角下的马华问题》2023年8月2日

 


独立了66年,华人和非穆斯林的困境依旧存在。

华人的主要问题就是遭受各种不平等的待遇和时时刻刻被巫裔质疑对国家的忠诚度,这也就是各族对国家认同差异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马来西亚是多元文化社会,但政治层面上却不是多元文化主义。因为各民族与各文化之间实际的权力关系问题,加上非马来人的效忠在巫裔眼中是属于政治性的妥协,马来人则因原地主义和特殊地位,多了一份文化归属感,也让他们拥有评判何为忠诚,及他族是否能与国家存在忠诚关系的道德诠释。因此,华裔与巫裔常在治国理念上发生冲突,导致各族群间依旧对彼此缺乏信任,加上在争取独立时期,华裔群体所作出的妥协,导致今日仍无法找到一个解决公民和国族问题的方案。

华人仍旧被当作寄居于马来西亚的政治性公民,而非国族。简约的说,所谓公民国家,是建立在公民权及所有公民权利平等的基础上,而不论其原籍,文化背景,并充分尊重差异。如果说民族国家是建立在共同族群的基础上,权力特权只授予主体民族成员,那么公民国家则以公民权创造了一种新的认同,一种与族群意识身份相分离的政治认同。同时提供新的政治联系。

可是华裔公民的处境相当尴尬,因为我们既不属于马来人所强调的国族地位,也不属于他们原地主义的范畴。我们只是被赋予了一种在政治上妥协下的公民认同。虽说独立了那么多年,三大族群依然在各自不同的建国想象上寻求共识与容忍差距,至始至终,马来人也不愿将其他族群纳入国族的地位,在这种公民不等于国族的诠释下,华人的处境就一直默默忍受这个国家的差别待遇和被当作在马来西亚一种独立于巫裔的文化社群。

华裔争取平等的运动已历经数十年,却依然没有相应的思想力度去延续,由于长期忽略理论上的建设及知识结构性的问题。造成华人社会往往论述无力。无法产生支撑其诉求的理论基础,没有理论就难以厘清平等的吊诡性也让华人自身的定位逐渐模糊,进而导致未能面面俱到地照顾到其严格意义上的正义面,以及在马来西亚复杂的现实环境下持续争取应该拥有的国族地位。

各族对平等也有各自的诠释,看回新经济政策,华裔所认为不平等的新经济政策,竟在马来民族主义者眼中被视为是对马来人的平等待遇追求。他们反对平等,认为平等不能保证公平的结果,绩效制不该跨族群,而是应该在自身种族内进行。它必须顾虑巫裔低收入者的竞争能力与需求落后华裔,因此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对他们是平等的。所以巫裔始终认为应该得到的更多,因为他们仍旧无法与华裔竞争,这也是两族之间在思维认知上有着极大的差异性。

此外,华人力量的式微也因为华裔学术界与东南亚华人研究(我常说南洋华人学术界的最后堡垒)的没落,还没足够发展出一种语言能足以从事深度抽象认知及细致书写的工作。在没有政府与官方学术机构的支持下,华人自身也未能在民间进一步完整的发展学术,我们看到整个马来西亚多元社会的发展与华人问题的相互交错,远远超过学术界的理解能力,也无法以自己的理论框架与学术语言去了解马来西亚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因为,其背后涉及的是完整的语言和学术训练,而这些正是马来西亚华文体系所严重缺乏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熏陶的大学环境中让学生完成大学训练,这极大可能造成华裔生的价值,人格训练是出现偏颇。

追根究底,当争取独立时,华人的处境相当被动,如今是时候思考是否该持续以协商和忍让的方式与巫裔一同治理国家,还是我们能进一步接受削弱华人的政治地位,进而融入于马来人所坚持的国族地位。或许能以新加坡作为借鉴,以英文为主,加上大比例华裔群体或许能建立新国族地位,但这些并不符合马来西亚的国情,如今,我们或许还有能力持续让马来政治持续分裂,然后游刃其中,可是我们永远都敌不过他们随时以马来人和伊斯兰的口号的振臂一呼再此让我们陷入困境。

最后,我们必须深思,华裔或许是时候通过更激进的宣传手段去打击极端种族和宗教主义分子,不再畏惧于所谓的敏感问题,并让更多巫裔青年认知只有开明多元才是马来西亚的唯一出路。



Friday, 11 August 2023

读后感 - 《为何我们总是选错人- 人类政治行为的迷思》2023年5月6日

 


“选民不是笨蛋,他们只是无知”

纵观历史,人类永远不会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也不会去承认我们就是一群爱听谎言的群体。书里以生物学角度去解说为什么我们总是选错人?为什么我们也不能一直以理性,批判的思考角度去选择候选人与政党。

作者以美国一个靠海的小市镇为例,在大选期间,小镇发生了鲨鱼咬死人的事件,但这却间接影响了当地的选举票数,这听起来很荒谬吧?因为当地小镇的不满情绪会间接投射到执政当局。扪心自问,任何理性的选民绝不会让之前的鲨鱼事件影响之后的投票倾向,因为我们应当让政治人物承担他们能够合理负责的项目,但生物学就是让我们自动将坏事潜移默化的发泄在执政者上。反之,如果球队赢球则会增加执政当局的支持度,因为选民会沉浸在幸福感之中,相信大家在马来西亚都能深刻体会这些事。

归根究底,在投票或探讨政治论述上,我们总是会替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找理由,不仅自欺,而且欺人。有时在理性群体看来,为什么大众仍会支持一个毫无原则和诚信的政党?为什么大众会选择民粹主义的候选人?为什么仍会支持极端主义分子?我们似乎别无选择,只能承认公众舆论总是不理性又难以捉摸。

大多数的我们都没有一个理性分析事物的知识基础,因为在Google 和社交媒体盛行年代下的我们,缺乏阅读经典作品,无法理解基础的科学概念,也不清楚政府与社会是如何运作。这种情况已经越来越严重,我们必须正视大众无知的问题,和缺乏理性思考的概念,并作出行动改善这些问题。

其实非常令人不解的一点在于,现代的我们能轻易能查证事情真相,但无知的现象却持续蔓延和恶化。为什么这些假消息不但继续流传,还有数以百万的人愿意相信?为何在易手可得的资讯下,人民仍旧如此愚昧无知?马来西亚就有许多例子,比如最经典的文冬的计票事件,一个关灯谣言,至今仍让许多人坚信不疑,或是仍有人相信Obama是回教徒一样,因为人们总是倾向于谎言与假消息。此外,政党的实力越小,言论就越极端。诉诸沙文主义也是脆弱的表现,就像当年的DAP,和现在的民政,PAS,土团党。因为只有编造极端的论述,和远离事实,才不会威胁团队的利益。

因此人类一直以来看重的从不是事实,而是故事。改变故事,行为就会改变。想改变的话只要对自己说新的故事,说故事让任何事都变得合情合理,就像DAPPAS合作过3次,马华和国盟合作过,再到如今DAPUMNO合作,大家总有故事合理化自己的决定,2027年大选,如果DAP再次和PAS合作,大家也无需感到意外,因为任何政党总有新的故事来蛊惑选民。因为欺骗也算是人类自动化的特质之一。领导者说谎话一点也不意外,只是他们永远都有充足的理由支持自身的谎言。加上每个人总是用某种标准评断自己,却用另一套标准评断他人,觉得自己的行为是为了回应周遭环境。如果是别人呢,那就是他们的本性使然。

人类的基因或许不大能够认清世界当中的基本事实。大脑面对可能造成反感的政治资讯时,大脑会开始想方设法关闭负面情绪的源泉,以让大脑不会动用认知能力去消化这些资讯,反而是要马上想要改变资讯,因为如果大脑要消化这些讯息,就必须消耗更多的能量,而大脑是懒惰的,大脑的第一反应会编造与我们相符合的故事。比如,当你拥有数据与事实,然后解释给另一方的正当支持者,他们第一反应会是告诉你,别说了别说了,因为大脑不消化与第一接触的信息相抵触。大脑是懒惰虫,思考会消耗认知资源。所以要是获知一项与我们对世界理解不同的事,我们会马上否认到底,而不会思考其中的意义。因为演化教会我们要迅速思考并脱离危险,因此我们很少会理性思考。

政治观通常不是来自实在经验,而是透过媒体得知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人类始祖是以非常近的距离评断领袖,因为判断较为准确。但到了现代,我们只能从媒体获取资讯,评断他人的能力因此就变得薄弱。我们没有侦测错误的主控中心来调控我们辨认的模式引擎,这也就是解释为何我们对于政治人物说故事有如此正面的反应,因为大脑并不会马上分辨故事事实与否。

如今人们对政治越来越冷感,因为我们的心智无法适应如此庞大的连接组织。人类的心智能接受大约150人的部落,因为这是人类大脑所能掌握的人际网络规模。不过只要不断的提升自己,加强探究事实的能力,我们就能不被谎言操控,心智也能更加成熟。

很可惜的是,许多人如今已陷入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从政者也犯了会计师症候群,把人事物看作一组组的数字,也就是说我们越来越缺乏人性与同理心。理性思考已被这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所冲击。希望我们的社会能迈向更理性与正面的方向前进!


 

Monday, 10 April 2023

读后感 - 《不平等的样貌 - 新加坡繁荣神话背后,社会底层的悲歌》2022年12月7日

 


新加坡的制度就是建立在国家层面的生存基础上,像是贫困或低收入的问题也将被视为个人能力的问题之一,政府将不会给与多余的援助。这也造就在现实生活中,贫困人士没有多余的援助选择,或只能在极为严苛的条件下取得援助。

新加坡的唯才是用制度,以另一个视角看待其实就是不平等的必然结果,这个含义就是低收入者配不上平等生活,因为国家认为你的低收入情况是因为你的个人能力,所以高收入者在这个制度下才能享有更完善的国家福利。唯才是用的本质,基本上是对人进行分类,筛选,然后给予不同的评价, 并对个人能力的缺失无限放大。

在新加坡这种高度家长式政策的指引下,将念书,取得文凭,找到好工作,存公积金,结婚,买HDB等等成为一直种周而复始的制度化模式,当有人不依照或跟不上这个模式时,就会被视为异类,因我们总以先入为主的视角看待低收入者因为习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才导致他们陷入贫困,但我们却不曾真正的设身处地去了解他们的难处,因为贫困者的家庭极为容易陷入社会制度下的恶性循环。我始终坚信人不该作为政策制度下的附庸品。

不可否认,高收入者在育儿和家庭规划方面拥有更多的选项,他们能聘请女佣,让孩子参加学习班和体验更多不一样的生活,但低收入者却没有其他选项,他们只能花更长的时间工作,连最基本的work life balanced都不敢奢望,但现实中低收入者却更愿意牺牲自己的闲暇时间陪伴孩子,这也是补偿孩子因不能像其他高收入者的孩子拥有更多的娱乐活动。

如果我们想拥有一个大爱的社会,第一,社会应该帮助低收入者拥有更多选项和时间以便他们能好好照顾孩子和家庭。

不过新加坡的住房,保健和社保制度都取决于你本身是否有一份固定的收入,当你失去工作或收入减少,你就会失去这些基本福利, 而这些制度也建立于成立家庭的基础上,如果你失去与家庭的连接,你就会陷入困境,这也造成一些低收入的单亲家庭增加取得援助的难度。这就是政府的制度,对个人的援助极为苛刻和高度机械化,就连同理心都是以规章制度来定义。

不过这也是作为一个小国的生存之道。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同理心,都必须以高效的制度来规范。

                                        莫忘,人情是水,而不是规范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