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eList - Make your site Live

Thursday, 19 December 2019

读后感 - 《人类的故事》2019年12月5日


这本书主要从欧洲的历史说起,虽然已经对欧洲各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阅读此书后,感觉内容就像细沙流进我对欧洲历史知识的框架中。其实这本书的书名应该换成欧洲的故事。

此书出版于1921年,作者以叙述性的方式呈现历史演变,之后的章节由其他作者继续撰写至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阅读这些早期的著作,其实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因为你可以试着窥探和融入作者当下在那个年代的氛围,社会背景,和所相信的价值观下,以怎样的一种心境撰写历史。

阅读完毕后,就像复习了一遍欧洲和古文明的历史,重新了解其历史脉络。虽然主要的内容都在欧洲,两河流域等等。这里就不赘述历史的细节,还是说说读后感。

每一次阅读关于历史的书籍,都会加深对这个世界的领悟。比如重新思考人类和宇宙的起源。从史前时代到如今的世界,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是什么?作者说的很好,其实人类的历史进程不能特别以时间点来加以分界,就算是我们认为历史上的某一时刻的重大转折也是历史循序渐进的发展才能促成的结果。人类在不同时代下,加上内心因当下社会氛围和知识的启发才会拥有今天的发展。

如果要了解我们现处在的世界和了解自身在这个时代的意义的话,从政治历史角度来说,其实一直以来都没有什么最终或最适合的的政治制度,这让我想起了《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一人》这本书。.不过对于我,其实历史根本不会终结,有的只是不断的发展,生存。人类对任何事物的看法其实也是随着时间的演变而改变,这其中从来都没有什么特定的数学公式,只是现今的历史发展已经缩短了时间这个轴线。

如今的政治理念,文化,信仰在历史发展上越趋向单调乏味的方向。以此书为例,我们能了解文化相融的历程,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再到亚细亚再到欧洲,这些历史文化如何传承并影响和转变各个时代人们的思维。这就像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变化,而这一过程能启迪你的心智,开拓你的视野,也将你的世界观扩大到以世界或宇宙为基础的观念上。

历史给人类其中一个最大的见证就是人类从不会从历史上学习错误。不过千万不要低估人类的智慧,但永远谨记万万更加不能低估人类的愚蠢。回想过去,再到如今,我们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有比先辈更有智慧吗?

未来的社会或思想将会变得更加程式化,也更加单调乏味。虽然我们身处日新月异的科技环境,不过在从史前时代回顾至今日,这整个历史长河,人类究竟成就了什么?我们是否能理解自身存在这个宇宙的意义吗?还是我们都是Dan Brown在《起源》里所叙述的那样,人类只是“熵”的作用,是宇宙大爆炸后让宇宙消耗与分散能量的分子。

有时阅读历史不需要太深入,只要了解其脉络就行了。当你阅读越多关于宇宙,时间,历史和人类的故事,慢慢的就会察觉任何意识形态,政治论述,言论等等并没那么重要,也只有让自己的脑海和心理能拥有海纳百川的修为,和隔绝于任何负面力量的影响,才能无时无刻拥有最大的满足感。
当一个人对历史再也没间隔感,历史的长河会不断涌入你的脑海里,让你随时能连接过去与当下。渐渐地,你对时间的感官也会有所改变,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千年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Friday, 29 November 2019

读后感 - 《国家地理 - 10亿人大迁移 - 2019年8月 No.213》 2019年11月9日



我们都是移民,我们都是混血人种。

这一期的主题说的是人类的移民史,国家地理的记者遵循人类自古迁徙的道路来探索这段迁徙的辛酸史。你们可以搜索主题<Out Of Eden Walk>。他从非洲大陆出发,经中东-印度-亚洲- 白令海峡-北美洲-南美洲的迁徙路线。

如今世界各地因战争因素的移民,大多都在叙利亚。他们不得放弃家园迁移至其他国家,逐渐的也变成难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希腊所看到的那些难民,一家大小就在草丛边生活,心里不胜唏嘘。在缅甸和孟加拉边境也有大量的罗兴亚难民。他们每天都面对朝不保夕的日子,加上没有合法证件,更加剧了他们收获援助的机会。最无辜的还是小孩们,从小就失去了身份和学习的机会。

在非洲东北部,有许多移民想跨过地中海到欧洲工作,他们属于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而远走他乡的移民。他们付钱给人蛇集团,然后再冒着生命危险去欧洲就只是为了一份低薪且辛劳的工作来养活在非洲的家人。这个世界上,人们总是有不同的缘由从居住地移居他地,这其中有许多泪人的故事但很少为人所知,为人所动。

人类总是在迁徙,但我们总是被成两类,移民和本地人。当然各地的社会风俗和文化都不一样,所以所谓的外来者会让当地居民感到不安。这的确是现实问题,但只要以更宽容的心看待和了解难民的真正需求,我相信大家都会尽自己的能力给予帮助。以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就会理解人类迁徙所能产生出新文化的火花和不同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的意义。

这里也要说说人类迁徙所带来的物种交流。如果以现在的种族标准来区分人类,这无疑是错误的观念,因为基因才是决定人种的意义。不过,这种颠覆性的思想很难让人们所接受。比如说,事实上我们全都是移民也都是基因相同的智人但我们的思维被抽象的民族主义所局限。这造成我们一直以来都不能好好地对待自身的事实。

我生长的环境,都是以种族区分彼此。世界各国政府仍然以缺乏完整科学知识的18-19世纪的民族主义以作为一个政府或国家的伦理基础。其实世界上只有不同的文化与教育,如果你去鉴定DNA,你就会发现你不是大家口中那位黄皮肤的中国人,棕色色皮肤的马来人,还是白皮肤的萨克逊人,印度人或黝黑的非洲人等等。当你开始以基因的角度思考,以生物学的角度思考,种族的定义根本不存在。大家都是智人的一种。纯种一说根本毫无根据。

因为人类的基因都一样,大家必须开始摒弃错误的种族观念,而必须根据人类真正的定义来思考社会政策和未来所该秉持的价值观。现有的种族观念过于根深蒂固,虽然这是错误的但大家仍深信不疑。

消除刻板且错误的观念仍然非常困难,这让我想起电影<Inception>里的台词;“An idea is like a virusResilient. Highly contagious. And even the smallest seed of an idea can grow”. 即使种族/民族这种理论是错误的但现今仍被许多国家和人们奉为金科玉律。人类总是有一种忽略事实的本能,这也是人类最可怕的地方,或许我们都是感性的动物,事实证据并不能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

最后,许许多多的移民也逐渐走向难民的地步。许多小孩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大人们对未来的生活毫无憧憬可言,他们生活在难民营或漂泊不定的地方,缺少现代生活上许多我们视为便利的事物。可是,我们能帮助的却少之又少,不过时刻具备同理心能让大家更加体会人心和社会或个人所该拥有的良好价值观。












Monday, 25 November 2019

读后感 - 《辉煌灿烂的印度文化的主流 - 印度教》 2019年11月7日



谈到印度就一定少不了印度教的历史。一直都对印度教和其诸神的知识感兴趣。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印度诸神的来历和其中的神话故事。作者也详细叙述了印度教所产生的社会与文化,加上印度教如何影响印度社会。印度教里的神话故事非常错综复杂,因为不同的神有不同的化身,单单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就有十个化身,而不同化身又有不同的神话故事,当然故事内容都有些相互矛盾。此书还解释了印度文化里的各种习俗。当然像寡妇制度,萨蒂制度,种姓制度这种陋习至今仍影响着印度社会。阅读完后,绝对能让你对印度的历史和社会人文有一个完整的轮廓。当然也只有通过对印度教和文化上的了解,我们才能了解印度现有的社会的问题。

印度的三大主神,梵天,湿婆,毗湿奴,加上一些主神各自有不同的化身,而这些不同的化身也是神的一种。此书也介绍了不同吠陀经的来历和种类,也介绍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一言以蔽之,此书涵盖了印度教,印度的历史,神话故事,英雄故事,神仙故事,哲学的派系分类,印度教里的女性典范,印度文化艺术,印度种姓制度,礼仪与人生的含义,印度教符号,和其他印度教所衍生出的宗教等等,几乎涵盖了印度教所有的细节。

其实印度神话里也穿插了印度本身不同王国的历史,但印度教里的人物的确不是一时所能厘清。其实连主神们的老婆也是神话的主要部分。至于印度不同的英雄人物全都与神有关,因此阅读起来的确需要时间消化。印度每个自然事件,河流还是土地都是有神话故事支撑着。

这本书的确能加深你对印度教的认识,也能让你了解在印度教影响下,印度人的逻辑思维,和为什么印度教始终都没被回教同化。任何宗教都会对社会文化产生改变,印度教,加上雅利安人的种姓制度,至今都是印度的一道伤疤。不过印度教内含的多元性仍不失为一个璀璨的文明。常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能使一个宗教影响一个人的人生,甚至是一个国家历史的命运。轮回和功德又是怎样影响下层阶级的印度人民。他们似乎都有一种接受自身的命运,甚至是现在受高等教育的印度精英也受种姓制度的教义所影响。

此书也提醒我当时印度教如何影响马来半岛的文化,当中的一些文化和习俗渊源都连带着印度教的色彩。林伽和约尼所象征的生命创造也是印度教内心世界的指引。印度的冥想,瑜伽全带有宗教色彩,印度教的修行更是让人着迷。或许人一生经历一次印度教的冥想修行能让你找到自己的心灵世界。








Monday, 21 October 2019

读后感 - 《马来西亚 - 多元共生的赤道国度》 09-10-2019


这一版本的马来西亚史让我对马来亚史前至马六甲皇朝的历史有一个更清晰的概念。虽然以前也阅读过马来西亚历史的书籍,但这一次却有不同的体验,这或许是因为国家正逢多事之秋。不过这本书也让我更加坚定马来半岛就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载体,任何人如果要走向单元化,那无疑是忽视历史进程。我们今天的国家就是靠各个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才能有如此璀璨的多元文明社会。

我常思考马来西亚最后的结局会是什么?基于不同种族的人口比例,文化差异和宗教问题,再加上随着时间演变进而导致各个因素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变化等等。例如,半岛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吸收外来文化的载体。比如印度教和佛教影响了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的民生,政治与文化,之后有阿拉伯人所传入的伊斯兰教,和欧洲殖民史。此外,马来半岛的政治发展也被苏门答腊的武吉斯人,巨港,亚齐等政权所影响。当然影响深远的是欧洲人的殖民时期所带来的行政制度和导致华印种族在马来半岛上的人口比例。

至于马六甲皇朝和各州苏丹国家的历史发展也有了更清晰的发展脉络。我也了解到马来西亚一些地区的历史演变,好比如为什么有太平这个地方等等的历史原由。

对于马来西亚复杂的国情,也只有从真正的历史中寻找出路,遵循国家历史发展的轨迹,了解马来皇室的历史事实,马来的文化传统,马来的英雄事迹,再融合华印裔自身在马来西亚的历史事实再做一个综合分析,这样才能让你对自身的国情有更深的体会和了解。

其实华印文化的确巩固了了多元化和开明的社会发展,看看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比较周围的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的多元化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不过也只有认清各族之间的差异才能寻求出路,因为消除种族主义往往是要认清种族之间的差异性才能对国情拥有更好的判断。

不过华裔常忽略了马来半岛的本土历史演变,也因此限制了对一些局势的判断。我们面对的是马来单元和伊斯兰主义主义,我始终认为也只有在巩固了自身的力量下才能继续往多元主义的公平政策方向前进。马来西亚现有的多元社会是否会走向单一语言下的多元群体,还是始终能保持多元文化与多种语言下的环境?这取决于各族对政局的判断和马来社会所能接受的多元化程度。当然这需要各族极大的智慧去处理。

对于马来皇室,我们可以看见皇室始终是维持多元化社会的基石。以更正面的角度看待,年轻一代的皇室成员都接受良好的英文教育。他们对马来多元文化的历史有更深的领悟,因为马来西亚的多元历史,恰恰是华裔与皇室合作所接下来的良好因缘。华裔对于皇室的贡献自古就有记载,这些都是抹去不了的历史事实,华巫两族一直以来还是能生存在同一个屋檐下并并肩作战。

处于多事之秋的马来西亚,我仍保持正面的心态。马来西亚的政治与社会向来都有非常大的弹性空间,当然我们要做的是尽努力了解自身的国家的历史,成为一个理性批判国事的普通人民。让更多理性,事实和知识作为基础的声音在我们周围回荡,马来西亚始终还有希望走向多元,甚至走向公平政策的方向。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政治3天3也说不完,单凭不同角度去剖析一个事件都能花上许多时间去辩解。理性思考和沉稳的心态看待国事,才是正道。























Wednesday, 25 September 2019

讀後感 - 《猶太人 - The Story of the Jews》19-09-2019


這一本猶太人故事不是刻板印象中能讓你學習猶太人如何取得財富或猶太人為何能取得成功的書。這一本是記載了猶太人的起源到中世紀的歷史。首先,我們要放下對猶太人現有的歷史觀和刻板印象,這樣才能讓這本書帶你窺探和經歷猶太人真正的歷史故事。

書裡的內容是作者從考古研究和古物上所取得並在分析後記載著猶太人的種種事蹟。好比如從家書,商業上的文件,碎片,死海古卷,殘片,或某個猶太人所寫的日記等等此類的古物來讓我們了解猶太人不是只有屠殺的歷史。作者根據現有的考古資料,以細膩的方式呈現猶太人真正在歷史上的生活習俗給讀者,就算是一個小小的社會插曲或書信也都被作者記錄在案。

猶太人從公元前1000年至中世紀的歷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旅居地的社會與經濟發展,這和我們19世紀的華人有極大的相似性。當然猶太人歷經上千年的被驅趕,被歧視,苟且偷生,甚至在失去尊嚴下都依然堅持其特性和宗教。這當中和他們所信仰的妥拉(Torah)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就好比我們海外華人社會為什麼能形成自身的獨特性,甚至保留完整的身份核心象徵,都是一種在文字,教育和文化上的堅持。

從猶太人接受聖律,再到創建國家,再到兩次神殿被摧毀,然後流浪於歐洲各地,此書介紹了不同地區猶太人的歷史,像在埃及,在西班牙,英國,法國,中東地區和各國政權在不同時期對待猶太人的政策,但由于史料過於冗長,加上讀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才能理解書裡的內容。其實書裡大量的歷史資料,更傾向於作為學者能參考的史料讀物。書裡也提及拉比們如何以基督主教辯論各自對上帝和聖經的理解,書裡記載的非常仔細。(當然,這本書的記敘過於冗長沉重)

有一點肯定的是猶太人在金融,工藝,貿易上一直處於優勢地位,當然他們的命運也因為以基督徒的矛盾而一直被迫害,但各國政權又需要猶太人的財經實力和工藝技術,所以猶太人一直都被當作政治上的棋子,其命運永遠受制於旅居國的民情和國王的政策所影響。特別是猶太人常作為借貸者,或為基督國的國王籌集戰爭費用。不過猶太人的命運常常遭到毀滅性的傷害,因為歐洲的基督徒常以猶太人為因由而撩起事端,然後進而演變成屠殺猶太人的行動,這在現代政治歷史上也屢見不鮮,轉移視線並傷害另一種民族,然後在把將其財產奪走。

現在腦海裡已經有了猶太人如何在不同時代下生活的輪廓。這本書上至猶太人的歷史,下至猶太人在各個社會的事蹟都擁有史料支持,特別是解讀了妥拉的一些含義,和與阿拉伯回教國家和基督國家的社會下如何相處,都能在書中找到解答。

身為馬來西亞華人的我,不免想像我們的祖先也是離開故土,然後向海外世界尋找生存方式,我們也是處於多元文化的社會但在單一文化民族主導的環境下生存,但我們卻能保持著自身的文化傳統,這和猶太人極其相似。

此書最讓我感興趣的是猶太人怎樣在不同政權下始終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並始終如一遵循猶太教的律法。這一本學術性極高的書的確需花大量的時間來消化猶太人的歷史上的種種細節,而這也才只寫到中世紀。

#建議看紀錄片就好,這本書的確太冗長,而且也非常沉重#





Saturday, 31 August 2019

讀後感 - 《台灣的中國兩難-台灣認同下的兩岸經貿困境》19-08-2019


兩岸關係依然無解,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和台獨這三角關係不知還會拖延多久。這裡就不贅述兩岸的歷史,我們都知道兩岸為何會發展成今天的地步。閱讀這本書是希望能找到一些解答,像兩岸這樣一種特殊關係下是否能在彼此間不同意識形態的政體下走向交叉點。

這本書強調于國族意識認同下對經貿政策的影響。現今兩岸的經貿關係仍處於限制性的階段。2014年的反服貿太陽花運動代表了台灣國族意識已經鞏固,現在台灣的民主自由和社會價值觀都與中國不同。台灣的經貿政策一直以來都被兩岸關係牽制著,太陽花運動的潛在原由,相信大家都知道,就是害怕台灣的經濟高度依賴中國市場,進而影響台灣的民主社會和政治自主性。

不過台灣的經濟困境到底還能以什麼方式改進?中國強大的經濟和貿易正緊逼著台灣加入其經濟圈中。以台灣目前的經濟概況,大家心裡都很忐忑,也不知該如何抉擇,如果讓兩岸經濟持續保持更深更廣的方式開放,是否會導致台灣政治自主性的逐漸衰弱?當然維持現狀仍是首要選擇,並不斷調整對中國的經濟政策,不過這必然不是長遠之舉。

因爲中國已經在許多產業圈居領先地位,台灣將不可避免的失去越來越多的優勢,也將守不住其高科技產業的優勢,因為中國可以不需依靠台灣,但台灣卻不能缺少以中國作為經濟產業鏈裡的一部分。此消彼長下,台灣將逐漸失去更多空間和籌碼。

其實台灣年輕一代已經和中共政府的意識形態越走越遠。曾幾何時,人們總以為香港回歸後能帶動中共的政治轉型但如今讓不少人失望。甚至乎,因為價值觀的不同導致統一的機率也變得微乎其微。台灣如今能做的是盡量避免捲進中國經濟的漩渦內,不過這種狀況還能保持多久?加上,中國是否在越來越強大的情況下,加快統一的方式?或許,我們將會在接下來的10年內看見不一樣的兩岸關係。

台灣的考驗將是是否能堅持其自由民主的政治自主性。如果不可避免的走向獨立,那台獨這顆棋在某種程度來說能引發局部戰爭,當然我們仍處於和平的年代,但歷史的道路上,該來的戰爭還是會來,當然我不是指台灣問題最終將演變成戰爭,但它的確有這個因子的存在。
美國靠不住和邦交國逐漸減少,加上台灣經濟一直一蹶不振。以實際和現實考量,中國和台灣的實力此消彼長,維護自由民主除了軟實力之外,國力和經濟仍是不可缺的重要基石。如今台灣必須更加務實看待和解決中國所帶來的各種壓力。

全球各地的年輕一代已經以民主自由作為所該遵守的基本理念,當然中國年輕一代逐漸形成的價值觀也非常重要。他們了解自由民主但他們是否有意願推動中國的內部改革?還是他們的確認同只有中央集權式的政府才能過上富足的生活,所為的民主自由只是一種說詞?中國年輕一代肯定是認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他們也深知其中的差異性。或許中華民國有一天能被中國的年輕一代所認同,而拋棄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思想是不可能被禁錮的,中國的年輕一代將會越來越多,對台灣的看法也將有所改變。不過前提是要說服中國年輕一代接受台灣所堅守的價值觀。

我覺得許多人都低估了中國社會和年輕一代的思維。其實所為的中國特色社會,加上中國如今的軟實力,其實能讓我們窺探,中國現有的社會在中共的教育下形成了一種什麽樣的社會氛圍和價值觀。我們應該瞭解中國年輕人的獨立思維或者去探討他們所謂對於政治的獨立思考是是否只是埋藏在心裡?還是他們已經接受紅色教育的洗禮,變得在政治敏感度上處於一種麻木不仁的境界?

我們的確不該低估中國人對於民主自由社會的理解的程度,他們肯定知道民主自由的本質但如何說服他們才是一個難題。或許民主自由的社會真的逐漸走向式微,能創造富足安全的社會,和獨立思考的環境或許才是人們最終所想要得到的願景而這或許能夠不參照西方式的自由民主這一種概念來實行。中共政府的確讓許多人過上小康生活,對於他們,自由民主只是一種抽象的說辭,因為真正的民主自由是要能為人民帶來富足安全的社會。

如果你問我,我會說,中華地區應保持香港的自治,保持台灣的民主社會,和中共所在大陸地區帶來的富強的體系,這種不同的政治體系同時並存才是最好的選項。

















Monday, 12 August 2019

读后感 - 《国家地理- 睡梦空间》 07-08-2019



相信大家都看过电影<Inception> ,这一次睡梦空间的主题让我感到非常兴趣。其中的章节解释了睡眠的过程,梦的形成,光对睡眠和身体的影响等等。

睡眠可以分成4个睡眠期,不同的睡眠期对于我们大脑细胞都有不同的功能。研究也指出记不起梦原来是健康睡眠的表现,当然我们仍需要睡足8个小时以上和避免睡前让光线刺激我们的眼睛,这样才能拥有优质的睡眠。

脑最活跃的时候也是在睡眠期,因为这时是大脑细胞相互交流和释放能能量的时候。所以当遇到困难时,我们不妨试一试先睡一觉,或许就能得到解答。不过大家也要记得睡眠是不能简单计算的,不是所为的补眠就能增加回你睡眠的时间和质量。

章节里有许多细节,大家可以订阅以便更加了解。


















讀後感 - 《東方列車謀殺案》 26-07-2019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也閱讀過這本小說,再不然就是從電影上知道這個劇情。我非常喜欢1974年的电影版,还有Agatha 另一部被拍摄成电影的《Death on Nile》。这里不多说什么,让大家自己沉浸于扑朔迷离案情和Poirot 侦探的个人魅力。

最后,让我们自己领悟完美犯罪的定义和人性转成罪犯的动机。













Tuesday, 23 July 2019

读后感 - 《李光前用一生来讲那些振奋人心的故事》21-07-2019


中学的礼堂前有一个前厅,叫做《光前厅》,那么多年来,许许多多的学生在《光前厅》前熙熙攘攘,一旁的墙壁上有布告栏,另一旁的墙上是挂上了历任董事长的照片。《光前厅》是学校的中心,也是望着那绿油油草场的眼睛。每次迎接学校的来宾,都是在这样一个庄严朴实的地方,而这个前厅用李光前先贤的名字命名再适合不过。

那个时代的华人领袖大多都秉持了良好的东方传统价值观,也因为在南洋受到了多元种族的环境和英文教育,让这些先贤能真正体现和运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李光前的南益公司(Lee Rubber),这个耳熟能详的商号曾经是华人商界里的中流砥柱。当年李光前先生也以华商银行的身份与华侨银行,和丰银行进行合并整合资源抵抗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现今,这成为了我们熟悉的华侨银行。南益的生意也涉及了银行,橡胶,黄梨,保险,房地产等等。

李光前也是陈嘉庚的女婿,当年陈嘉庚看重李光前的才华和秉持着良好的价值观,曾两度邀请李先生加入他的事业。随后,李光前先生被陈嘉庚先生的理念所熏陶,以实业帮助华裔子弟,华教,公益,教育事业等等。李光前之后所创立的李氏基金至今仍旧在为公益事业付出,也时常捐助马来西亚的华文独中教育。

我总觉得如今身为马来西亚华裔的我们,在修身和所应该秉持的良好价值观上都能从这些华裔先贤学习并传承下去。他们树立了一种南洋华人自身所应该坚持的精神。无私的奉献,待人谦和,刻苦耐劳,过着朴素和不眷恋虚名的价值观也都是值得我们学习。陈嘉庚因为教育和公益散尽家财并无怨无悔,所幸李光前先生以岳父为借鉴,深知只有连绵不绝的财富基础才能长期的帮助教育和公益事业。

从这里我们能学习保持对教育和公益事业的热诚,拥有同理心并尽自己的最大的能力帮助有困难的人士。此外,以先贤们为借鉴,秉持对事物的原则性,富而不骄,刻苦勤俭,用谦和,沉稳和真诚的心待人处事。最重要的是永远保持一种对世事的同理心,以一种感性,谦卑的心态对待人事物。







Sunday, 21 July 2019

讀後感 - 《陽痿美國》 18-07-2019



總是能被李敖的觀點所吸引,花了9天閱讀了他厚厚的652頁對歷任美國總統的批判。我只能說他的論點舉證總是能引人省悟。

李敖先生一直以來都能針對事情的原則性和道德性提出尖銳的批判,因為這恰恰是大家故意忽略事實本質的特性。這本書是他對於美國歷任總統的批判,從華盛頓到奧巴馬,他的筆鋒挑出了美國打著民主自由虛假的一面,也揭露了美國流氓式的霸權主義,也將美國毫無道德原則的政治立場以事實證據呈現歷任總統的錯失。對於歷任總統的隱私,他盡然也能一一道出,當然這點就讓讀者自行斟酌。

雖然他沒去過美國,不過他閱書無數,對於資料的舉證,收集官方報告等等,並用於針對政客常混淆視聽的言辭給予反駁。從美國獨立宣言,對印第安人的殘忍政策,夏威夷的佔領,欺壓南美洲各國,到一戰和二戰,再到中東戰爭,美國對西藏政策,再到對台灣的政策等等,他都能舉出美國的虛假面。當然我們也知道美國的確是一個只會依據自身利益作出行動的國家,因為美國政府一直以來都忙著推翻不親美的政權,然後另類立親美政權,就算親美政權是獨裁政權和對當地人民慘無人道也在所不惜,反之亦然,就算是他國的民選政府,都能被美國推翻。

的確,以往我們被美國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所深深吸引著,也認為只要依照美國自由民主和生活價值觀就能改變世界。不可否認,美國在國際上起到了穩定世界局勢的作用,加上美元的世界性的流通,或許說是世界性流通的毒瘤因為全世界都在為美國背負債務。但是如果我們認真的往裡看,其實我們也會發現民主的美國再也不是那麼民主,自由的美國也不是我們所想像中的自由。美國一直所提倡的人權,其實在911之後,其人權也如同虛設,像2005年美軍虐囚事件,甚至是美國愛國者法案等等,都嚴重侵蝕了美國人民的人權自由。美國甚至退出了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和總是忽視聯合國的法律。

美國以往所做的種種事物其實都有悖於美國本身所提倡的理念。因為經濟緣由,美國當年不簽署京都協議書,對於平等的理念從建國到今日,在經濟和種族上仍然不平等。建國時期殘殺和歧視印第安人,奴役黑人,再到歧視中國人。甚至資助和保護許多極權政府,特別像是與沙地阿拉伯的關係。在那麼多年以來發生了許多美國政府所牽涉其中的悲劇,大家也逐漸了解美國蠻橫的霸權方式。不過,美國龐大電影業的軟實力總是能麻木和混淆人們的對事實的準確判斷並轉移視線,將美國塑造成一種救世英雄。

其實世界上有許多事,我們心裡都知道是不公正也不符合道德原則,但我們仍然會故意忽略事實。當我們不斷的高喊追求事實但其實我們也仍願意生活在謊言之中。正確的事已經被許多毫無相干的言語所混淆,而謊言依然瀰漫在我們的世界,像雲霧一樣,總是努力撥開但仍見不到前方的路。











Sunday, 14 July 2019

读后感 - 《没有银行的世界》Bank To The Future 09-07-2019



银行真的能被取代吗?自主金融是否真的能转移至每个人身上。作者以七大颠覆性的科技,也就是WWW,数字货币,众筹,P2P贷款,社交网络,智能手机,小额贷款,为基础来解释为何如今的金融世界永远走不出债务所创出繁荣的逻辑体系。全书以比较轻松易懂的方式呈现,也穿插了网络和社交平台过去的故事,颇为有趣,以让我们一步步看着社交媒体和网上支付平台的发展史,让我们有直线式发展的概念。

我们都知道这些颠覆性科技,但这些科技日后的影响到底有多深远?现有的金融体系是否会崩溃?科技到底如何改变货币的体现与本质?银行和国家银行是否仍能继续主宰货币流通?或者说这永远填不满的债务体系到什么时候才有个终结?

当然作者也不忘了在书里一直推荐他所创立的金融平台 Banktothefuture.com。我们都知道科技所带来的支付和融资便利,但这本书很大部分说出了这些颠覆性技术如何影响银行业和实际货币的存在。对于债务推动经济的论述是否会被金融科技所改变?让我们拭目以待。当货币的创造转移至个人手中,金融体系的逻辑会导致价值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是值得我们所思考的事。

当然银行依然有其作用,但金融界里的分工会开始产改变。对于货币的定义与体现也已经逐渐转型。市场上出现的各种虚拟货币已经不是银行所能控制的传统货币体系。货币只是数字或纸张,只有我们可以定义和赋予货币在我们心中所认为应该有的价值和体现。

不过,人类永远都对事实避而不见,也从不从历史上学习。我们总是在事情发生后才有所反应,然后去改变,然后又走向遗忘。立足过去,拥抱未来,是每个人都该拥有的心态,金融体系的改变影响着我们每个人,有些人已经走向前段,有些人仍在准备,有些人仍原地踏步,但历史给我们的学习是任何人都逃不了发展的洪流。

当人们再也不用银行所创造出的债务货币,试想想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Sunday, 7 July 2019

讀後感 - 《中華秩序》 02-07-2019


整本書批判了中國歷史上的專制體制,並大加鞭笞中共政府的政策和體制。作者以宋朝和春秋時期才是最能體現真正的華夏文明並以此作為依據,解釋了澶淵體系和開明的威權主義的方式所管理下的中華秩序。作者認為中國能以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時期作為中華政治秩序所應該擁有的政治依據,讓政治環境下擁有更多聲音或讓不同的理念相互競爭。

中國歷朝歷代都以一統治天下為己任,但這其實蒙蔽了中國統治者的雙眼並被這一思想蠱惑千年。中國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唐朝的開明制度,和宋朝的澶淵聯盟體制也體現了中華政治仍能以不同的方式延續。

作者針對的是中共政府將獨裁專制包裝成一種中國特有的秩序但是中國其實仍然能擺脫這種專制政體。當然我是認同春秋時期那種百家爭鳴的時代,各自思想獨立,彼此在思想上擦出火花。

我也認同作者對於中國百年國恥的另一種看法。自鴉片戰爭開始的100多年,中國自身不斷和外界磨合,也產生許多思想的變化,那是一種打破過去傳統政治的第一步,也開啟了過去百家爭鳴的場景。這段時期也出現了許多傑出人物,像是辜鴻銘,李鴻章,宋教仁,胡適,梁啟超等等。

我所認同和所期望的中國是1920年代那逐漸走向自由民主的中華民國,當時晚清時期已有許多學術上的爭辯,之後的北洋政府再到民國政府,這一道路讓中國得以往正確的軟性威權主義發展,並在學術自由,獨立思維和民主體制上逐漸成形。可惜的是二戰阻止了這一進程。

1949年後,中共政府加上毛澤東總總失敗的政策讓中國倒退了比以往更專制的王朝政治。如今我們看中國的政治,台灣政治和香港本土政治,這些其實都能成為中國日後一種政治體系的選項。

我們看看台灣和香港,因為繼承了自由體系,才豐富了華人世界里的文化和出現大量的創作思想,進而提升了人民的獨立思維,讓他們能在一個自由的整體下擁有一個創意無限和尊重獨立思考的空間。

雖說在管理中國這樣龐大人口的國家,穩定機制的確很重要,中共政府也的確加強了經濟和軍事實力,中國人的思維和生活也已和國際接軌,視乎中國只剩下其政治體制還未能作出適當的更正。其實我認為這時的中國處於政治改革的黃金期,為什麼要讓自己失去這樣一個政治改革的機會。當國家主席能無限期連任的法律通過,中國視乎又倒退回以往曇花一現的盛世路線,好比貞觀之治,康熙盛世等等,但可悲的是這些依然是人治,依然建立於個人權力基礎上,就像以往的朝代循環一樣,盛世之後又是陷入窘境,一切仍回歸原點。所以中國一直都是一個時期的輝煌然後又持續衰落,除非能打破這種千年來專制政體的形體。

西法里亞體系(Westphalian)和中華秩序是現今所爭論的課題。中國在極權體制下的確加速了經濟,科技和軍事的發展。但這視乎和80-90年代獨裁政體一樣,都是先大力發展經濟以圖麻痺和轉移人民對政治的關注。反而,我們看看台灣在80年期的政經文教的發展,特別是人文發展和一種內心毫無限制的昇華體現才是中國人所應具備的素質條件。以香港作出的文化貢獻,這些都必須在一個尊重獨立思想,人權,言論自由的環境下才能所發展出的文化盛世。

此時此刻,中國模式潛在的問題的確引人堪憂,台灣和香港的離心力將會逐漸增強,然後到達一個臨界點,到時的中共政府也必須做出抉擇,或改革模式或遵循王朝歷史以武力解決。希望未來,我們能看見一個能尊重個人權利的中共政府。










Tuesday, 25 June 2019

读后感 - 《万历十五年》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16-06-2019



美国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著作之一。作者以1587年,从西方历史观的背景与万历朝做比较。这一年代表着中华世界失去转折的契机,而这也是欧洲势力逐渐增强的年代。作者选择这一年作为标题是想带出东西方在那一年的差异与变化。

书里以万历朝的官场运作模式和皇帝与文官集团的斗争原由作为重点。作者也叙述了明朝官场上的儒家逻辑思维,颇为值得一读。因为能让读者感同深受和窥探明朝官场和皇帝管理国家的运作模式。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执政一大半的时间都身居宫中,当然明朝的内阁和司礼监,仍能各司其职,整个帝国也能继续以低效率的模式运转。当内阁首辅张居正逝世后,万历皇帝也逐渐失去对国事的热诚,开始看清官场上的虚伪,加上许多自诩为为国为民的忠臣也只是希望因直谏皇上并图的一个为社稷福利的美名。

当然明朝的文官集团已经属于一个成熟的体系。皇帝对于这股力量一般也只能出于无奈。儒学的文官系统是以道德观念高于法律制度。儒家的道德观念主宰文官的思维,而这也是作为管理国家的准则。对于明朝的税收制度,军事制度,书里也详细叙述了其运作方式。

书里分别提到了首辅张居正的理念,清廉正直的海瑞和军事将领戚继光。这三人对于道术,或者说阴阳的拿捏各有不同,因此在这样一个僵硬的儒家体系的文官系统下,想要有所作为是非常之困难。海瑞的操行理念就用句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戚继光和张居正属于务实派,也让我们窥探有才能的人如何在僵硬的文官制度下发挥所长,当然他们二人的下场并不理想,但是至少在这样一种以道德观念胜于务实观念的文官体制下,他们所尽的努力还是非常值得赞许的。作者也有详加叙述戚继光的军事才能和技术。

其实最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中国千年来的儒家政体和集权式的文官体系,加上专制主义等等,这些到底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万历一朝让汉族政权再次衰落。中国现今是否仍以传统上中华统一的姿态行事?高度集中的权力在过去证明是失败的例子,但至今我们仍看见一个专制皇朝的影子,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在现今的社会作出适当的调整,但其本质仍然不变。

最后,明朝的衰亡也导致了汉人在历史最后一个朝代的结束,但儒家体系的汉族文化整体仍然能继续下去。这个主轴线能延续多久,仍是未知数。

















Friday, 17 May 2019

讀後感 - 《書的大歷史》 15-05-2019



你會很驚訝如今處處可得的書籍,紙張,文字,圖像,其中的演變過程是多麼的繁瑣累人。

从泥板记录到纸莎草纸到羊皮纸再到纤维造紙的过程已经历了几千年的演變。可是,在歷史上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上有很長一段時間停滞不前。書裡闡述了纸张制作和印刷技术的細節和演變,而這些內容相当冗长复杂。如果沒在現實中觀看实际操作,讀者是很難以文字想象印刷和纸张的制作和生产过程。特別是許多編排機器的運用,和歷史上手工鑄字的過程。

書籍製作者需要顧及許多過程,像是紙張製造,印刷技术,编版技术,製作油印等等。在這些過程中出現了像是,活字編排,凹凸印刷术然後逐漸演變至图片印版等等。这在今天看来屬於再也普通不过的事,但之前却经历了非常久的演变过程。好比方為什麼大寫叫Uppercase,小寫叫Lowercase,紙張衡量的標準由來,書籍格式大小的演變,釘綁技術,頁面的分佈等等,都是歷經幾代人才逐漸成型。

我非常鍾情於書籍,也一直都在收集書籍。仍記得許多年前看過Johnny Depp 的一部電影 《The Ninth Gate》,他在電影裡的書籍鑑證者的角色也是我夢寐以求的工作。一本書見證了人類在時空下的存在,一本書能帶領讀者穿越整個人類的歷史文明,也恰恰只有文字記錄,體現了我們現有的人類文明。

如今,實體書和電子書,再加上現在手機閱讀的趨勢,實體書的地位有所動搖,但實體書作為人類文明的最終體現,其意義是不能被取代的。實體書的工藝流傳許久,至今依然繼續編版印刷,書籍製作至今也從未停止過。不過這不是對抗,我們也能將現有的實體書放上雲端或電子書,兩者互補,一起扮演傳承知識的工具。

最後,一本書的內在價值和存在意義是值得我們所關注的事物。每一本書體現了群體的努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時社會下的背景,文化,知識,和文明程度等等。讓閱讀和書籍成為我們生活的中心,我堅信每個人會因此得益。

                                   書籍的確是穿越時空並了解人類文明的最佳工具。










Tuesday, 30 April 2019

读后感 - 《起源》 28-04-2019


通常很少会对小说写读后感,但这次的故事内容是我长期感兴趣的课题,从简的说就是科技与宗教的冲突。这次的故事地点发生在西班牙,一直以来很喜欢Dan brown的作品,其原因是书里的历史,古迹建筑,资讯等等都是实际存在的人事务,恰恰只有故事纯属虚构。每当阅读完毕,都能在历史,文化,艺术,或一些冷门常识上有所收获。E.g (生命游戏,米勒尤里实验,熵entropy,西班牙皇室墓穴,Guggenheinm Museum Bilbao的展品 等等)

这一次的题材环绕于人类一直以来所寻找答案的疑问,“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谁创造了我们?科技与宗教的分歧,宗教千年来的作用,宗教是否还能生存?科技到底带给我们怎样的一个未来和无神论者与信教者的分歧等等。故事以一名科学家发现了人类的起源,也发现了人类会到哪里去的疑惑,这个在现实中连科学都不能解释的事务,作者竟然能假设这一类的剧情发展和解答人类长期以来的困惑。

当然作者最终是以“我们是宇宙物理法则下衍生出来的生命体因为我们只是消耗能量的工具(熵),而人类在50年后将会和科技融合成为另类的生物群体,也是在生物分类法加多一门-第七生物科技王国。书里列举了科学家所做的实例模拟例子和达尔文的理论,我也查阅了资料的准确性,其书中的例子也是实际存在。

智人未来也将走向尼安德塔人的路,变成历史,而人类将与科技融合并存。现在已经有很多生物与科技的合成技术,其道德伦理仍非常具有争议性,但也是时候清空自己的内心,接受人类逐渐走向复杂的科技之路。你只要上TED或一些科技网站,就能发现现今科技技术的确让人不寒而栗,而这也足以动摇我们对心灵和人类的定义。

对我而言,宗教只是一个媒介和工具来辅助人类在文明上的不足。当然在心理上,人们对宗教有一种难以释怀的依赖性。创世论仍然深具人心,当我们知道宗教在许多地方犯下错误时,仍然选择视而不见,这是非常典型的人类性格,现今的宗教应该以科技并行,并规范其道德界限,而宗教必须承认毫无科学根据的论述。每个人心中都了解宗教力量的式微和宗教已经被许多人所滥用,我们该有的思维是去除宗教核心的内心论述,让宗教作为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而不是作为人类心灵发展的方向。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能开始对未来人类的新定义做准备,在心理上也必须准备现有价值观的不准确性,或许说进入不同时段对事务和价值观都有不同的诠释。我始终认为宗教拖慢了人类在心智上发展的道路,也延迟了智人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如果心智仍然被宗教条约束缚着,这样很难真正发现心智的最大潜力。

我们至今仍对起源没有正确的解答,我们永远都有一个疑问,那一刻发生一切的起点,但这个起点却又是怎样发生的呢?建议你睡前想一想这一个会陷入漩涡的问题。
















Thursday, 25 April 2019

读后感 - 《中华帝国的衰落》 17-04-2019


西方的角度看待中国儒家政治体系衰落的事迹。书本后半部都专注于满清后期到民国的社会变革,当然作者也着重于儒家的政治体系在中国历史上直到近代的转变。

前面的章节介绍了农民,士绅,商人和朝代循环在中国的本质与特性。在农民和士绅之间的纽带,朝廷与地方士绅的关系,在到商人与士绅在本土事物上所扮演的角色,这种种链接反映出了历朝历代中央与地方的微妙关系。特别是像盐商在社会的角色等等。

不过书里以清朝晚期作为整个中国文明的衰落期,并不是我想像中会以儒家体系的内在本质分析中国历朝历代能将文明延续的主因,甚至说儒家政治体系到底在中国的历史道路上是被赋予自然历史的演变还是处于一种毫无变革诱因的保守文明。第五章至十一章都在讲述清朝历史,当然作者分析了民间与官府之间的互动和太平天国在当时传统社会所发生的诱因。此外,一个外族政权,也注定在最后的日子将由汉人势力集团所取代。

对于清朝历史,在中学时花了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有关书籍。特别是晚清后期,我感到莫大的兴趣,初中开始观看纪录片,阅读晚清的事迹还去看了编年史,因为其引人之处在于这是一个千年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对撞时期,也是一个让我们窥探千年下来的中国文明式的社会面貌。

此外,清朝晚期对于西方意识形态和科技的交流碰撞,加上许许多多中国人纷纷提出的救国思想和融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我认为这段时期可媲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千年文明下的儒家思想如何渐渐让西方思想融入并在中西文明之间取得平衡,这至今仍是可以被讨论的课题。

李鸿章,张之洞,辜鸿铭,梁启超,康有为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开启了中国在知识界和工业界的新面貌,我特别欣赏李鸿章和辜鸿铭,一个是尽自己所能顶着中国的担子斡旋于列强之间,辜先生则是对中西文明融会贯通,并坚持中国文明拥有其独特和能延续的一面,他可以算是将两个文明的本质融合的最佳代言者。(大家可以阅读他的书籍,特别是《中国人的精神》)

晚清历史在这里就不加以赘述。中国千年来的政治发展至今已经完全改变了其自身的历史面貌,如今的中国又崛起为强国但过去朝代循环的历史依然历历在目,这是否将成为中国政治唯一不变的历史洪流,这是非常值得我们予以借鉴的事。当然,现在对中国的预测仍然言之过早,中共政府也竭尽所能避免改朝换代的历史发生在自己身上。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是否也代表中国儒家文明已经得到全面的发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髓是否还有影响力?如今的中国社会像是以金钱为主的文明体系,传统文明的经典是否还能继续教化人心和引领中国的历史发展,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Friday, 12 April 2019

读后感 - 《李伟玲 - 一个客家女子的新加坡故事》 06-04-2019


这是一本收集了李玮玲在报章上所刊登的文章, 当然这是经过她本人决定后再交予编辑稍作润湿后的文章合集。

她着重于品格教育,这或许是当今世道最该关注的教育课题。我们正处于在一种价值观偏离的时代,或许学校和父母都该加强孩子在性格塑造和培养同理心的教育方式。整体社会风气也扮演了左右价值观的角色。当然,新加坡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保留了朴素低调,勤俭刻苦的精神。我所接触到的新加坡社会也是一个基于良好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当然这种趋势是否有减弱却是见仁见智。

文章也提醒继续坚守良好价值观的重要性,对人事物所坚守的原则也应该让其他人有所借鉴。朴素的生活,勇于向恶势力抵抗的决心,绝不以貌取人,以一视同仁的心对待任何人事物,以不先入为主或传言评断他人,对弱势群体的体谅和同理心,不以财富决定一切,待人处事有礼并坚守原则,更具理性务实和谦卑态度看待人事物。这其实本是人们都该秉持的操守。

常言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恰恰是永无止境的道路。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坚守自己的信念,正面对待生活上的考验,这才是人们所该追求的正面人生观。










Sunday, 7 April 2019

讀後感 - 《宇宙必修課》 28-03-2019


仰望星空的你都在想些什麼?拥有什麼样的領悟?

宇宙里的繁星皓月滋養了我們的心靈,也造就了我們的生命。虽然宇宙羞澀難懂,但其定律和精神卻能套用在萬物身上。此书的科学知识有些难以理解,但还是解答了我对宇宙的一些疑惑。

自初中时,就一直对时空和宇宙感兴趣。我常在脑海里反复思索时间的定义和宇宙的起源,因为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然的思考世界从何而来?这也是人类自身对生命探索的自然反应。当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宇宙就一直不断的扩张,而在地球上,所有事物的运行定律都和宇宙的原理就這樣開始並行相通。人类的智慧能侦测和研究宇宙的变化和光年以外的星系,這樣的成就究竟是宇宙需要觀眾還是宇宙預設讓人類智力去欣賞這一切的美好。重力,电子,反物质,黑洞,光,暗能量种种宇宙中的物质对于我们的起源和生存息息相关,但現今也只有人類能研究不同物質所帶給宇宙的意義。

特别在时空上,我常在脑海里游走推理着,时间是否能倒流?或能有軌跡预测未来?每当深入思考时,脑細胞好像跌入一个无敌漩涡,然后不断的被挤压直到你放下这个没有真正答案的问题。时间的分秒如何界定? 每一秒的内在意义是如何去界定?因为是方程式的结果吗?时间为什么能让我们运行并驱动着所有事物。试想想没有时间定律的空间,当下也将不复存在。時間處在宇宙框架下的定律,但是否能跳出这个框架下去了解时空和宇宙的相互聯繫與存在本質?

過去,我曾执着于各物质上的意义,好比說如何赋予事物原理与意义?當看見紅色,這個顏色本身為什麼是紅色?當然紅色只是一個名詞賦予顏色的一個顯著意義但我們更應該以跳出原有世界規範的框架下看待任何事物。宇宙讓萬物生生不息,內在的運轉定律是什麼?我們如何掌握宇宙對周遭環境的改變?像是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電波輻射從太空中穿透地球,我們如何捕捉這些看不見電波並找出其意義對事物有何影響?

其實在腦海裡思考宇宙,絕對能讓你擁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體會,或許我們的腦海裡就已經是浩瀚無邊的宇宙了。当你以宇宙观思考事物和看待周遭的社会,你会轻松很多,因为这样能过滤出许多羁绊你许久并毫无意义的观点。宇宙所带给我们的定律,却能放诸四海,我们的确很渺小,但渺小的我们仍时常以狭隘偏激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当宇宙观的角度去思考时,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偏见将显得毫无意义,而宇宙觀也能讓我們擁有更包容和持開放的態度看待一切。

最後,讓心智與時間和宇宙結合去探討生命的真正意義吧。











Monday, 25 March 2019

读后感 - 《伊朗-從瑣羅亞斯德到今天的歷史》 15-03-2019


伊朗,一個我們所熟悉並繼承了波斯文化的什葉派國家。

作者在前半部以文學性質講解了波斯人的內在文化基因,以此作為區分與其他伊斯蘭國家的本質。波斯文化讓伊朗在伊斯蘭國家有了不一樣的發展。伊朗的獨特性,在於其浪漫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讓伊斯蘭與浪漫的波斯文化相互結合形成了在中東地區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從瑣羅亞斯德(沃教)到伊斯蘭教的轉變,伊朗人憑著自身悠久的歷史文化加上其歷史文化和位置形成了擁護默罕默德血脈的什葉派國家。從近代歷史逐漸演變成君主立憲制,這一過程為伊朗確立了立憲政體的基礎。伊朗能取得這一成果之一的重大因素就是其自身的波斯文化。雖然之後在1979年伊朗革命,伊斯蘭勢力的回歸但也擺脫不了其憲政傳統。

伊朗歷史上的伊斯蘭教派也比較趨向於詩人般的浪漫和神秘主義。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自身歷史文化的熏陶,讓伊斯蘭在這片土地上不那麼枯燥乏味。波斯的詩歌典籍和傳統文化在波斯人的內心世界裡是缺一不可的信念。伊斯蘭在波斯的歷史上也出現了許多教派,像著名的蘇菲派,伊斯瑪儀派等等。

在宗教上,隱遁的伊瑪目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因為沒人能輕易僭越這個什葉派的領導位置。然而伊朗人在普世生活上是以沙王馬首是瞻。沙王一直以本身輝煌的歷史態度對待國家問題。不過到了19世紀後期,因為英國與俄羅斯的大博弈,導致伊朗經濟衰落並一直被壓抑發展的潛力。伊朗的伊斯蘭發展也一直與其他中東國家有所不同,他們注重教育與科學,注重其自身的文學與文化,加上後期對憲法的尊重,才有今天穩定的伊斯蘭共和政體。

伊朗歷史上對少數民族的保護也讓這個國家特例於其他中東地區,特別是對猶太人的善待。這是其文化對經典子民(People of the book)的認同。我覺得世界應該給予伊朗更多機會和空間,因為現在的共和政體的堅信者和國內的自由派需要這樣的支持。

伊朗政體的發展過程的歷史轉變,加上伊朗人心中對於憲法和宗教的看法都能牽引中東伊斯蘭世界的發展。書中有太多細節,無法一一敘述,但讀後感所帶出的是深厚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的確能中和宗教裡的因子。

宗教是否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為什麼我們需要宗教?是否是人類的情感細胞裡的先天缺失而導致需要一個心靈寄託?因為一個宗教,一個國家的歷史從此改變。這就是歷史,沒有假如,沒有預設立場,人類就是這樣每分每秒發展着自身的歷史,令人感慨的是,人類總是忘了犯下以往的過錯。










Friday, 22 February 2019

读后感 - 《拜占庭帝国 - 拯救西方文明的东罗马千年史》17-02-2019


一个延续了一千一百多年的帝国,就像璀璨的流星划过人类一千年内的时空。想起在希腊参观拜占庭历史博物馆的时候,那些希腊化的拜占庭艺术文化,的确让人惊叹。一个帝国的影响力在灭亡后还能继续延伸,并对西方文明点起了一盏指明灯。这个千年帝国的故事有道不尽的沧桑,也有无尽让人津津乐道的辉煌事迹。作者叙述了千年帝国的兴衰史,也将皇帝和当时的事迹详细解说,让我们可以窥探拜占庭当时的社会风貌。

当年,君士坦丁大帝的独特远见并建立了东罗马和合法化基督教,这对于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影响深远的事件。当我们窥探这段历史时,有什么是值得让我们学习和被启发的事件呢?例如,如何维持一个千年帝国?如何长时间保存其传统文化,社会面貌,经济实力和人文影响?拜占庭帝国少不了兴衰史但帝国的统治阶层如何让建国基石不被动摇,并继续让人们骄傲的自诩为罗马人并让所自豪的文化,历史,价值观继续流传下去。

我认为让帝国能持续那么长的时间是因为能者居之和一种文化自豪感的因素,以罗马人为基础的认同感。前期时代,皇帝(奥古斯都)也会任命共治皇帝(凯撒)来管理国家,最有名的就是戴克里先皇帝提出的四帝共治。不同世系的朝代也继续以自身文化和罗马认同感来管理这个帝国。

任何一个有能者都能成为皇帝,就好像当时的查士丁尼大帝一样。这里所说的皇位更迭并不像我们所认为在中国的改朝换代一样。不同继承者都希望回复西罗马帝国的光辉时期,各位不同世系的皇帝都想要让拜占庭帝国在文化,制度,宗教上占主导地位并回复西罗马帝国的版图。当然,千年帝国对付外敌的韧性处理手段也是帝国智慧的体现。从西哥特人,波斯人在到阿拉伯穆斯林的种种威胁,帝国始终都能力王狂澜。

第四次的十字军征服期间,十字军攻破了君士坦丁堡,结果让拜占庭的元气再也不能恢复过来。当时的西欧国家在拜占庭人眼中就是野蛮人。虽然同属基督教,但却拥有不同的理念。结果互相猜忌导致自相残杀。此外,梵蒂冈与拜占庭的皇帝和牧首对基督教有严重的分歧。
威尼斯的盲眼总督Enrico  Dandolo让十字军洗劫君士坦丁堡的报复行为让我感到遗憾。一个人的怨恨导致了一个帝国的衰败,倒也真正体现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理念。这里我深深感到宗教依然是人类用以达成目的的手段,因为至今仍屡试不爽。

到了后期,再也没有一个皇帝有能力挽狂澜的挽回帝国的命运。帝国与西方国家的相互猜忌也失去了求援的机会。历史没有偶然,当然如果当时西欧能重振旗鼓并派兵救援这个千年帝国,或许奥斯曼的伊斯兰军就不会蹂躏这个影响深远的帝国,也不会导致伊斯兰的蓬勃发展。

帝国的兴衰史一时也说不清,让我最着迷的还是希腊化后期的拜占庭,那些耀眼夺目的建筑,马赛克玻璃画,艺术品,壁画等等。这些丰富的文化也成为了是日后文艺复兴的基石。最可惜的是许多西罗马帝国遗留下的千年文物和书籍典藏在奥斯曼军队入侵后被付之一炬。

历史上总是有种种转捩点,唯一不变的是人类从来都不从历史中学习错误。此外,国家除了要自强不息,也要关注周围国家的政治变动,因为时间无时无刻都在更换着区域性的政治面貌。一千年的经历再也顶不住历史的洪流,拜占庭灭亡了,但也唤起了西欧的文明并让拜占庭的灵魂继续传承至今。







Thursday, 31 January 2019

读后感 - 《马来西亚民间故事》 25-01-2019



故事简洁,不外乎是先苦后甜的剧情,或遇到魔法师和神奇力量的帮助实现愿望。对于形容仙女的特质就和《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一样,仙女们都需要穿上飞天衣裳才能回到仙界,而通常都是仙女们下来凡间在河边嬉戏,然后男主角悄悄偷走飞天衣裳就能得到仙女并取仙女为妻。

我对于Langkawi的传说诅咒和巴厘岛海峡的传说故事比较感兴趣。一些故事提及了像卡达山族和一些地名,阅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突然想起我们家乡《居銮》也有一些故事,像是有一个地方叫做花旗山之类的民间故事。

其实当时天马行空的能力让人惊叹,像魔法的使用,精灵鬼怪,神奇国度等等题材都能创作出故事。此外,我们也可以窥见当时社会所奉行的价值观和一些社会常态,这也是我喜欢阅读民间故事的其中一个原因。

人的创作和想像力是无限的,不应该以任何力量加以阻止。其实根本没所谓的真实故事或虚构故事,一个出现在思想上的小火花, 其实就在这个时空下稍纵即逝,它真实吗?他虚幻吗?这一切也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Monday, 28 January 2019

读后感 - 《历史上的阿拉伯人》 20-01-2019



书里贯穿了阿拉伯人的成型历史,从两河流域文明直到现今的伊斯兰文明并分享了改变阿拉伯人历史的原由与事迹。一开始的阿拉伯人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贝都因人,但随着伊斯兰教的发展,阿拉伯人的定义覆盖到了更广大的群体。

书中最主要还是详细介绍了不同伊斯兰帝国下的各种制度和对各阶层社会的影响并将整个伊斯兰历史事件的主轴事迹连串在一起,让读者能深入了解各个事件转变的纽因与结果。作者也详细介绍了不同教派间对于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像是逊尼派的苏菲主义,神秘主义和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派等等。

整个伊斯兰文明圈的发展轨迹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下得到延伸,但这也抵挡不了伊斯兰内部长期的分裂与腐败。此外加上不同教派之间的斗争导致伊斯兰世界群龙无首并各自为政。书中详细解说了伊斯兰当权者对异教徒的政策,伊斯兰向外征服的原因,然后逐渐导致伊斯兰分裂的原因,再到雇佣兵制度下所衍生的马穆鲁克制度等等。这让读者能在细节上了解整个中东伊斯兰内部的政治发展,这对于我们了解现今的中东国家有一定程度上的帮助。伊斯兰不同教派的事迹和影响也被呈现在书里。

当我们随着历史的轨迹一看,所有新宗教之所以能得以发展都是因为领导层的腐败加上苛政杂税的政策导致民不聊生。人民往往在艰苦的环境中寻求心灵寄托,当有一定数量的信众和力量就会进一步发展成让人得到权力和统治地位的工具。伊斯兰后期,每个人都想争取哈里发的地位来主导伊斯兰世界的事务。至今为止,伊斯兰文明下的国家也没能真正团结起来。从历史观点来看,中东的伊斯兰国家一直都处于不稳定和对抗的状态。

其实中东地区与阿拉伯人的历史发展让人不禁唏嘘,以往两河流域所经过的巴格达城市是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但现今的巴格达,叙利亚,和阿拉伯都失去了以往的光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到灭亡让伊斯兰世界支离破碎。无论是埃及,叙利亚,土耳其还是现在的沙地阿拉伯都曾在伊斯兰世界占主导地位,但他们的领导人始终没把握契机再让伊斯兰文明圈再次绽放光芒。文化丰富的文明古国就这样不断在漩涡中打转,翻身的机会越来越渺茫。

身处于穆斯林占多数的国家,我们必须了解伊斯兰的历史和文化形态。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政局发展如何影响我国的穆斯林社会,伊斯兰教育下所被影响的青少年,远赴埃及等国接受教育的友族同胞的思维倾向,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花时间去理解的事务。当然,除了伊斯兰教,整个中东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实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地区,希望有一天能亲自体验。












Friday, 11 January 2019

读后感 - 《一千零一夜》第5部 04-01-2019


对于里面的爱情和奇幻故事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看到一些段落,不时的咧嘴一笑,脑里常想难道爱情的魔力真的那么强大吗?不过,那个时代的爱情的的确确是心灵交流的年代。

偶尔看看小说能让自己的想法更加千变万化,虽然故事的内容主奏大致相同,但你能窥探那个时代的作家天马行空的想法。特别是对爱情的诠释,把情侣之间那种相爱的情感形容得淋淋尽致,那种心灵交流和叫人生死相许的爱情总能让人霎那间软弱无力,并拜倒在对方的怀中。

阅读小说总是能让我放松心情,也让思绪更加敏锐。其实文字就是人们无穷想像力的体现。真希望我也能写出一本体现人类复杂思维和情感的故事。







Thursday, 3 January 2019

读后感 - 《人类大命运》26/10/2018 / 《21世纪的21堂课》 03/12/2018


《一直都很欣赏以色列历史学家Yuval Noah Harari的论点》

两本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阅读之后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似乎现今所坚信的一些理念已不再重要,原有的思维也被颠覆。不过,很庆幸的是这本书也解答了我多年的困惑。

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书中分析了人类在未来的定位与价值所在。现在大家所说的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在心灵,自身意义,和生活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我们对智慧与意识的定义也逐渐得到更多解读。现今,人的自主意识和所坚信的自由人文主义也进而动摇,人类现在到底相信的是什么?宇宙事物对于人类真正的意义又是什麽?

人类一直以来的发展都是靠故事维系着合作关系。不过这也是人类最大的弊病,因为我们都坚信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故事并用尽办法维持故事的虚假性。如今的生物科技已经对人类有一定程度的解读能力。其实人类并不特别,一切都可以被演算化。现在的我们已经开始对于自身意义的进化反复思考,也开始以基因,意识,和生物学上来解读自身的发展。

生物医疗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已开始逐渐改变人类的发展步伐。现有的思想已经不能够满足我们所追求的答案。现今有许多实验能解读人类如何下决定,神经突觉被刺激并如何影响你下一步的行动。这些学说一直以来都存在,但现在是以实例研究支持其存在性。

当机器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的时候,我们存在的意义就会消失。加上如果有特定药物能针对人类不同种类的烦恼,我们将会变成可被操控的个体。现在就连机器都能创造音乐,这无疑是对人类意识观点的一大打击。只要得到自身的演算法,没有什么是不能达成的。只要改变神经突觉,我们将会有不一样的感触。现在的研究还属于初步阶段,像所谓的精神病其实以药物就能得到控制,而这个基础在于控制人类的神经突觉,或许未来的我们都不会有烦恼,因为政府能给我们一颗药丸让大家永远对周遭的事物感到满意。简单说明,幸福感其实就是一个生化机制,更贴切的说是一种能被创造的感觉。

关于自由思考,试想想你能控制你下一秒所要想的事物吗?你真的能控制你自己良好的基因并遗传给你的孩子吗?我们根本就不能对自身有控制权。所谓的自由意识只是建立在生理欲望上。自由意识只是让自身得到安慰和意义的一个故事。

当自由的定义基础被打破,我们就能以生物基因和本质来界定自身。书里提到科技人文主义,似乎这的确更加接近我们。人类其实并不特别,当科技逐渐了解和运算我们的思想运作并帮我们作出决定,这无疑是对自己有了更深层的解读。人类的确很原始,特别是心灵上如何感悟。

最后,现今人类面对排山倒海的科技巨变,传统的论述逐渐失去意义。我们有什么样的替代故事?心灵依据的基石又该如何发展?我们在科技面前的定义该如何诠释?有许多多的事物已经在发生,但我们仍选择视而不见。不过最重要的是现在开始让思维更具有抵抗巨变的能力。

别低估人类的愚蠢,事物从来都不是黑与白,感觉也从来不是束缚于千百年的故事中。我们就是以生命体验着生命过程的意义。